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生网络依赖的代际差异及其心理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玉梅

  摘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代际特征和网络心理特征,并且使中学生网络依赖具有典型的群体性特征和个体心理特征。究其原因,是家庭管教过于严厉或疏于管教、教育功利化、竞争激烈、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先锋性、现实角色和心理追求激烈冲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依赖;代际差异;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7836(2019)10 0070 04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发生急剧变化,充满着新的突破与原有心理认知之间的矛盾,存在自觉性和独立性的矛盾,以致难以抵制网络游戏的诱惑。同时,网络游戏的强大诱惑与错综复杂的价值观也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品德的发展,若缺乏正确引导,势必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时刻困扰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1网络依赖对中学生的严重危害
  网络依赖给身心尚未发展成熟、人格尚未发展健全的中学生带来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无心向学
  严重依赖网络的中学生容易成为手机控或者电脑控。他们把玩网络游戏看得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加重要,也是他们唯一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在学习上不负责任,往往表现为厌学、瞌睡、逃学上网等。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同时又因学习成绩下降而不思进取,于是成绩更差,这就在学习上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有这一切,既让教师感到头疼,也令家长感到无奈。陷入网瘾的中学生本人更因学习成绩差而无法引起同学们的关注,无法维护他们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尊严,而内心更加苦闷和彷徨。有的中学生甚至自暴自弃,干脆破罐子破摔,最终成为问题学生。
  1.2心灵扭曲
  在中学阶段,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他们在教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成正比。因而学习成绩几乎成为衡量中学生能力和水平,展现中学生个人魅力的唯一因素。对于严重依赖网络的中学生来说,因网络成瘾而荒废学业,得不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学习无法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无法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但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在满足了生存等基本需要外的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在学业方面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寻求另外的方式和方法引起人们的关注。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网络暴力游戏中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将一些弱势同学视为他们欺侮的对象,以满足他们极度膨胀的成就感和英雄主义角色的扮演。社会上泛滥的欺侮危害弱小同学的校园暴力和犯罪未成年现象愈演愈烈,正是部分中学生沉迷暴力游戏导致心灵扭曲的结果。
  1.3价值观模糊
  沉迷网络的中学生因受网络虚拟世界及网络游戏规则的影响,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对事物的对与错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对是非曲直没有明确的立场和观点,价值观念模糊。对勤劳致富和艰苦奋斗精神不屑一顾,崇尚一夜暴富和不劳而获。受社会上一些土豪的奋斗史影响,误以为不好好读书也能赚大钱,过上美好的生活,因而看不起埋头苦读,成绩优异的学生。认为优等生是书呆子,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不如他们生活得潇洒自由,懂得享受青春的激情与浪漫,却不知学生时代几年的放纵,需要付出一生的代价,换来的也许是一生的卑微。
  1.4自我封闭
  自我封闭是沉迷网络中学生的一个显著特征。近乎我们常说的“宅男”“宅女”。手机一抓或电脑前一坐,眼里心里都只有网络,整个世界都淹没在网络背后。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心灵的满足和成就感,模糊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一旦离开网络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因而只想沉浸于网络中,逃避现实的困境与不适。时间长了,会与周围的人产生隔阂,感到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自己,无法与周围的人有效沟通、交流,只喜欢沉迷于自我世界中,什么都不关心,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重要,完全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密闭的空间中,并逐渐成为“问题”学生。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当一个人完全抛弃自己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而蜕化为自然人的时候,则不能算作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只能说他与动物无异。
