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林华坤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时期的基础学科之一,语文的阅读至关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多接触语文,积累课内外知识,培养语感,发展感性思维。只着眼于中年级课本上的阅读内容,是有所欠缺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介入课外阅读,通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丰富学生内在,加强课堂体验。文章针对于小学中年级的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中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引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法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阅读量,以量变达到质变。教科书中的阅读量少而精,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语文课内阅读的结合,提高阅读量,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课内外阅读的趣味讲解与衔接
  在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上,少不了对课内阅读的趣味讲解。小写中年级的阅读课中,部分学生不愿意长时间阅读,认为阅读枯燥无味,但迫于教师与家长的管教下不得不读。这样的阅读是缺乏灵魂的,是无法理解阅读的含义。从而造成学生应付阅读,无法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内外阅读的把控,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通过对课内知识的趣味讲解,将文章部分有趣又独特的事情讲述出来,给学生带来初步的阅读认知,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再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部分拓展,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想要深层次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授课《桂林山水》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桂林山水的风景特色、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如有的收集了相关的人物故事,有的收集了相关的诗句。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述,把文章和学生手机的资料融合在一起,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2.着重课堂,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当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初期的最大难题。教师与学生构建联系的地方是课堂,教师想要解决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最好的地点就是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内知识的讲解,是为学生的阅读做了前期铺垫。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有限,教师的课堂授课,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有所茫然,无法完全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教师需要合理的处理学生的质疑,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认可与鼓励,以学生提出的质疑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思考。在课堂上引发学生兴趣,运用导向性阅读方式,带领学生将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如《画蛇添足》这一文章的讲解时,在课堂上可以现在字面上讲解画蛇添足,手绘图案等,引导学生翻译文章和回答问题,通过反问、设问等方面为学生讲解,从而激发学生对画蛇添足含义的好奇,并让学生自己推断含义,并与课外知识相联系,达到阅读的效果[1]。
  二、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策略
  1.开展主题阅读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展开活动,有助于学生参与阅读。比如在讲解《我不能失信》时,通过开展“诚信是金”的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将类似的诚信故事总结归纳,这些故事不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新的感悟,拓展了知识面的同时,也反思了自身。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火花的不停碰撞,激发学生辩论意识与阅读兴趣。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投身于课外阅读,将课内外知识连接起来,构成学生的阅读思维模式。
  2.补充文本资料
  补充文本资料,加强课内外阅读的沟通。补充文本资料有两个方面,一是补充人物资料,感悟人物鲜活形象。例如教学《陈嘉庚办学》,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当时教学的辛苦,结合文章,了解到陈嘉庚回国办学的不易,丰富人物形象,升华情感。二是补充历史资料,交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通过字面上对夜景的描述,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历史资料的补充,了解到作者“对愁眠”的原因,深刻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该诗。文本资料的補充,构建起课内阅读的桥梁,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
  3.定时定量,布置阅读任务
  要确保学生有效阅读,首先就要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事情。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差,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要适当的布置阅读时间,恰当的阅读时间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避免学生产生厌恶和不耐烦心理。一定的阅读任务,导致学生不会过于疲倦,戛然而止的内容使学生期待下次阅读。久而久之的定时定量阅读,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三、归纳总结,交流阅读成果
  成功有效的阅读,是引导学生养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的阅读,最重要都是学生能否运用阅读方法。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初步形成学生的语文认知。教师课堂上所教学的阅读方法是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自己的阅读方法,总结概括文章内容。阅读结束后,积极交流阅读成果,有助于学生阅读的自信心,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有助于思维模式与语言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有百利而无一害。
  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生分为两大阵营:喜欢精彩极了和喜欢糟糕透了,通过自己的阅读方法读完全文后,进行讨论。结合课外书籍和生活实例,喜欢被鼓励还是喜欢被打击。阅读后的归纳总结与互相交流是课内外阅读的神来之笔[2]。
  四、结束语
  简而言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于课内阅读的基础建设,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见识。以课内知识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知识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自身的阅读方式,学习合理阅读、有效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黎小慧.小学高年级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J].教师,2016(27):33-33.
  [2]张艳红.书海无涯"读"作舟——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