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文化层面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可谓字字珠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纵观目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由于理解和实践中的偏差,造成了课堂文化本体的失落。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大家深入思考。
  关键词:文化层面;小学文言文;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29-007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061
  一、以“慧眼”解读文本,发掘文化品质
  (一)审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为学生文化精神的建构奠基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联系古代文化的纽带和桥梁,对古代文化进行了很好的记录和传播。文言文内容丰富,不仅描述了古人的生活,也体现了古人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阐述。想要读懂和传承传统文化,必须从学习文言文做起。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注重文言文的文化价值取向,丰富小学生的精神境界。例如在学习《司马光》一文时,生成对司马光品质的理解需抓三点:想象“没水中”的那个孩子在缸里是怎样的情态,感受“情况紧急”;对比“众皆弃去”的小伙伴,思考“皆弃去”的原因;思考司马光为什么选择“持石击瓮破之”的方法。三点联通,司马光的人物形象与品质才能渐渐树立起来,让小学生学习主人公富有爱心又遇事沉着冷静的高贵品质。
  (二)解读文本的言语之妙,为学生文化审美的形成助力
  文言文的美一部分表现在语言的妙与精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深入学习文言文的遣词造句。教师应深入解读文言文所包含的语言内涵,通过文字本身的魅力和巧妙应用,学习和把握汉字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意蕴,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社会阅历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讲解文言文语言美时,可更多地从文本的修辞笔法等方面展开,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例如《两小儿辩日》是以瞬间的对话描写表现深刻意味的微型故事,教师在解读时要发掘文章的语言生动美,两小儿的话语中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反问的句式,具体而形象;笔法生动美,将两小儿并在一起写,第一次先说结论,第二次再摆理由。层次清晰,对照鲜明,结尾峰回路转,余味悠长。
  二、用“妙心”构建课堂,进行文化渗透
  (一)在“读”中领略文化意蕴
  想要深刻地體悟文言文的文化意蕴,需要从诵读开始,只有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获得对文言文文字的感性认识,才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内涵。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因为表现手法和用词等和现实生活差距较大,不是很好接受,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容易体味其深层含义,必须要亲身研读背诵,才能发现其中意蕴。玩读古文,学生能形象地感受到朗读古文讲究“断句”,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语气,从而品味文言语言的音韵、节奏之美。
  (二)在“悟”中积淀文化底蕴
  学习文言文需要学会体悟重点字、词、句和细节,品出字里行间包含的文化底蕴。通过对文言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审美情趣。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伯牙绝弦》时,抓住了一个“志”字重锤敲击:“志”由“士”和“心”两个字组成,古代的士可以解读为知识分子、君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伯牙这个君子的心就如高山一样巍峨,如流水一样浩大……由此,为什么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的认识就不再局限于因为他们都精通音律,喜爱音乐,而是能够感悟到是他们心心相知,志同道合,由一个“志”字,中国古代的君子文化也悄然渗入学生心中。
  三、揽“圣手”拓展资源,提升文化素养
  (一)相关性语言拓展
  小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要扩大阅读面,在已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拓展学习,可以阅读一些文本作者的其他文章,作者的个人事迹等。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相关性语言拓展练习,既是对文本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丰富自身情感和文化素养。
  (二)创新性活动拓展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非语言因素”,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合理发挥,创造性地加入一些元素。如在学完《两小儿辩日》后可进行辩论,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学完《司马光》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既使文言课堂散发活力,又不失古韵。
  (三)熏陶式诵读拓展
  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是最有效的。统编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就有了文言文的介入,教师便可以推荐一些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进行诵读,尤其是一些成语故事的文言文,如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画蛇添足等,学生可以猜读,做到古今文章对比读。
  参考文献:
  [1]罗建霞.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J].才智,2011(6).
  [2]陈怡.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5(6).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简介:梁艳莉(1978.1— ),女,汉族,福建建阳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基于不同文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