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与《百年孤独》悲剧的相似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超然
【摘要】《红楼梦》与《百年孤独》是中国文学史及西方文学史上两部巅峰之作,而这两部看似无关联的作品却都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故事,有极大的相似性。以两者悲剧的相似性为切入点,分析其在悲剧的预示性、悲剧的家族性,悲剧人物的相似性以及悲剧的表现手法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的共通点,以探索悲剧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百年孤独》 《红楼梦》 悲剧相似性
一、引言
悲剧作品一直是文学中极具影响力的门类,其思想体系的博大精深历来为人所赞叹,但也正因如此,悲剧的深沉思想内涵是不容易在读完作品后立即得出的。《红楼梦》及《百年孤独》是众多悲剧作品中当之无愧的两部旷世之作,二者都以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为基础,通过对家族悲剧的描写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在悲剧的预示性、人物与家族的悲剧命运、悲剧的表现手法与悲剧的现实意义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从这两部作品所表现的悲剧入手,分析其相似性,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了解中西方在人物塑造及悲剧表现上的共通性。
二、悲剧的预示性
两部作品均在悲剧终成定局之前给出了预示,具有神秘色彩。《红楼梦》开篇便以神瑛侍者与绛珠草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为背景,说明林黛玉是作为绛珠草的化身来尘世向神瑛侍者的化身贾宝玉还泪的,“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他们的爱情早已注定不会有美满的结局,如此带有神话意味、荒诞的背景也为故事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书中对悲剧最直接的预示在第五回“夢游太虚幻境”中体现,贾宝玉在那里看到了指示人物命运的“金陵十二钗副册”“《红楼梦》原稿”等册子,其上写到“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窟与哭、杯与悲谐音,预示着故事将以泪谢幕、以悲收场。一曲枉凝眉中的“水中月”“镜中花”暗示宝黛爱情就像镜花水月一般容易消逝,终究是一场爱情悲剧。册子上同时以诗画暗喻了各主要人物的命运安排,均无好结局,并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收尾,悲剧结果不言自喻。此外,《红楼梦》还用到了谶语法、谐音法隐晦地揭示人物命运,如揭示贾探春的命运的诗前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暗示她将远嫁。写妙玉的诗前画了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暗示她会被玷污。“元迎叹息”谐音为“原应叹息”,“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等预示人物的悲剧命运。
《百年孤独》中最明显的预示便是羊皮纸上的预言,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用梵文在羊皮纸上写下了对布恩迪亚家族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然而预言一旦被破解马孔多便会被飓风吹走,它既是悲剧的预示,又是悲剧的结尾。另外,庇拉尔·特尔内拉可以用纸牌算命,预知到未来的事情,这也起到了预示人物悲惨命运的作用,如她成功预见了丽贝卡的死亡。故事还采用了圆形叙事的方法:时间是一个圆,故事的叙述由现在、将来、过去再到现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兴亡是圆、马孔多的历史发展也是圆,都是从无到有,再到毁灭。书中原话就写到:“时间像是在打圈圈,我们又回到了当初。”
总之,《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在塑造故事上都应用了或明或隐的预示。预示性的语言一方面加强了故事的荒诞意味,令人琢磨不透,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明知结局是悲剧,人物塑造得越可爱,不可挣脱的悲剧命运就越令人神伤。
三、悲剧的家族性
二者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来讲述悲剧的发展,整个家族的毁灭增强了悲剧的冲击性。《红楼梦》以贾家的兴衰为线索,详细描述了这个大家族走向覆灭的过程。贾家人仗着自己家底殷实,肆无忌惮地挥霍浪费、坐吃山空,过着“用十几只鸡做一道菜,十几两银子吃一桌酒菜”的穷奢极侈的生活。他们好面子、讲排场,为了在元妃省亲之时用浩大的排场迎接她,甚至特意斥巨资建大观园,连元妃都觉得太过奢华。再者,贾母过生日、庆祝重大节日也开销不菲,如此挥霍之下,贾家入不敷出,几乎已是一个空壳了,以至后来得通过当东西来补贴家用。若是家族后代能有杰出者撑起大局,或许贾家不至于落得这步田地,可无奈的正是贾家后继无人。贾琏、贾蓉荒淫无度,每天吃喝嫖赌、和女人厮混,不务正业,令人不齿;贾宝玉不思进取,无心考取功名利禄,整日混迹于女儿丛中,幻想和姐妹们相伴一辈子,甚而在别人看来有些憨憨傻傻,被冠上了“呆子”的标签。贾家后代没有一个在政治或商业上有所建树的人物,无法托起贾府这个已千疮百孔的大包袱,终究资财散尽,“忽喇喇如大厦倾”,原本富裕兴旺的家族就此败落。脂砚斋有一句评语:“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细思贾家人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已为家族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再看《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从第一代人开始就因为近亲结婚而活在生出猪尾巴孩子的恐慌中,虽然连续几代都没有发生他们最害怕的结果,让人觉得布恩迪亚家族也许可以摆脱厄运,可不幸还是在最后一代降临了。