  1.5身心疲惫
  整天不吃、不喝、不睡,网络游戏加方便面、熬夜、日夜颠倒、乱吃东西是沉迷网络游戏的中学生典型的生活写照。为网络游戏升级快而装备武器,买游戏币打怪兽、练级,日夜上网,或白天睡觉、晚上打游戏,很多时候每天只睡2—3小时。生活没有理想、目标和追求,散漫,没有责任心。呼朋引伴,前呼后拥,与别人结婚、生小孩等随心所欲地过着自己喜欢的网络虚拟生活,不敢面对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极度反差。久而久之,各种疾病开始侵蚀他们的肌体,鼻炎、慢性咽炎等各种慢性病爆发,身体健康每况日下,以致身心疲惫,劳民伤财,白白地浪费宝贵青春。
  2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特征分析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呈现出不同的代际特征和网络心理特征。
  2.1不同代际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差异比较
  网络依赖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学生的重要代际特征。“代际特征”是拥有相同历史经历的一代人在认识和处置某些问题时表现出有别于其他时代人的显著特征。1995—2017年的23年间,人们从开始使用网络到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依赖的类型也先后历经三代蜕变。第一代是网络依赖的初生代,以收集最初接触网络的少数人的“病态”信息为标志;第二代是网络游戏开发蓬勃兴起时期,以少数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为特征;第三代是互联网普及时期,这一时期的网络依赖以90后中学生过度使用网络为特征。先锋性、独立性和叛逆性是形成中学生网络依赖的重要心理原因。前两代的网络依赖行为人数少,是引领时代的“非主流”文化,以服装、发型“酷”“另類”著称,行为极端,多被人看作“心理问题”,他们曾一度成为青少年追风模仿的“偶像”;第三代网络依赖则成为90后中学生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行为特点,QQ聊天和昵称都用“火星文”,成为他们这一群体区别于别的年龄段群体的显著标志。   2.2中学生网络依赖的群体性特征
  对于出生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中学生来说,网络依赖不再是少数人身上的标签,而成为他们这一群体的引人注目的代际特征。
  2.2.1网络依赖现象绝非个别问题学生的专利
  有人认为,网络依赖仅仅是留守少年儿童或少数成绩差学生的专利,与其他家庭生活和谐、成绩优秀的中学生无关。事实是,无论来自哪个阶层、学习成绩处于哪一级别的90后、00后中学生群体,均毫不例外地表现出对互联网的热衷和着迷。他们中的网络依赖人数比率较高,且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调查,我国青少年网瘾人数约占青少年网民数的13.2%,青少年非网瘾人数中还有13%的人存在网瘾倾向,其中有不少是中学生。这些数据远远超出想象,比我们估算的中学生网瘾情况要严重,足见中学生网络依赖现象的普遍性。
  2.2.2网络依赖度高,互联网在中学生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生活中不可一日无网,互联网在中学生生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学习工具,是他们讨论问题,分享经验、交流意见、表达观点的交往平台,更是他们休闲娱乐的首选媒介。
  2.2.3网络依赖中学生同时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佼佼者
  90后、00后中学生群体对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高度敏感,他们熟悉各种网络平台的使用,熟悉各种软件的下载安装和使用,无师自通地懂得各种最新上市网络技术的使用方法,善于使用网络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很多难题。
  2.2.4互联网是中学生暂时忘记现实困境,获取身心自由的庇护所
  90后、00后中学生是多种形态网络虚拟文化的热捧者,他们喜欢沉迷于个性化、多样化的网络亚文化社区和群落,喜欢欣赏新上映的影片和个性化的娱乐片段,喜欢虚拟现实化,试图暂时忘记现实的困境,以获得短暂的放松和满足感。
  2.3中学生网络依赖的典型个体心理特征
  长期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与一些仅限于使用网络,而没有网瘾倾向的中学生相比,具有更典型的个体心理特征。
  2.3.1认知与行为脱节
  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中学生,由于远离现实世界,自我封闭,就会对感知、记忆的东西和现实世界失去兴趣,进而导致观察能力退化。加上依靠视觉形象获取的网络信息多,又不经过自己系统深入的思考,导致信息碎片化,看得多,能记住的不多。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都会被削弱。做事只有心动,没有行动,雄心壮志只停留在口头上,永远不付之实现。这就是典型的认知与行为相脱节。
  2.3.2自卑与自负并存
  长期沉迷网络的中学生,在认知上对自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且没有一个认知上的平衡点,表现在同一个问题的认知上,会出现忽左忽右、游移不定的状态。时而觉得自信心爆棚,没有什么事情是自己做不来的;时而觉得自己能力超差,没有什么事情能做好。这主要源于网络游戏中,中学生因攻关成功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而自负;现实中,等待他的是惨不忍睹的成绩和父母的抱怨,因而自卑。陷于网络依赖的中学生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痛苦心理中破罐子破摔,挥霍着自己的青春。
  2.3.3性格孤僻,独来独往
  网络虚拟空间满足了一批内向的人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得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虚拟空间给内向者的自信,是现实世界里跟朋友相处时难以获取的,这就使得内向的人沉迷网络后更加不爱与人交往。有调查表明,沉迷网络的中学生中有4.6%的学生变得有些内向;有7.5%的学生变得非常内向;而不沉迷网络的中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比例都是2.5%。由此可见,性格孤僻是网络依赖的典型个体心理特征。
