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医德教育关系到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通过分析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健全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通过加强医德认知培养医德情感、增强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逐步推进医学生医德行为的养成。
  关键词:医学生;医德;体系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处于一个新的时代环境,生活愈加便利的同时,也爆发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其中,医患关系紧张就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几年,频频曝光的医疗纠纷,使人们更加关注医疗卫生行业,这对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德医风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后备军,接受系统的医德教育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关键。大学时期也是培养医学生坚定稳固的职业信仰的最好时期。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的生活里不断充斥着医疗行业的负面新闻,也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很多忐忑和恐惧的情绪。通过系统的医德培训,能增强他们应对以后工作的信心。因此,探析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医德教育的内涵
  医德教育是对医学生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进行医德原则、理论和规范的教育,这一过程涵盖了医学生对医疗道德的认知、情感认同、主动内化、自律提升等环节,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品质,让他们感悟到医疗行业的神圣,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和腐朽思想的入侵,更好的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职责。
  医德教育是引领医学生思想、塑造医学生行为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理论教学,还包括实践教学,应该随着年级特点融于整个医学教育各阶段各科课程中。在理论体系方面,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但是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丰富知识体系,还应注重将中国传统德育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优秀人物事迹等融入其中,全方位完善医德教育的内容,夯实医德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另外,通过定期开展医德讲堂、举行辩论赛、知识竞赛等也是提高医学生医德认知的有效途径。
  实践体系也是医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除去教学课程设置的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等环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雷锋月举行“弘扬雷锋精神,健康传递校园”义诊活动,让学生们感受无私奉献带来的快乐。通过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走进基层,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让他们初步体会到职业幸福感。这些活动能激发起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的信心,并能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有利于激起他们现身医疗卫生行业的信念。
  二、医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校医德教育在医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起到思想引领,规范行为的作用,关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社会环境为医德教育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加上传统的医德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此,目前的医德教育成效不尽人意。
  (一)社会环境为医德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中国处在经济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思想、新潮流、多元化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网民的重要群体,也不可避免承受着一些消极思想和负面事件的影响。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使部分同学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腐朽品质所诱惑。他们很难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救死扶伤、舍己为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甚至将学校的医德教育视为“洗脑”行为而加以排斥。同时,伴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难题,这对医学院校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迫于就业的压力,学生们高度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医德的学习。同时,医学院校也缺少对医德医风的良好测评机制,无法衡量学生的道德素质,以至于他们在学习期间,会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课等医德课程看做只需应付考试的课,并不在意授课内容,更谈不上医德内化。
  (二)医德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频发的医患矛盾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医德医风教育,并开设了相关课程,比如,医学法规、医学心理学等。但是总体而言,各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发展很不完善、不均衡。一方面,医德教育内容的设置尚不健全,没有建立涵盖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心理学、伦理学、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完善的理论体系,教学安排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同时,医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是完全分离的两部分,没有将医德教育融汇贯通于医学技能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二者应该是相互渗透的。另一方面,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很少有学校会随着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和新兴医疗道德问题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甚至部分教师会疏于钻研疑难问题而避开讲解医学前沿伦理难题。在网络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教学内容与现实道德状况之间的差距会弱化学生学习传统医德理论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且,目前高校的医德教育大部分还是依靠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缺乏对新媒体的利用,教学形式缺乏趣味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实现医德教育的目的。
  三、健全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
  医德品质是知、情、意、信、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的。通過深入研究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以及医学生的特点,把医德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健全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通过加强医德认知培养医德情感,增强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逐步推进医学生医德行为的养成。
  (一)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医德认知,培养医德情感