整个家族不幸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各自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中,不真正懂爱,不会爱,从第一个奥雷里亚诺在母亲腹中哭泣开始,这种特性就已显现端倪。家族中的每一代都显得异于常人:老布恩迪亚受到吉卜赛人的影响,竟迷上了炼金,甚至带领村里一众人马翻山越岭寻找“将马孔多与新兴发明相连的捷径”;阿尔卡蒂奥第二与奥雷里亚诺第二童年时顽皮又相似,令人很难分清,但长大后性格却迥乎不同——家族中所有叫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人都分别有着类似的性格和命运;为成为圣洁修女而从小被严格要求的梅梅却与香蕉公司的汽修学徒难舍难分;阿玛兰妲拒绝了一切爱她的,包括她爱的男人……以上种种,皆能说明孤独已植根于这家人的灵魂深处,他们缺乏爱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幸福。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与他姑妈似乎有了真正爱情的意味,而随着羊皮纸上预言被破解、应验,整个家族及马孔多都被飓风抹去,他们永远得不到幸福,这一切也不会再重复出现,一场跨越百年的孤独就此告灭。
四、悲剧人物的相似性
二者在塑造人物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宝玉和奥雷里亚诺上校分别是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同样遭受着不被理解的孤独。宝玉不愿踏上仕途、厌恶封建礼教,他不喜欢在父亲的监督下被迫学习那些所谓的经典,不喜欢为父亲的面子而当众吟诗作赋,有自己的想法,却被人认为是毫无前途、无可救药,连他认为“最干净”的女孩子们,如湘云,袭人,宝钗也劝他去考取功名。奥雷里亚诺上校自小孤僻,他所追求的社会永远不会实现,也永远不会被人理解,到了晚年更是只能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做小金鱼,不见天日。林黛玉和蕾梅黛丝都是冰清玉洁的奇女子,林黛玉孤高傲世、常生愁绪,喜欢那一池败落的残荷,她的超脱、隐逸几乎无人理解,她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十分清冷。雷梅黛丝似美玉般完美无缺,任何时候都我行我素,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最终乘着床单升天,走向了真正的脱俗。惜春和阿玛兰妲都表现得冷酷无情、内心孤独,惜春素来喜欢与妙玉等尼姑来往,在她的三姐妹相继离开后,她看破红尘,终于“独卧青灯古佛旁”,削发为尼。阿玛兰妲一直深爱意大利琴师皮埃特罗·克雷斯皮,而琴师第一个爱上的是丽贝卡,丽贝卡悔婚后,她顺利得到了琴师的爱,却拒绝了他的求婚,琴师因此为她自杀。对后来的追求者马尔克斯上校她也百般拒绝,用奥雷里亚诺第二的话来说,她就是铁石心肠。晚年她一直在为自己织着裹尸布,织了就拆,拆了又织,不停机械重复。归根结底,这些人物的灵魂都散发着孤独的气息。 五、悲剧的表现手法
从故事情节上,二者都经历了从最美好的盛世到彻底毁灭的过程,人物苦苦求索而终不可得的无奈。《红楼梦》先营造出贾家繁荣美好的生活图景,加之地位显赫的长辈、年轻有才的公子、温婉美丽的女子,创造出一种欣欣向荣的良好氛围,再渐渐使种种美好的事物烟消云散,露出他们的丑恶面貌,一步步走向毁灭。《百年孤独》亦是先创造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为它填上些许烟火气,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看似一片祥和之景,实则危机四伏,人们对欲望无止境的放纵掩盖了小鎮原本耀眼的光芒,在时机成熟之时,这一切被全部摧毁,不复存在。
从写作手法来看,二者均采用了荒诞、充满玄幻色彩的手法。《红楼梦》由僧道与石头的对话开头,为作品铺下了玄幻的基调,一首“好了歌”,充满超脱尘世、批判现实之感,它经疯癫的跛足道人之口贯穿故事始终,既神秘又难以捉摸。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神话、贾宝玉多次梦游太虚幻境也已超越了现实,却与书中的现实杂糅,着实奇妙。《百年孤独》中的荒诞意味更加明显。从吉卜赛人闯入马孔多开始,总会有各类怪异的事情发生,譬如梅尔基亚德斯可以死而复生,写下对布恩迪亚家族的预言,预言一旦被破解马孔多即会毁灭;蕾梅黛丝能乘床单飞升、消失;人们一起患上失忆症;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马乌里肖·巴比伦的出现总会伴着一群黄蝴蝶;阿玛兰妲可以预知到自己将死亡;人和人竟能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种种情节都显得颇为荒谬,既囊括了叔本华所说的三种悲剧,又超越于此,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
六、悲剧的现实性
《红楼梦》主要以曹雪芹个人经历写成。曹雪芹生于富贵的官宦人家,贾府便是曹府的写照,贾家的败落正是以曹家的败落为原型的,所以贾府被抄检即为曹府被抄检的再现,书中的贾宝玉就是他自己。他想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对封建制度的鄙夷与唾弃,反对那些迂腐的人和事,希望以悲剧来唤醒人们沉睡的心,不再一味追求功名利禄,远离封建思想的荼毒,有高尚、完满的人格和超脱的境界。《百年孤独》主要以现实为依据创作。当时的拉丁美洲被孤独笼罩,人们与世隔绝、自我封闭,造成了愚昧落后、保守僵化的社会现状,就如书中毫无发展、不断循环往复的布恩迪亚家族一样。马尔克斯在对现实发出强烈的呐喊与哀叹,在提醒无知的人们如此下去必将灭亡,渴望社会有新的活力、新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吴祖明.《红楼梦》与《百年孤独》的预言和对称型结构比较[J].人文论谭,2009,(00):21.
[2]黎亮.《百年孤独》与《红楼梦》之比较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3):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4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