  2.3.4情绪化严重,暴力倾向明显
  沉迷网络的中学生脾气明显恶化。由于受网络游戏情景的影響,游戏玩家的情绪也会忽而欢欣雀跃,忽而沮丧失落。久而久之,陷入网瘾的中学生就会变得情绪化,遇事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事先毫无征兆,攻击性很强。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校园暴力事件明显就是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网瘾学生和非网瘾学生在情绪化方面差异显著,网络成瘾学生有26.1%变得非常情绪化,而非成瘾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比例只占9.8%。另外,网络成瘾学生有19.8%变得非常暴躁,而非成瘾学生只有8.6%变得有点暴躁。
  3中学生网络依赖形成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形成网络依赖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种:
  3.1家庭管教过于严厉,孩子缺乏自由生活的空间
  孩子沉迷网络与家庭的管教过度苛刻呈正相关。有的家长事无巨细,事事处处都在管制着孩子。大到孩子的前途命运,理想追求;小到穿衣服,扎辫子。把孩子看作承载自己理想追求的化身,是自己生命不完美部分的重要补充,以自己的理想为孩子的理想,以自己的喜好为孩子的喜好。忘记了孩子是思维敏捷,有自己独立思想和理想追求的个体。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得越紧,弹得越高。长期生活在父母高压状态下的孩子,精神上是压抑的,心灵上是受伤的,心理上是扭曲的,情感上是脆弱的。一旦有机会脱离父母的管控,他们就表现为疯狂地放纵自己,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网络虚拟世界恰好可以满足这些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做一切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弥补现实的不足和情感诉求。由此可见,有些家长亲手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网络世界而不自知。
  3.2家庭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缺乏应有的管束
  家庭对孩子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缺乏应有的管束,是孩子形成网络依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异地上学政策的滞后及上学成本高、经济压力大等原因,多数进城务工或者创业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学习和生活。子女随亲读书,成本高,经济上负担不起;留子女在家乡读书,则无法陪伴他们成长。留守少年儿童,则是众多家长在做出两难选择后的结果。留守少年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阶段特征,带有时代标签的群体。这一群体当中的绝大多数孩子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中成长。父母缺位,隔代抚养的显著特点是溺爱有余,管教不足。精神食粮不足,物质生活富余。父母为便于与孩子联系,多数人会主动给孩子买手机,而且是档次较高的手机,并默许孩子带手机上学。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留守孩子会带手机上学。但物质上的重视难以代替精神上的需求。在父母鞭长莫及,爷爷奶奶无法管教,亲子间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情况下,网络无疑成为留守孩子寄托情感的最佳场所。   3.3教育功利化,教师压力大,沟通不到位,师生间缺乏温情
  首先,受社会上的教育功利化思想影响,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个中学阶段,不少学校除了中考和高考必考的科目外,极少开设音乐、美术、体育等公共课,甚至从不开设音乐和美术课,更别说社会实践课了,导致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枯燥乏味。其次,个别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到位。思想教育不到位,缺少心理疏导。有些教师只通过网络了解学生,没有深入学生实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作息管理也不到位,学生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教师的晚休检查,如让别班同学代睡,半夜去校外上网等。更有网瘾学生趁外宿同学下晚修回家的时间浑水摸鱼,溜出校外上网。再次,师生关系疏远,缺乏温情。有些教师受业务水平不高,教学的灵活性不强,上课枯燥无味,令学生厌恶,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上网。有些教师把教学职业化,不主动调整教学方法,上课限于完成任务,其他事情不管。责任感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师生间缺乏温情。有些教师任教班级多,教学任务中,压力大,上课走过场,任教一年连学生的名字都不知道。放弃教育责任,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不良现象,没有进行批评教育。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内心需要和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是导致网瘾形成的重要因素。
