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民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農民合作社具有益贫性的显著特征,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在扶贫过程中的作用,既可以缓解农业产业化中的矛盾、降低风险,又能保障农户的收益,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汇总当前存在的合作社扶贫实践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南辛庄扶贫的具体案例分析合作社在脱贫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总结农民合作社在促进扶贫方面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贫困户;农民合作社;扶贫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合作社助力扶贫文献综述
  1.1 合作社实践模式探索
  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许多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其实践模式及效果吸引了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龚榆(2018)从参与主体的角度,将当前参与扶贫的农民合作社的模式归纳为农民自发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三种。通过政府、公司、合作社及贫困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构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
  蒋宁(2018)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指出贫困户由于资金的缺乏或者缺乏劳动能力,进而在贫困户进入合作社时,可以通过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进行入股。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产业合作模式、股份合作模式、资金互助模式、中介服务模式、承接扶贫项目模式等。
  詹筱媛,杨继红(2018)从发挥村民委员会、党支部优势出发,提出“公司+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基地”“合作社+党支部+农户”“村党总支+合作社+公司+集中养殖小区+贫困户”等模式。这些模式能有效降低种植户风险,实现资源共享、生产互动、利益共有,从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拓展种植户增收的渠道。
  合作社是连接政府、市场、农户资源的重要纽带,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合作社在扶贫过程的作用也更加灵活。合作社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产业特色整合资源、资金,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增加产业优势。从致贫原因出发吸纳贫困户以各种方式入社,增加农户收入,实现脱贫。
  1.2 国内外合作社益贫性实证探索
  国外方面,Adebayo(2010)认为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村扶贫机制,可以把农户整合起来,合作社直接对接扶贫对象。GerichhausenM,BerkhoutED(2008)指出合作社能帮助农户更快地利用新技术,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农户收入。Nana&Markus(2013)认为合作社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生产资料流转,提高农户生产的安全性,具有较好的扶贫能力。Kindie(2012)对埃塞俄比亚锡达马地区农民合作社对民生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合作社通过增加农户收入和储蓄、降低生产投入的方式产生扶贫效果。Tilahmi(2016)以埃塞俄比亚北部提格雷州五个贫困农村社区加入和未加入乳香林合作社的农户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合作社可以促进农户增收,减少贫困程度。
  国内方面,李红玲(2014)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反贫困进程中,实现了科技扶贫和自主扶贫相结合,既提高了贫困农民经济收入,也缓解了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更符合多元贫困论的扶贫要求;胡联(2014)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户收入增长;刘璐璐(2018)以某县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例,论述扶贫和农民合作社的互助受益;詹筱媛(2018)以云南省为例,阐述了新时代产业扶贫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云南作为”;莫炳巧,黄扬玉(2017)以罗城自治县群富种养合作社为例解释了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通过合作社进行精准扶贫的经验;郑丹,胡成(2018)以山东省为例,通过贫困农户参与合作机制,采用服务、合约和产权联结方式保障农户权益。
  综合上述国内外实践研究进一步证实合作社的益贫性。基于此,本文以青岛市黄岛区的农民合作社案例为分析依据,旨在探寻合作社在扶贫过程中发挥作用、促进合作社助力扶贫对策。
  2 青岛市南辛庄合作社参与脱贫经验
  2.1 南辛庄脱贫历程
  南辛庄村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大场镇,自1999年开始种植草莓,具有悠久的草莓种植历史,但因种植户采取的是零散化的种植模式,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推广,再加上交通运输的不便利和高成本,草莓销路一直没有打开,因此在实施产业扶贫相关政策之前是该镇3个省级认定的贫困村之一。全村耕地面积41.67 hm2,人均年收入8000元。村内居民有101户共298人中,常驻居民81户共160人,其中4户6人为贫困户,多为因病、因残致贫,生活困难。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无任何集体收入,同时欠有外债30多万元。在村内81户常住居民中,草莓种植户有36户,占常住户的45%,因此发展草莓产业的专业基础较好,产业扩容发展的空间较大。
  自2015年起,南辛庄村通过建成三个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特色旅游村、美丽乡村)、三个园(草莓采摘产业园、产业特色经济园、青年返乡创业园)、三个社(农民合作社、草莓公社、益农流通信息社)、三个站(品种专家工作站、农电商服务站、供销社一体服务站)、三个牌(树立党建品牌、农产品特色品牌、节庆旅游品牌)等15个主打项目、30多个外延项目,投资1200多万元。以草莓产业发展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实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村内草莓种植户连续增收总计约200万元,人均增收2万元,村集体增收90多万元,其中4个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并于2016年底成功摘掉贫困帽。
  2018年7月3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南辛庄村在列。
  2.2 合作社在脱贫中的作用
  2.2.1 整合村里各项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合作社通过土地出租流转等方式整合村内土地资源,建设草莓特色产业园区。在合作社成立前,村内草莓种植户虽占总户数近半,但普遍采取家庭经营的模式,规模较小,设施落后,收入不高。通过土地流转,南辛庄村将过去零散分布的草莓大棚集中起来成立了特色产业园区。新建的产业园区占地13 hm2,共有大棚100多个,普遍采用更为环保的新式材料,保障草莓生长环境。   2.2.2 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竞争力。合作社从起初的资金、劳力、技术、信息服务逐渐向统一的农业资料采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等过渡,涵盖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多项服务内容,在降低农户种植成本的同时提高草莓果品质量,实现增产增收。合作社为社员引入农业保险,降低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社员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2.2.3 提升品牌效应,增加销量。合作社制定了“加强品牌建设,树立品牌观念,发挥品牌效应,提升品牌溢价”的农产品特色品牌发展战略。于2016年注册品牌“从荣草莓”一举荣获青岛市优质农产品品牌称号。合作社通过淘宝网、微店等电商平台,以网上订单的方式,将草莓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实现了“农副产品进城”,简化拓宽了销售渠道,却获得了更好的效益。
  2.2.4 实现造血扶贫,降低返贫率。合作社积极地鼓励有地但却又无力经营的农户进行土地出租转让,将闲置土地流转至种植大户手中并收取租金,一方面解决了贫困户的收入来源问题,另一方面为当地实现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奠定基础。同时,合作社为无地农户提供了入园打工的机会,贫困户在收取土地租金外多了一项工资性收入。增强农户自食其力的能力,减轻国家扶贫的负担。
