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种华成麦1688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麦赤霉病是黄淮小麦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生物灾害,可防不可治,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民种粮效益,小麦赤霉病危害必须用抗(耐)赤霉病品种来解决。选用抗赤霉病材料做亲本,后代材料采取当地接种和南方病区自然发病强压力下选择抗赤霉病品种。华成麦1688是以淮麦0566为母本,洛麦23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選育的半冬性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 2013—2015年3a安徽省区试平均产量8767.5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9.45%,达极显著水平,18点汇总全部增产,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5年安徽省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289.0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8.35%,6点汇总全部增产,居参试品种第1位。3a接种鉴定中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2016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通过了江苏省、河南省和陕西省引种备案。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中抗赤霉病,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优点,在安徽省种植面积逐年攀升,可望在江苏、河南、陕西更广泛的种植。
关键词:华成麦1688;选育;高产;抗赤霉病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015036
安徽省是全国主要的小麦生产区,2017年小麦播种面积约277万hm2,占全国小麦面积10%左右,在河南、山东、河北之后居各省种植面积第4位,也是安徽省第1大粮食作物。安徽省小麦主产区的沿淮淮北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小麦南北方病(逆)害(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冻害、倒春寒、热害、穗发芽等逆害)在2000年前后就时有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2000年以来,随着气候变化、耕作制度(稻麦两熟、秸秆还田)的改变,本麦区多种病(逆)害频繁发生,特别是赤霉病发病频率明显加快、程度加重,赤霉病区向山东、河北延伸扩展速度非常惊人,已经上升为黄淮麦区小麦第1大病害。特别是2010年、2012年、2015年均为重度发生,其中2012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达到164万hm2,占全省播种面积68.35%,危害严重田块造成减产30%~50%,产品不能粮饲,创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历史之最。江苏、河南两省也因小麦赤霉病危害造成严重减产减收,山东、河北也都不同程度遭受危害。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据黄淮麦区气候和品种种植特点,于2007年以抗赤霉病及丰产性较好的小麦品系淮麦0566为母本,矮秆中感赤霉病品系洛麦2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连续当地诱发、福建自然发病鉴定,系谱法连续按目标性状选择,于2012年选育出半冬性抗赤霉病、高产小麦品系益科麦3号,2016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华成麦1688,审定编号:皖麦2016030,现已通过了江苏省、河南省和陕西省引种备案。该品种2a来表现丰产性好,抗(耐)赤霉病能力突出,对赤霉病的抗性达到了能够非常有效防控水平,在安徽小麦生产安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将在其适宜区域更大面积推广种植。
1 育种目标、技术路线和选育过程
1.1 育种目标
烟农19是本麦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小麦品种,因其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冻害能力强和品质优良等众多优点而受到农民喜爱。但因其抗倒伏能力不强,抗病性偏弱而常常出现大面积倒伏或发病严重而造成减产减收,农民对烟农19爱恨交加。根据本麦区的生态特点及农民的种植习惯和需求,设计了如下目标性状:
中大穗(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g以上、每667m2穗数40万左右,中高秆(85cm左右)保持较高的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超过烟农19,化学品质不低于烟农19;
抗倒伏能力显著优于烟农19,优于审定标准;
综合抗病能力显著优于烟农19,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水平;
1.2 技术路线
以大穗丰产性好、田间抗(耐)赤霉病能力突出、株叶形好、根系活力强耐后期高温、株高较高的淮麦0566和矮秆、抗倒、中感赤霉病、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洛麦23分别做为父、母本配制个杂交组合20~40个,低代材料选择以抗性(当地和福建鉴定)为主兼顾丰产性,高代材料选择以丰产性为主兼顾抗病性(当地和福建鉴定),用系谱法选育出具有双亲优势互补超越双亲达到或接近目标性状的品系。
1.3 选育经过
