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组织多次召开以“保护儿童游戏权利”为主题的研讨会,我国也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来保护幼儿游戏的权利。但由于受到传统功利性教育观念和文化的影响,幼儿园课程仍旧以小学化的模式为主。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本文主要就小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游戏;学前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43-01
一、幼儿园小游戏融入教育的必然性
首先,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学龄前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大脑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具体直觉表象的。具体直觉表象思维既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随机组合的,它本身同样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因而,幼儿在了解某一概念时,必须能够真正的理解这个概念的某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有机整合在一起,这样所获得的经验才是有意义的。
其次,幼儿个体差异是主要是由幼儿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了幼儿在身心发展水平、兴趣需要、认知结构以及发展速度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和人际交往,可以自由发挥的游戏活动和自主选择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有效形式。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的融合可以很好的照顾到每个幼儿,同时游戏与课程对幼儿个体差异重视的过程,也是它们相互融合进一步深入的过程。
再次,幼儿对游戏的感受源于于游戏的过程之中,并不是游戏的结果之中。幼儿游戏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得到奖励,而是为了在游戏进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感。幼儿园游戏与课程的融合不仅具有游戏性、主体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同时还有利于幼儿园内部课程的整合。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需要具备相对自由的伸展空间。同样,在游戏与课程的融合过程中,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幼儿的知识经验才能得到真正的丰富。
二、小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1.幼儿园课程应该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
使人成人是教育永恒的追求,课程作为幼儿生活存在方式的一部分,是幼儿生命活力的展现,具有当下性、时代性等特征。教育工作者不能狭隘的把课程理解为教育活动的计划,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尝试将游戏的精神贯穿于课程活动中,关注幼儿在课程活动中所铸就的存在方式。因为人最终需要的不只是知识、技能,而是如何认识与理解周围世界、懂得如何与人相处、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然而,现在的幼儿教育中,总是会暴露出教育者的无知,这些无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本真教育的无知;第二,对人自身需求的无知。教育在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中,被彻底的同化,成为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
2.课程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内心体验。
课程就是一个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关键不是教师如何有效的支配教学,而是根据受教育者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具体的教学情境随机应变,保持一定的弹性和张力。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不能只看眼前、只关注课程在短期内对幼儿发展的作用,而要放眼未来,关注课程是否给幼儿寻得幸福和快乐。同时,这也是游戏的重要品性,即没有功利性和目的性,在乎的只是过程中是否有幸福、快乐的体验。
但目前在大部分幼儿园中,教育者都有自成一套的课程模式和方法,幼儿在课程活动中只是纯粹的知识容纳器,完全没有自由和快乐的体验。教师在课程活动中永远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操控着整个活动的进程,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本的生活体验完全抛之脑后,这势必会导致课程活动中游戏精神的丧失,幼儿也因此失去本该有的激情。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基本路径就是做中学、活动中学、游戏中学。如果游戏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游戏的形式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教师通过游戏可以对幼儿进行个别的、小组的或者集体的等不同形式的教学,幼儿通过这些不同的课程形式也能够更好的对课程进行体验。这种活动也会深深吸引到幼儿的感性注意和情感,从而大大提高幼儿在课程学习中的效率。
3.课程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积极的对话者。
课程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关系的设定,对于幼儿在游戏中品性的获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应该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以及幼儿心灵的对话者。教师与幼儿心灵的对话,不仅限于言语上的互动,更要渗透于社会中一切生产和生活方式。任何形式对话的中断,都势必会导致幼儿发展的停滞。教师如果希望游戏的精神完好无缺的注入到课程活动中,就必须要重视与幼儿心灵间的对话。教师与幼儿心灵间的对话需要遵守两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机会去表达他们的心理诉求;其次,教师要随时随地的倾听幼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保证幼儿与自己相平等的地位。心灵的对话要求教师与幼儿双方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它意味着彼此间的民主和平等,这也是游戏的精神所在。心灵的对话要求打破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对立,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尴尬局面,它期望达到的是一种自由、平等、开放、民主的境界。
教师与幼儿心灵的对话,不能够只是教师唱独角戏,而需要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都进行对话交流。因此,课程活动应当蕴含对话的精神,让幼儿和教师在相互对话、相互交流中,诱發彼此思维的碰撞,进而摩擦出新的火花得到思维上启迪。不断的心灵对话会不断的激发出新的想法,它可以使课程活动不断产生出新的元素从而同化旧的课程观念,进而摆脱功利性的目的。课程活动因为对话的存在而具有变得具有无限可能性,成为一种不断生成、不断更新的精神活动。
结语
幼儿园课程和游戏的融合是学前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问题,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课程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元涛.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邹海瑞.基于游戏的幼儿园教与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6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