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推荐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对新时代下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基于智慧推荐的高校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智慧图书馆的相应特征着手,探讨了目前高校智慧图书馆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对构建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优化工作的实现路径。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行业内的工作人员提供一点小小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是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方面,一个好的学校必须具备好的图书馆和实验室。而读者服务工作又是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在校师生在图书馆中学习阅读的愉悦感。对于高校来说,图书馆每日的人流量十分巨大,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都采取了持有在校一卡通刷卡进入,并且也提供了自助借还书的服务,大大减少了大量重复性的人工工作,提高了图书馆管理的效率。但是,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还不是特别的长,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智能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个性化的服务模式,真正把读者的需求摆在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首位,把营造给读者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我国图书馆未来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一、智慧图书馆概述
(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智慧图书馆开始于21世纪初期,最早是由国外的图书馆提出了智慧图书馆这一理念,想通过建立智慧图书馆这样一个网络体系来发展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智慧社区。直到2008年下半年,伴随着美国的IBM情报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以后,智慧图书馆才迎来了快速发展和飞越。国内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也是从近几年开始的,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智慧图书馆运行模式的是学者严栋,他于2010年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体系应该包含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并共同发挥作用的一个庞大的结构体系。目前,国内的学术界和技术人员对于智慧图书馆抱有不一样的态度和看法,开始形成以智能建筑流派、感知流派、双重流派和综合流派为主的几大流派之间的相互探讨。本人在阅读大量的相关国内外文献之外,经过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总结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图书馆的理想化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脱离实体图书馆,而是要以实体图书馆为载体,同时兼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智慧化设备、高素质的智慧馆员为其保驾护航,共同推进智能化图书馆的发展和革新。
(二)智慧图书馆的特征。智慧图书馆不同于以往的图书馆形式,具备新的特点,包括互联互通化、高效集群化、泛在便利化以及个性共享化在内的一系列特征。其中互联互通化是指各个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各个信息服务机构之间、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搭接的一个可以随时进行信息上的交流和互通,做到资源互利互通,创建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升级开发。智慧化平台的搭建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利用,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和共享。高效集群化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工作和对外的服务工作上去,更加方便地优化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以及最大限度地节省读者排队等候或者查询信息的时间,最大程度上保证图书馆各类资源的利用和使用效率,实现读者满意的结果。互联网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优势,助力于高校智能化图书馆建设。个性共享化指的是图书馆能够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了解到每一位用户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偏好,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和技术。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共享化程度不高,利用效率较低。当前的高校图书馆存在的比较重大的问题就是图书馆的馆藏以及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存在不足的现象,据调查,纸质资源中文学类的图书的利用率在72.7%左右,其他类型的图书均不足50%,其中一些专业书籍的利用率更低,甚至在15%左右,而数字化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不足40%。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对于纸质类的资源还是数字化的资源,利用率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利用率不够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浪费了国家的图书馆藏资源。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不高,致使读者服务能力不强。馆员素质是决定服务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与图书管理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很大一部分是高校在职教师的配偶留校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对新事物、新技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足,使得部分高技术、深层次的工作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
(三)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局限性强,致使服务范围狭窄。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服务大多数局限于校内,对于校外的人员,他们能够访问到的图书馆资源相对于校内的师生相对有限。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服务范围还是比较有限的。
(四)新技术的应用速度加快,致使读者服务内容落后。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借阅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检索服务和个性化的服务,但是目前这些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缺乏个性化的资源、服务的主动性不够强、检索方式相对单一、不能够保证读者满意的程度。虽然部分高校率先创建了微信咨询、公众号管理等咨询服务,但是服务不能够有效解决一些问题,不能够满足当前读者日益丰富的需求,使得读者的服务内容不够深入。
三、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构建
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融入了一系列的服务体系,包括智慧馆员的知识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开放获取资源以及个性化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和深度挖掘,并具有能够分析用户需求的专家式的系统服务,是一种高层次的服务。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是以读者为中心,物联网、无线传感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作为服务的手段和方式,利用技术对实体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一站式的服务,并且进行深度的挖掘,为读者提供多种优质的服务,尽可能满足读者全方位的需求,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智慧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模式是由资源层面、整合集群层、数据储存和分析层及读者服务层共同构成。在资源层方面,各高校图书馆资源都能够通过物联网有效连接起来,并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出有效的数据,并存储到云空间里面,为读者提供完整的需求解决方案。整合集群层主要包括物联网以及垂直信息门户,物联网可以收集实体资源和用户使用数据,而垂直信息门户可以将本地数字资源和网络数据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进行深入的运用,形成强大的信息门户和知识门户。数据储存和分析层,能够将读者的各类需求进行分析,为读者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提供依据,为读者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充满智慧的服务。比如,现在大部分图书馆可以实现为读者提供一周全天不间断的借阅服务,读者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更加有效率地提升智慧化服务平台的效益。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已经成为今后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大趋势和方向,它能够借助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读者们提供更加贴合需求的图书管理服务,不断满足每位读者个性化和人性化的需求,真正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化。智慧图书馆的出现与发展,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目前,智慧图书馆中运用了比较多的高新技术科技,比如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技术,使得智慧图书馆充满泛在化、精准化、主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读者开始对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提供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得高校的图书管理工作者不能松懈,要时刻保持警惕,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准和服务水平,为智慧化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添砖加瓦,加油助力。未来的智慧化图书馆必将成为为高校和社会带来巨大社会效益、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强化智慧化服务的强有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7):8-10.
[2]郑择听,包平.智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进展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7) :36-39.
[3]裴衍玲.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科技風,2016(5):154.
[4]王川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1):22-28.
[5]钱媛媛.智慧图书馆的特征和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2):109+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852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