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融入育人工作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董杰

  [摘           要]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育人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结合工作实践,就专业教师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育人工作,從课堂内开展课程思政、课堂外搭建育人平台等方面作阐述,并在建立奖励和约束机制上给予建议,以期能给专业教师的育人工作有所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立德树人;专业教学;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24-02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要求各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努力实现“三全”育人。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首要任务便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上,加强育人工作,这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但当前仍然有不少专业教师在育人工作方面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有的专业教师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很少过问;有的专业教师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后,自己的育人任务也随之完成,课堂外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有的专业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或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与专业课无关。这种“重教书轻育人”“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那么,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如何做好育人工作,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紧抓课堂育人主阵地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理应切实发挥其育人功能。“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此,高职院校应大力挖掘各课程的育人元素,特别是专业课程,通过课程改革,在授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学校应引导、鼓励,辅以经费支持各专业积极开展基于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如轻工纺织类专业可以在专业学习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艺术类专业在专业学习中可以融入美德教育,商贸类专业在专业学习中可以侧重诚信教育,制造类专业更多地可以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交通运输类专业可以结合我国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适时开展爱国教育等。
   为做好课程思政,推动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我校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化出发,将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路径着眼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教学资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四融入”,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从教学的源头、目标和过程上落到实处。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中,要求各专业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并把其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中。具体到某门专业课的课程标准,要求不能只有知识和能力标准,而应将素质培养纳入其中,明确本课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融入相应的素质教育内容及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
   课程思政的建设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它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应围绕课程的素质教育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通过授课内容和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总结与学业评价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把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为此,学校以教学改革项目化方式,以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为着力点,引导、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如动漫专业动画场景制作课程,实施了思政教育融入项目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设计了制作革命烈士纪念碑场景作为课程的项目任务。学生通过课外实践,亲临烈士陵园,采集相关素材,并在课内完成场景的设计、制作,整个学习任务贯穿课堂内外、课前课后。整个项目将专业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舞蹈专业舞蹈课程,实施了基于课程思政的学业评价的改革。课程要求学生能编排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或爱党爱国等元素的舞蹈作品,以此作为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优秀的作品在学校进行展演。如学生编排了舞蹈中国梦、红船、八女投江等,在完成此类作品的同时,充分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以项目化教学形式,开展助力“剿灭劣V类水”、河长助理巧治水等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专业归属感。
   当然,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确保思政教育与原有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融合度,要避免思政教育与原有课程内容的“脱节”“两张皮”“本末倒置”现象。
   二、搭建第二课堂平台,拓展专业教育渠道
   第二课堂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类有意义活动的平台,是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搭建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平台,将专业教育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并与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推动专业教育与育人工作相融相和。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类似于学生专业社团的第二课堂平台。
   学生专业社团是指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团体,一般是建立在学生所学专业基础上。专业社团可以满足部分学生拓宽专业视野、锻炼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需要。为了强化这类社团的育人作用,我们可以建立导师制专业社团。这里的指导教师不是兼职,而是由有关专业教师专职担任。在尊重学生意愿基础上,导师将进一步明确学生加入社团(小组)的任务要求和活动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在社团活动的“自愿性与自主性”和导师对学生活动的“计划性与组织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专业科研项目、企业调研、志愿服务、社会观察与体验等,开展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同时,专业教师可以有效地将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延展到社团活动里,并可在社团里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进而反哺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社团的各类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使专业社团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促进育人工作融入专业教育。另外,导师制专业社团师生之间易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对专业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校比较典型的如“纺织品设计学生专业社团”,该社团由传统纺织品创新设计工作室的负责教师组建,并由其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已申报并完成多项创新创业项目、省新苗人才项目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在全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大奖。如“铁锈-草木染创意面料制作”项目获2016年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挑战杯大赛特等奖;“石墨烯+智能/创意纺织品”项目获2017年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挑战杯大赛特等奖、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挑战杯大赛一等奖;“织锦坊”项目获2014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挑战杯一等奖。同时该社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致力于传统纺织文化的推广。该社团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多次与社区合作,舉行“传统纺织技艺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进行传统纺织技培训,达200多人次,“溯源盘扣”项目获宁波市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称号。
   三、建立奖励与约束机制,提供政策保障
   做好育人工作,归根结底在于教师本身。要让专业教师增强育人意识,做好育人工作,还需要有相应的奖励与约束的制度,对育人工作做得好的要有实质性奖励,同时也要规定有最低限度的工作要求。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里教师的育人工作尚未完全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专业教师育人工作量化的内容几乎没有。可以这么说,专业教师的育人工作既没有足够的动力,也没有特别大的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育人工作考核的相关制度,可以参照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建立可量化的育人工作量,如设置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开设讲座、担任活动评委,参与学生日常事务等项目,并规定一年最低需完成的工作量。对未完成育人工作量的教师,其教学业绩考核不得评良好及以上;对超额完成工作量的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或者在教师评优评奖的指标体系中设置育人工作指标、增加比重等。如黎明职业大学出台了《黎明职业大学三全育人工作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教职工学年内须获得“育人工作量”100分,学年内育人工作量未达标者,学年度内育人工作认定为不合格,当学年奖励性绩效工资下调一级,不得参与当学年各类评奖评优和年度考核优秀。
   我校将育人工作纳入服务工作中,并对服务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其规定了教师每年必须完成的服务工作量,并将服务工作量的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和绩效分配中。教师担任班主任、创业导师、社团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类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文体活动等育人工作按一定分值纳入服务工作量中,这就为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样,是开展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专业教师不仅要重视“教书”,还要热心于“育人”,自觉做到与思政工作者协同做好育人工作,构建起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秀.试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实践方法[J]. 都市家教,2012(3):80-81.
   [2]郭永邦.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定位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9):59-60.
   [3]艾洪涛,苏艺华,崔胜泉,等.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纳入应用型大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2):118-120.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