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内教学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小学生的课外延伸阅读也是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课内阅读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课外阅读为课内阅读服务,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关键词】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衔接;拓展延伸
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也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终生学习的基础,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重要责任。《义务教育语文課程标准》要求小学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然而目前小学六年的课文三、四百篇,几十万字。完全没有达到课程标准要求量,就更谈不上质了。这样的现状告诉我们,仅仅靠课堂上对小学课文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阅读进行有益的补充。要培养学生更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学生在课内要以研读的课文为基础,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实践。根据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我认为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课标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一、依托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发现,现在的孩子都不爱读书,或者没有读书的兴趣,班上有那么几个愿意读书的孩子,经过询问,他们读的书目比较杂,最喜欢看一些毫无内涵的漫画,看完之后一笑了之,没有什么收获。还有一些孩子,他们不知道读什么书好,读书无目的。因此,了解学生在阅读中的困惑和需求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
二、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衔接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入全面的体会人物特点,我们也可以适时引入相关文章或书籍。如: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感受父母之爱,在孩子们学习完本单元课文之后,我向学生推荐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书,让孩子们将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读物上,进一步感受到更广泛的爱,如:师生之爱、朋友之爱……这种阅读方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方法的运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内外阅读方法有效整合。依“法”导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书中汲取养分,提高阅读效率。当然良好的读书方法会伴随他们终生,今后也是受益匪浅。要能找到由课文向课外读物延伸的“链接点”,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拓展文本内涵。课内学方法,课外找发展,以课内链接课外,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一)根据教材的单元主题选定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主题是“思乡情”,这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特别是第五课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课外搜集一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如元代诗人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根据课文背景选定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对于一些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遥远的课文,他们不能理解当时的社会,设法将其背景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学过《狼牙山五壮士》,推荐黄耀华写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详细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英雄人物,然后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故事写读后感,训练了学生读、写、说的能力。
总之,只要老师用心在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上下功夫,一定能引领学生主动阅读,热爱阅读。把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以课堂为核心不断向外拓展,既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还可以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为学生终生阅读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生命因阅读而充实,因阅读而精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