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探索智慧图书馆新服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付霞

  [摘           要]  众所周知,智慧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不仅会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还可以完善传统读者对知识需求的多样化。因此,智慧图书馆集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人性化为一体的新型图书馆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未来趋势。当然,智慧图书馆还需要在满足读者的需求上,不断调整对用户服务功能的体系。主要以新馆建设为契机,探索智慧图书馆新服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    键   词]  智慧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84-02
   近年来,在落实国家关于文化大发展繁荣的指导思想下,全国各地已经开始加大对图书馆的建设及投入力度,甚至不少地方正在计划建设新馆或对现有的图书馆进行改造。如何建设智慧图书馆,实现智慧服务功能,只有从数字化、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这些地方入手。但如何在馆舍建设中,实现智慧服务功能,是当前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智慧图书馆的概念
   从2008年11月IBM先生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多种多样的智慧概念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树、智慧牙、智慧学堂等成为我们研究和描画的重点。其中,智慧图书馆也在这个研究范围。现阶段,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述,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相应的描述。如可以从智慧浇筑的角度着手,近期研究均与互联网、云计算及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概念相结合。此外,智慧图书馆应建立在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之上的一种新型图书馆,具备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我们可以说数字化、网络化是智慧图书馆的技术基礎,更是人物互联的核心组成,实现由知识服务向智慧服务的转变是智慧图书馆的特征。换言之,智慧图书馆的外在特征是广泛的,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但它的内在特征却是“以人为本”的一项服务,旨在满足读者的需求。由此可知,智慧图书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智慧图书馆的构建
   智慧图书馆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更是符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经之路。智慧图书馆主要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形成的,且还需要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以具有智慧化的设备为手段,进而实现“三连”,即书与书之间相连,人与书之间相连、人与人之间相连,促使其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更智能的服务。另外,智慧图书馆的构成涵盖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服务层面。详细来说,这三个层面中的核心是服务层面,物质层面作为基础,技术层面则在三个层面中占着关键的位置,且三个层面是紧密联系的,缺一不可。
   现阶段已经建设成功的智慧图书馆融合了感知智慧化和图书馆服务智慧化这两点,图书馆不仅只是为使用者提供资源,还可以为使用者构建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然而,当前国内外的智慧图书馆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深化。因此,图书馆只有在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后,才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全面感知以及传递智能化的处理,得到使用者信息量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在建设智慧图书馆时,应该注重文献的智能化以外,还需要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将智慧服务融入其中,进而将上述几点当成推进智慧图书馆的高品质服务。
   三、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一)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阮冈纳赞提出过与图书馆相关的几句至理名言,如:“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他的这些至理名言明确地表明了图书馆的核心旨在将读者的智慧开发出来,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灵,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促使人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自身的智慧服务于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创建可以使人们更加文明和和谐的社会,智慧图书馆是实现创建文明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具体来说,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共同性,它主要是指该服务是面向全国人民群众的,可以说是一种普惠范围的服务;其次,智慧性,它主要是指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在文献、信息、知识服务之上的一种智慧服务,图书馆充分发挥了客观使用者、启发者的核心作用,旨在帮助使用者可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智慧;再次,资源丰富性,它主要是指图书馆必须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后,管理集群化,它主要是指借助于集体群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的知识共建性整合等。
   (二)智慧服务平台的构建
   我们可以从信息管理和使用角度分析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通过分析后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信息汇集、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因此,我们在构建智慧图书馆时,应注重结合用户的需求,建设具有开放性、移动性、协同性、融合性等特点的智慧图书馆。当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关注使用者的具体使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上为使用者打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促使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图书馆中的资源,满足使用者各式各样的信息需求。
   1.服务主导原则
   在构建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中,技术、资源和服务相互紧密结合的一种关系。技术是必备的手段,资源奠定的是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而服务才是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结果。上述提到阮冈纳赞的至理名言,我们可以得知,技术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手段,资源则是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服务是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宗旨。所以,智慧服务平台是智慧图书馆的立身之本,更是智慧图书馆构建的核心。    2.资源集成原则
   众所周知,智慧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技术基础是资源集成,因此,其必须借助网络才可以管理文献系统。我们这里讲的资源是指各式各样载体资源。如随着首都百余家图书馆的建设,我国首都市民仅凭一张读者证就可以享用百余家图书馆的文献
  资源。
   3.以人为本原则
   在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资源与人时时相连,包含资源与内部人员的相连,还包含资源与用户互通相连,这是智慧图书馆服务和管理的关键,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实践。如厦门就已经成立24小时自助图书系统,看似无人看管的图书馆,却是建立于前台服务与图书馆后台管理系统基础之上的。借助这样的后台管理体系,可以轻松实现智慧图书馆内部人员、资源、使用者的互通互联,进而将智慧图书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出来。
   四、大数据为智慧图书馆带来的机遇
   机遇出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都要抓住它。在全媒体及信息爆炸时代,我们生存、发展的武器就是大数据。2003年6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展开的“大数据图书馆的创新会”上,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副馆长明确提出:我国各个高校不单单是将图书馆与大数据结合,还应在此基础上实现书籍的纸质和电子互补的服务。此外,他还指出把大量的纸质书籍变为电子书籍,具有强大的知识检索功能,是值得我们共同期待的事情。
   五、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数据共享运行机制
   图书馆行业的建设是一项有序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主要是针对数据建设方面,既可以维持图书馆资源数据的有效性和持久性,还可以建设出一套数据共享体系。智慧图书馆是結合了与其他行业相结合的结构特点,可以明确制定一套与资源建设共享的规章制度,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数据、不同的类型、安全性,实现数据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范适合图书馆行业的建设标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智慧图书馆时,应注重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规范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进而实现图书馆与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构建安全的数据共享平台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只有源源不断的数据,才能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图书馆数据运行平台,可以整合各类图书馆数据的资源,进而实现数据的交换以及共享。此外,通过搭建安全的数据平台,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数据库、能源库,从而可以将私有云和公有云区别开来,以提高平台的安全性。
   (四)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激励机制
   智慧图书馆具备开放和利用资源配置服务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及方法。因此,图书馆行业内部可以成立一项具有开放性的激励机制。详细来说,如对国家政府投资形成的数字资源,在对外开放时可以实行双向补助政策。此外,对其他馆利用自有资金开发的资源,对外开放时可以适当地给予资金奖励,促使图书馆行业在服务上的积极性。
   (五)高职院校可以培养专业的团队
   在智慧图书馆的背景下,其庞大的数据需要许多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队伍。通过这些专业的人才打造出一个针对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并可以第一时间捕捉读者需求的队伍。并在此基础上以飞快的速度将这些数据传递给图书馆中的每一个负责人手中,以便可以为读者提供服务。
   (六)构建省级、国家级采购机构
   为倡导资源高效、合理地被利用,控制重复建设,避免资金的浪费,增强对资源,特别是国外数字资源的集中管理,建立一个省级或国家级采购协调机构是十分必要的。该机构可以对所管辖区域图书馆行业进行及时监管和协调。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构建智慧馆舍、发挥智慧服务功能,实现图书馆最好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中婧.“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8).
   [2]陈斌.智慧图书馆的功能与服务设计研究[J].情报探索,2018(2).
   [3]罗丽,杨新涯,周剑.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智慧图书馆从理论到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7(13).
   [4]贾双双,马秀峰.基于“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图书馆用户服务[J].新世纪图书馆,2016(11).
   [5]马亚玲.构建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创新科技,2016(4).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08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