  医学道德认知是是医学道德形成的基础,指医务人员对医学道德的原则、理论和规范的感知、理解。它是把医学道德要求转化为医务人员内在品质的首要环节。
  完善的医德教育课程是医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医学院应该设置涵盖医学生所需学习的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课程以及培养大学生沟通社交能力、礼仪规范的综合课程。除此之外,还应在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各类专业课程中同步融入医德教育内涵,有层次的将医德理念融入其中,以达到全方位、全程育人的作用。除了传统课堂这个教育主阵地,高校还应该该根据时代发展特点,积极搭建互联网学习的新渠道,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大一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启蒙阶段,除了学习相应的医德课程,还要利用学生刚入学的新鲜感和热情,认真开展形式丰富的入学教育活动,加强医学生的医德认知。比如:通过开展新生医学誓词宣誓活动,让他们体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神圣感。通过校史校训的学习,感受作为一名医学生的光荣使命感。通过播放医德教育宣传片,感知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庄严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在开学初期,在他们心里埋下追求真、善、美的种子,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但是仅仅对医学道德有了认识,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相应的医德行为。培养医德情感是提高医德水平的重要环节。其中,榜样示范法是加强情感培养的重要方法。因此,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医疗行业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的关注,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评选出学生心中的职业榜样,然后邀请到学校开展讲座,把榜样请到身边来的方法可以作为医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也是医德培养的隐形课堂,医学院校应该通过精心设计,在校园内建造有艺术感和寓意深厚的人文景观,起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在教学楼或者实训中心设置文化长廊,在林荫道路旁边树立医德榜样的雕塑等,让一些感人至深的事迹浸润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传递“大医精诚”的崇高理念。
  (二)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
  医德信念是医务人员对医疗工作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坚守的信念。它在医德形成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信念才能坚定地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入侵和腐蚀,才能在利益和诱惑面前,坚定地恪守清廉和仁义,才能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潜心探究,达到德艺双馨的境界。
  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对医德有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判断,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医学技能。但是要想形成持久稳固的医德行为还需要坚定地医德意志和信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增强自身效能感是强化医德意志和信念的良好手段。因此,大二、大三期间,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系列义诊活动,比如“健康传递校园”、“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等社会活动,让他们体会医疗行业的职业幸福感,激发他们想要成为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信念。此外,大三学生此时已经深刻感受到学医的艰辛和压力,会出现学习倦怠、信念动摇的现象,这个时期是加强他们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辅导员要多留意观察情绪低迷的学生,及时进行谈心谈话,召开学习交流会和医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良好的班级氛围感染他们消沉的意志。也可以邀请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社会精英人士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和奋斗历程,打开他们的思维和格局,有利于坚定医学生在学医道路上追求卓越的意志。
  (三)重视临床实习环节,践行医德行为规范
  医学生毕业之前的临床实习阶段对于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实习之后医学生就走上医疗卫生岗位,正式开始医疗职业生涯。并且这个时期的学生刚接触医疗岗位,对工作充满新鲜感,行为的模仿力和思想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在实习期间,督促、落实医学生的医德行为规范特别重要。
  首先,在实习期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带教老师。因为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他们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操作技能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并且他们能随时随地对医学生的行为和观念进行教育,指导其操作行为。因此,各实习医院应该认真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素质高、社会责任心强的医生管理实习生,并且最好不限于资深专家,优秀的年轻医生更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
  其次,各医院要重视对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医德医风的教育和培养,认真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尤其是结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及时开展针对性教育,可以在患者或者家属身边实地开展,比如,遇到情绪急躁或者情绪失控的家属,如何避免发生冲突,如何有效安抚家属情绪。这种实地教学的效果会远大于校内的理论教学。这个时期的正确示范和引导,会影响一个医学生未来职业行为的发展。
  再次,医学生也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医德修养,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规范。比如,对待患者要态度和蔼、举止大方、用语文明、尊重患者的隐私并为其保密。学校辅导员也要经常去医院了解、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于有思想困惑的学生,要及时引导改正。对于有行为不端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教育,学校教育要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关乎中国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随着互联网带来的多种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对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变得更加重要和艱难。中国各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克服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多研究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不断构医德教育新平台,不断丰富完善医德教育体系,推进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胜木,医学院学生的医德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04).
  [2] 徐玉梅,刘宪亮.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02).
  [3] 赵玮.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04).
  [4] 任玙.高校医德教育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作者简介:李蕊蕊(1988.09- ),女,汉族,河南偃师人,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6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