2007年配制杂交组合28个:以洛麦23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16个,组合号0701-0716;以淮麦0566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24个,组合号0717-0728,各组合分别收获种子56~82粒全部点播种植;2007—2008年F1 淘汰12个劣势组合,没有选择单株;2008—2009年F2 0717组合分离群体出现大量趋于母本单株,从中选择了46个抗性较好的优良单株,每个单株取40粒到福建做赤霉病鉴定,其余种子全部单粒点播;2009—2010年F3群体46个株行中第26、27、28、29号株行接近目标性状而且田间赤霉病发病特轻,而福建鉴定27和28号抗性较好,27号、29号丰产性好,株高略矮,抗倒伏能力较强,倒春寒危害轻微,当年分别从2个株行中各选择10个矮秆丰产性好的单株,单粒点播,其余分系收获种植进行产量测定;2010—2011年 F4,产量测定27号株系明显优于29号株系,在27号系统的10个株系中又选择了3、8、9号株系继续进行多点产量比较并设置对照,同时在3个株系中又各选8个单株,各40粒福建鉴定,其余种子全部点播;2011—2012年F5,多点鉴定产量结果8号株系综合性状相对较好,各点均比对照皖麦52和周麦18增产,增产幅度5.62%~11.66%,并决选8号株系,定名为益科麦3号,当年参加安徽省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同时选择了8号株系的第6号株扩繁,系谱号0717-27-8-6。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与形态特征 幼苗半匍匐,长势壮,抗寒性中等。分蘖力一般,成穗率较高。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较快。株型半紧凑,茎秆蜡粉重,抗倒伏能力中等。旗叶斜上举,株行间透光性好,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较饱满。熟相较好。2013—2015 3a安徽省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91.3cm,比对照品种略高。亩穗数为41.6万、穗粒数34.3粒、千粒重46.3g。全生育期227d左右,与对照品种(皖麦52)相当。
2.2 抗性
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2014年度中抗白粉病(3级)、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20)、中感纹枯病(病指32);2014—2015年度中抗白粉病(3级),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80),感纹枯病(病指50)。
2.3 品质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2013—2014年度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0g/L,粗蛋白(干基)14.00%,湿面筋29.4%,面团稳定时间5.6min,吸水率53.1%,硬度指数50.1;2014—2015年度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1g/L,粗蛋白(干基)13.43%,湿面筋26.1%,面团稳定时间12.2min,吸水率52.2%,硬度指数46.8。
3 产量表现
2013—2014年度安徽省淮北片区试,平均产量9106.5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9.19%(极显著),居C组14个品种第1位,9点汇总全部增产。2014—2015年度安徽省淮北片区试,平均产量8428.5kg/hm2,較对照品种增产9.71%(极显著),居D组15个品种第1位,9点汇总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安徽省淮北片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289.0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8.35%,居B组第1位,6点汇总全部增产。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适宜种植区域
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麦区,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和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种植。
4.2 适宜播期和密度
适宜播期为10月10—25日。 适宜播期内基本苗高产田块240~270万/hm2,中产田块330~375万/hm2。适播期外每推迟3d播种量增加0.5kg。
4.3 科学施用肥料
有条件可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并增施有机肥,一般中高产田块每1hm2施纯氮300kg、磷(P2O5)150kg、钾(K2O)110kg、锌肥 1kg。其中氮肥基肥和拔节孕穗肥分别占 65%和35% ;有机肥、磷、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
4.4 提高播种质量
精细整地,做到上虚下实,足墒下种,苗匀、苗全、苗壮是高产的基础,七分种三分管。
4.5 加强田间管理
夜冻日消时浇越冬水是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春节前后做好化学除草,中期做好病虫害防治,中后期一定要做好“一喷三防”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又一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雷军,王国兴,王弘,冯毅,高敏,雷格丽,赵彦峰.小麦新品种陕禾19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18(11):85-86.
[2] 秦海英,程星,王丹.小麦新品种濮麦8062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2018(07):59-61.
[3] 董超,黄代峰,潘树杰,郑建鹏,孙恒鸥,丁晓义.小麦新品种烟农173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 农业科技通讯,2017(08):242-244.
作者简介:
刘跃南 (1960-),男,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小麦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9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