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视角下解读俄语语言文学硕士课程设置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今中俄关系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家对俄语的储备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为硕士生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方向目标,满足当今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文章以黑龙江某高校培养方案为例,从硕士的视角对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开设课程情况以及合理性进行多维度分析,并对俄语语言文学就课程设置提出一些设想和构建。
关键词:课程设置;俄语语言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9-0071-02
硕士阶段是一个学生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同时培养研究能力的阶段,对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学生对本专业有了基本的认识,并且打下了理论基础。硕士阶段是对本科所学知识的全面综合提升,也是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的知识踏板。作为一名语言文学硕士,学生们除了要提高自己掌握语言的实践水平,还需要达成科学思维方式展开科研活动的目标。二者缺一不可。精巧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对硕士阶段学生们外语水平的提升、科研水平的提高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为今后想要继续深造攻读博士的学生培养良好的学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所以笔者认为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极大地影响着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一、俄语语言文学硕士课程设置现状
黑龙江某高校的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的重点学科,在课程设置方面早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语言学、俄罗斯文学、俄罗斯学同为俄语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按照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来看,俄语课程设置上总体分为三大类型:公共必修和选修模块、专业学位基础课、专业学位方向课。學分要求:总学分≥22分,其中课程学分≥19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公共的必修课程为政治和第二外语(英语),均在研究生第一学期(秋季)设置课程。第一学年,同时开设的课程还有学位基础课课程。学位基础课是三个不同专业方向所开设的基础性导论课。具体是语言学方向:普通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俄语文学研究方向开设文艺学概论和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区域国别研究方向,开设国际关系理论和国家关系研究方法。此类型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让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获得一块敲门砖,掌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同时开设俄语实践课,开设两个学期,主要目的是继大学四年之后,继续提高俄语实践水平。第二学年开始进行学位方向课的学习,专业性、方向性开始增强。如:俄语语言学方向开设俄语语法学以及14门选修课;俄罗斯文学方向开设俄罗斯文学史以及7门选修课;俄罗斯学方向开设俄罗斯通史以及7门选修课。学生们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硕士研究方向做准备。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还特开设学术讲座和撰写科研报告,了解学术界最新的前沿理论和精髓。
从宏观上看,研究生课程设置确实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课程体系要素本科化色彩较浓,在体系上缺乏层级性,研究方法类课程、跨学科课程开设不足等。关于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为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2)培养合格的研究人员,保证研究社团的未来发展;(3)为非学术性职业发展道路提供专业知识。
作为语言类研究生对于职业规划一共分为两类,学术性的职业规划和非学术性的职业规划,所以在研究生阶段要获得的语言实践技能就显得更为大众化一些,而科学研究技能是那些非学术型职业规划的学生并不想花费太多精力的技能。但若是抛去职业规划,在这两种技能之间分清主次,笔者认为语言技能能主导科学研究的开展。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也是区别其他专业学生的根本标志。语言的掌握与运用,不在一朝一夕,本科四年的零起点大学生在毕业后,仍然对自己掌握的语言技能并不满意,且不能满足零障碍的开展学术研讨和调研需求。因此笔者总结课程体系中的具体问题如下。
1.俄语语言的技能培训课的课时占比太少且课程的设置样式少。在研究生阶段所有与实践相关的课程仅开设两门,占总课程比的6%。俄语零起点的学生占比远大于高起点,语言的技能掌握是不可能在本科四年就全部吸收的。虽然本科阶段非常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但我们都知道语言这种工具化学科,想要灵活运用起来并不是易事。在研究生阶段需继续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不可以忽视关于学生语言面貌语言、语言双向翻译技能的培养。经过本科四年的学习,在一定语言的基础上研究生阶段更应该继续巩固语言技能,使得语言技能走向更高一层次的提高,也为研究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2.技能方法课只开设在第一学期且占比不高。技能方法课指的是研究方法的课程,定性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课程。香港高校研究生的修课数量偏少,总修课数量在 4—8 门之间,平均为6 门;各校都将研究方法列为学术型研究生必修课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论文完成之前都要参加研究方法课程,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及研究素质的培养。理论型的课程有助于夯实和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而方法类的和研讨类的课程更能帮助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提高其学术水平。方法论指导着实践的开展,促进学生主动探讨学术,培养探究精神。
3.交叉学科的理论性课程的缺失是课程设置的一个缺陷。课程设置单一。这样会不利于学科的融合。不利于研究生的思维发散,进而影响他们在学术上的前沿敏感度。在横向对比跨方向课程中,笔者发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课程占17.4%,香港大学的课程占17.6%,而黑龙江某高校的跨方向课程很少。在现在的社会更重视人才的知识结构优化,重视跨方向、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可有助于研究生知识的拓展,建立创新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面。
4.研究生课程设置缺乏个体课程体系。个体课程即学生可以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研究开设相关的课程,在导师的指导下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与我国研究生课程设计以“专业本位”为基础设计有关。关注研究生个体发展特点和学习需要对研究生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特点。香港许多高校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在个人层面的课程体系,而我们在这方面却还存在着空白。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建议
科技时代,更新换代的步伐要跟的上。在对专业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标准,我们要以一个全面的、专业的、世界性的视角去看待课程设置这个问题。香港高校某些语言类专业的课程培养设置确实是研究生阶段培养语言技能和科学技能的优秀借鉴。笔者认为课程内部体系要清晰完整,要层次分明。不妨将单一硕士课程放到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中,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好提升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时间,避免重复性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实践占比,也可以为更多的课外实践提供契机。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对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提出了如下具体建议。
1.适当在考虑研究生提高学术和研究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比如增设翻译实践类型的课等。
2.加大研讨型和方法类课程的设置。使研究生在掌握一定语言学理论基础上对自己研究的領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高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培养研究生的方法论素养和信息素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如何通过检索、评价利用信息,如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在现代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有必要结合特定的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方法论课程,如俄语文学方法论,语言学研究方法等,以提高其学术水平,保持学术前沿性。
3.提升交叉型和发展型的课程比例。例如历史比较语言学、外语心理学等交叉课程。优化研究生的学术结构,拓展学术视野。开设学科交叉类课程,丰富课程体系,培养符合时代的专业人才。
4.构建研究生个体课程体系。开设适合个体发展和学习需要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开设个体化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这里需要补充的一点就是在进行个体化课程的同时应把硕士和博士课程衔接起来,构建一个连续的整体,为硕博的培养提供更加畅通无阻的路线。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香港及内地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借鉴其课程设置的优势,对现有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建立符合时代、符合培养需求、符合个性化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德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外语, 2005,(4).
[2]王喜娟.加拿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及其特色[J].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09,(4).
[3]禤嘉璐,王雪梅.香港与内地高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4]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
[5]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研究生培养 方案及论文撰写规范资料汇编[Z].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4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