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及意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器官捐赠的认知、态度及意愿,探讨影响器官捐赠意愿的因素;为在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参考依据,为器官捐赠的普及提供建议。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器官捐赠的认知不同;大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知识;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更支持器官捐赠行为;影响捐赠的最大因素是传统观念,大学生对脑死亡状态了解。结论:应充分利用媒体手段,加强公众对器官捐赠的客观认识;从高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入手,推动器官捐赠事业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非医学生;器官捐赠;意愿
  器官捐赠是指公民自愿表示将自身具有生理活性的组织、器官及逝世后的遗体捐赠给医学事业的行为。器官捐赠的范围包括细胞捐赠、组织捐赠和器官捐赠。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31日,我国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992540人,但现阶段的器官供需比是1∶30。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了解大学生对器官捐赠的认知和态度,加强宣教和倡导,可以影响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
  一、对象与方法
  2019年3月对西安市部分高校学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05份。结合文献研究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器官捐赠认知调查部分以“了解”、“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分别赋予“4、3、2、1”分,总分为40分,规定<24分为认知不良,24~32分为认知良好,>32分为认知较好。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调查年龄为17~25岁,平均年龄(21.82±1.35)岁;其中女生占79.5%;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比例为1∶1.37。大学生器官捐赠知识得分均值为(23.72±4.67)分。单因素分析得出,性别、专业、年级、独生子女、母亲文化程度、本人器官捐赠经历及亲友器官移植经历有统计学差异。
  大学生主要从互联网、电视广播及宣传手册获得器官捐赠的相关知识。有7%的学生对器官捐赠知识几乎不了解。95.1%的大学生知道眼角膜可以捐赠,87.8%的学生知道肾脏捐赠,但对于骨骼、脾脏、胰腺等的认知度均不足50%。
  87.8%的被调查者认为人体器官捐赠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不同性别(χ2=9.633,P=0.013)、不同专业(χ2=13.638,P=0.001)的大学生对器官捐赠行为的态度不同,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更支持器官捐赠行为;92.7%的被调查者认为器官捐赠是生命的延续,92.7%被调查者认为捐赠应支持个人意愿;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脑死亡状态下的捐赠态度不同(χ2=11.592,P=0.021),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更支持脑死亡状态捐赠;79.5%的大学生支持对捐赠者或家属应进行经济补偿。
  本次调查发现愿意进行器官捐赠的学生占32.68%,不愿意的占9.27%,44.88%的学生“想过但未决定”。愿意捐赠者中82.09%的学生想帮助处于疾病折磨中的患者;83.58%的学生希望捐赠方直接为患者及其家属,31.34%学生表示愿意通过相关机构进行捐赠活动;未考虑、未决定,或者不愿意器官捐赠的原因进行分析,见下表。
  70.24%的学生想加强器官捐赠法律与伦理知识,52.68%的学生想学习脑死亡判定相关知识;若学校开展器官捐赠相关知识讲座,85.37%的学生愿意和比较愿意参加。
  三、讨论
  1.大学生对器官捐赠认知处于中等水平
  本次调查中,大学生器官捐赠认知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医学生比非医学生对器官捐赠知识更了解,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低年级(大一~三)比高年级(大四、大五)学生的认知度更好;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器官捐献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影响其捐献意愿,这可能是家庭环境不同或高校教育成果的体现;母亲的文化程度对捐赠认知有差异,因为母亲在子女的教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对于脑死亡状态了解者比例低,说明大学生未正式学习过相关知识,在对脑死亡状态进行阐述后,59.5%学生表示愿意接受脑死亡判定。高校应开展器官捐赠相关知识的教育,或举办相关活动,尤其是加强对非医学类高校大学生的教育。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主要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了解器官捐赠相关知识。因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手段加强宣传,倡导公民正确认识器官捐赠行为。
  2.大学生对器官捐赠态度较好、但捐赠意愿较弱
  本次调查中,医学生比非医学生更支持器官捐赠行为,87.8%的大学生认为器官捐赠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对器官捐赠行为的态度不同。家长的意见是影响“想过但未决定”进行器官捐赠的主要因素。与周金莉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的是,最愿意捐赠的器官是眼角膜和肾脏。
  3.器官捐赠的脑死亡状态
  中国器官捐献工作以心死亡为器官捐獻死亡判定法律依据,制定了中国判断三类标准:脑死亡、心死亡、心脑双死亡。此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界限比较模糊,涉及到伦理问题,易产生法律纠纷。对医学生进行相关伦理学问题的教学应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价值观能影响社会价值观取向,应以高校为主体开展器官捐赠有关课程,尤其加强对非医学类高校学生的教育。如果做好相关引导工作,大学生很可能成为器官捐赠有力的后备军,推动医学科学发展。还应加强全社会宣传,提高人群对器官捐赠知识的正确认知。我国相关政策、措施和流程需进一步完善,针对有关不法行为应严厉打击、不留余地,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及器官安全,让更多有意愿进行器官捐赠的人可以放心捐赠,也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安全、合法的救助。
  参考文献:
  [1]黄海英.我国申请器官捐献人数飞速上涨 器官短缺问题依然严重[N].经济参考报,2017-09-01.
  [2]欧阳玉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成因与对策研究[J].文学教育,2019(3):81-82.
  [3]梁永晴,陈唯,张湛,等.广州市某高校学生对器官捐献的认知、态度及意愿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7(3):48-50,61.
  [4]周金莉,张颖杰,刘智华,等.本科护生对器官捐赠知识、态度及意愿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1(23):2088-2089.
  作者简介:李瑛(1991—),女,陕西延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健康管理及行为干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1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