  3 农民合作社助力扶贫的反思与措施
  近年来,“精准扶贫”成为大众焦点,各地为了落实扶贫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南辛庄村的取得的成绩证明,农民合作社是我国广大落后农村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有利于帮助农民解决生存发展难题,就地为农民提供增收渠道,保障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地方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更新,提高了地方自主发展经济的渠道,有利于整合农村资源,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从而带动农村整体脱贫及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但是在看到合作社助力扶贫的同时,当前合作社还存在着问题,首先,合作社体制不够完善,存在着管理缺失、运营不规范,几个核心社员掌握运营(靳芳菲,2018),合作社成员异质性、贫困户获得的利益有限等问题影响着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李冰,2018)。其次,入社农户融资困难,合作社效用有待提高。入社农户资金需求旺盛,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农户并未由于加入合作社而改变其融资困境,农户缺乏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邓伟平,2014)。最后,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管不到位。成立合作社门槛低,政府部门对合作社提供公共服务到位,合作社的社员基本都是农民,缺乏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扶持,过度依赖当地政府而失去了自主权阻碍合作社扶贫效果,农民收入也因此大打折扣(莫炳巧,2017)。
  综上分析,合作社虽然能够帮助扶贫,但当前我国合作社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严重影响扶贫效益。因此积极探索合作社助力扶贫新模式,在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合作社+扶贫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本文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3.1 落实国家政策,规范内部管理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了217.3万家。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国家鼓励贫困农户加入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对农村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财政扶持与优惠补贴力度,把贫困户较多的农民合作社与深度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作为扶持重点;另一方面,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要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的示范社建设。加强对合作社的监管,监督合作社内部管理、运营以及社员利益落实等情况。
  3.2 注重产业融合,挖掘农业文化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附加值较低,通过与二、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能够提高其附加值。发挥特色的人文、地理、自然优势,深挖产业深度,延长产业链,培育、打造地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在扶贫过程中,农民合作社与产业扶贫的结合,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打造“合作社+旅游+扶贫” “合作社+生态+扶贫” “合作社+文化+扶贫”等扶贫路径。从种植到体验式观光再到将文化融入到企业经营中,开发具有农业文化的产品,宣传农业文化,向游客推广相关文化农产品的知识。
  3.3 结合新媒体,发展电子商务
  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目前,农田实时网络监控、网络课堂、网络销售、微信营销互动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农民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线上电子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产品宣传,开展网络销售渠道,整合资源拓宽业务,培养能够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新型农民,运用新技术已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龚榆.农民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7):57-58.
  [2] 蒋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贫效应及相关政策探析[J].农家参谋,2018(17):44-45.
  [3] 詹筱媛,杨继红.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J].社会主义论坛,2018(02):46-47.
  [4] Adebayo,S.T.,O.H. Dab, C.S.P& Pascal. H Cooperative association as a tool for rur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Rwanda: A study of A bahuzamugambibaKawa in Maraca Sector[J].Educational Research,2010,1(11):600-608.
  [5] Gerichhausen M,Berkhout ED,Hamers HJM,et al.A game theoret ic approach to analyse cooperation between rural house-holds in Northern Nigeria[C].Discussion Paper,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Tilburg University,2008.   [6] Nana Afranaa Kwapong and Markus Hanisch.cooperatives and poverty reduction: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Rural Cooperation,2013,41(2):114-146.
  [7] KindieGAgriculturalcooperativesandrurallivelihoods:evidence fromEthiopia[J].Annals ofPublicandCooperativeEconomics,2012,83(2):181-198
  [8] Tilahmi MaertensM,DeckersJ,etal.Impactofmembershipin frankincense cooperative firms on rural income and poverty in Tigray,NorthernlEthiopia[J].Forest;Policyland Economics,2016,62:95-108.
  [9] 李紅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多元扶贫逻辑与公共治理[J].贵州社会科学,2014(07):133-137.
  [10] 胡联.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收入增长—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4(12):117-126.
  [11] 刘璐璐.浅谈扶贫和农民合作社的互助受益—以某县茶叶专业合作社为例[J].农业与技术,2015,35(12):208.
  [12] 莫炳巧,黄扬玉,兰艳妮,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作用分析与思考—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群富种养合作社为例[J].广西蚕业,2018,55(02):56-59.
  [13] 郑丹,胡成,徐世艳.农民合作社扶贫路径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8,37(05):63-66.
  [14] 靳芳菲.以农民合作社开展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17(03):13-15.
  [15] 李冰.农民合作社融资困境下的精准扶贫路径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8,9(19):158-159.
  [16] 邓伟平.农户资金需求、融资困境和出路—基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南方金融,2014(11):59-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2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