  3.4名牌高校的追逐效应,使激烈竞争充满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源自封建社会,历经几千年沧海桑田的风云变幻,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还历久弥新。受此思想的影响,中学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中度过的,而且学习经历充满着竞争。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核心教育目标可总结为一句话:刻苦学习,上名牌大学,事业顺利,前程似锦。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决定着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灵品位的精神,却极少关注。而对家庭、学校、社会在学习方面施加给孩子们的重压,给他们造成的精神创伤、心理焦虑和恐惧,家长熟视无睹,不闻不问。即使因此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出现极端危害行为,也没有引起更多家长的思考和关注,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将孩子们推向危险的境地。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电脑和手机就成为他们释放精神深处的潜在心理压力,逃离课堂、书本和考场的最佳选择。
  3.5中学生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先锋性契合网络技术的选择要求
  先锋性、独立性和叛逆性凸显中学生的文化性格特征。他们处于文化知识的集中地和新科技的前沿。面对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反应的敏感性和行动的率先性是他们的代际特征。与此相对应,网络技术对其使用客户也有强烈的筛选功能。只有反应灵敏,目光迅捷,对新生事物具有强大好奇心的人,才能适应互联网频繁更新换代的技术需求,并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新技术。中学生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先锋性恰好契合网络技术的选择要求,这一契合也使得中学生比其他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更容易陷入网络依赖。
  3.6中学生现实角色和心理追求激烈冲突的结果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渴望表现自我的时期,也是独立发展诉求最强烈的时期。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用各种正统的或另类的含糊、淡漠、词不达意、高声大气的方式,只为引起人们的关注,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强烈渴望做自己生活的主角,即使是在网络虚幻世界里。这就不可避免产生现实角色和心理追求的激烈冲突。他们想成为主宰这个社会的重要力量,但却不具备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能力。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中,中学生发现自己很容易就达成了做主角的梦想。他们很容易将自己代入角色,将网络游戏中英雄的使命内化为自己的使命。他们关注未来,挑战传统和习惯,与受制于传统和习惯的现实社会保持距离。他们不喜欢社会强加给他们的角色定位和文化,他们试图质疑既定社会的合理性,打破社会常规的限制和藩篱,做全新的自己。因此,逃避现实,依赖网络,正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叛逆性格的温和表达。
  参考文献:
  [1]周有光.周有光:怎样让孩子独立思考?[Z/OL].搜狐网,2018 04 20.
  [2]钱志亮.北师大教授钱志亮:中国式溺爱,越爱越心寒[Z/OL].搜狐网,2018 03 20.
  [3]三川玲.沉迷王者荣耀的中学生,将轻易沦为社会底层!发人深省家长必读[Z/OL].搜狐网,2017 12 22.
  [4]教育的根在哪里?——家[Z/OL].搜狐网,2018 04 11.
  [5]鄧江波.戒掉社交媒体,感觉“好极了”?[Z/OL],南方周末,2016 10 30.
  [6]期中成绩单里的真相:玩手机,是毁掉孩子成绩最快的方式![Z/OL].搜狐网,2018 11 18.
  [7]缺乏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Z/OL].豆瓣,2019 02 16.
  [8]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Z/OL].搜狐网,2017 05 09.
  [9]朱茜遥.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特点及对策[J].贵州教育,2010(2):7—9.
  [10]刘磊,赵红艳.青少年网络依赖的代际特征及教育建议[J].当代青年研究,2014(4):64—68.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U Yu mei
  (Guangdong Maomi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Influenced by social environm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present different intergen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network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network dependence have typical group characteristics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ason is that family discipline is too strict or neglected, education utilitarianism, fierce competition, pioneering values and social behavior, realistic roles and intense conflict of psychological pursuit and other factors.
  Key words: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net dependenc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psychological featur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9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