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要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78-01
“师者,人之模范”。教师,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教师们要无愧于这光荣称号,就必须时时注意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那么,要提高教师的哪些职业道德修养呢?
一、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教乐教
教育,“能使恶者变善,善者益善”,它能造人,造文化,也能造国。教师,只有真心实意地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而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是同他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荣誉感分不开的。只有意识到培养青少年一代是党和国家赋予教师的伟大社会责任,才能热爱教育事业。因此,教师应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快乐事业,并认定教育事业是大有可为的事,才能从“服务”和“贡献”中感受到快乐。就中小学教师而言,一般人认为这职业太清贫,太辛苦。没有油水捞、薪水又不高。但是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学生们天天在成长,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如同看一颗种子由萌芽到生枝叶,到看它开花,看它结果、成熟。看到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的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的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并把这种生命的灵动同建设新国家、新社会、新国民联系起来,那么,那种“做大事业得大快乐”的感受便油然而生了。而且,只有当一个教师明白了教师职业客观存在的意义之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会凝聚起来,才能寻觅到、领悟到教育艺术中的“应目之境”、“会心之境”、“畅神之境”。
必须指出,所谓教师的职业精神不是来自金钱,但这不等于教师不食人间烟火、毫不在乎他们的物质待遇。只是,由于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到。又由于教师执着的服务、贡献精神,是教育的命脉,而金钱主义却最足以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所以教师只有不计名利,以奉献为乐,才能在教育事业中真正有所大作为。
因此,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教乐教,是教育工作者应坚守的第一条职业道德。
二、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以身作则的师表形象,不仅源于社会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自律的要求。”[1]
教师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凡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教师要严于律已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2],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育言传身教的威力和作用,才能如丝丝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陶行知先生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当他要求教师掌握一门自然科学知识时,自己就先参加科学实验,编写科学丛书;当他要求学生参加劳动,他自己就和师生一起挑粪、种田、养鱼;他要求学生讲礼貌,当他路遇师生时,他就先行礼问候。他曾说:“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
所以,就职业道德特征而言,教师职业也是一种道德示范性的职业。教师须重视树立以身作则的师表形象。
三、要关心学生,同心协力
师爱,是一种力量。“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3]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个人狭隘的感情,而是一定社会性要求的反映。因此,决不应从个人的好恶出发,而要从祖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且,爱生是尊师的前提,只有教师热爱学生,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当教师放下先生的架子,和学生们同甘共苦,精神逐渐融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就能渐渐地发生相亲相爱的师生关系。
崇高的师爱还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无私心,不偏心,不以家庭门第取人,不以貌取人,真正地做到有教无类。让我们再以陶行知先生为例。有一次,育才学校在重庆保育院招生时,有一位患癞痢头而又有音乐才能的孩子正患疟疾高烧,未能参加考试,陶先生得知后,便亲自写信给该院院长,请他派人把这孩子送到学校就读音乐组。
除了以无尽的师爱来对待学生,教师间也应该同心协力、通力合作地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旧中国“文人相轻”的不良人际关系在教师队伍中应坚决杜绝。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曾形象地比喻到,培养学生好比塑像,“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来一刀,那个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有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由此可见,同心协力对于塑人的教育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四、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创立的一条重要的教育原则,而了解学生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安排教育和教学工作,使学生各得其所。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通用的比喻。大家者十分习惯地把教师比成园丁。这的确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它恰好地体现了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如果用松树的肥料去培养牡丹,牡丹就会瘦死;反之,若用牡丹的肥料去培养松树,松树也会受不了,会被烧死。庆幸的是,园丁是懂得培养作物的,懂得培养青少年就像培养作物一样。因此,对于学生,教师首先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并给予适宜的肥料、水分、阳光并及时地除以害虫,这样他们就能欣欣向荣,否则难免于枯萎。倘若不按照这一原则,而是只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对学生的才能、趣味,一概不顾,逼着学生一味地适应自己的教法,那么,这样的教师一定不能取得什么教育成就,而学生也只能是苦恼多、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教师们必须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了‘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五、要努力精于业务,求知不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是传授业务知识给学生。而教师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具有踏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熟练地运用教育理论。但是如果不精于业务或不懂业务,那必然是教不好课的,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为此,每一个教师,在组织教材的备课过程中,首先要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掌握教材的本质,找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再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加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采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传授知识。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切实挖掘所授学科的知识技能,要逐步做到精通的地步;并且,还要不断吸取本专业知识的最新成就,明确其发展方向。
同时,“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某些知识,可以终身不尽的。”[4]而且,“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5]所以,由于学科知识不断在进货,作为教师,决不能懈怠,必须一面学,一面教,使自己的业务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
而且,更值得注意的,好学是可以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让许多人好学。想要有好学的学生,则必须有好学的先生。换言之,要想学生好学,必须教师先好学。惟有求知不倦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总而言之,“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就必须讲求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以身作則,为人师表,不断进取,并且,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由此,我不禁想起了一幅在华南师范大学湖心亭的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愿与广大教师共勉。
参考文献
[1]摘自《美丽教师》第9页,王枬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2]摘自《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576页,湖南教育出版社.
[3]摘自《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134页,湖南教育出版社.
[4]摘自《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89页,湖南教育出版社.
[5]摘自《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119页,湖南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6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