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刍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建
【摘要】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大量相关元素,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基本方法之一的朗读教学能有效接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成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并在实践层面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优势,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有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不仅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为学生打开了感悟生活、体察人情、认识自我、思考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的大门,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课程。培根说:“讀诗使人灵秀。”学习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目视其文,耳醉其声,心同其情”,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学生也会逐渐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据此,本文就语文朗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可行性和操作策略作一些探讨。
一、朗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其基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揣摩与感悟,体现了朗读者认知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特点。而这些内在学习心理,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优化、深入,使朗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必然。
(一)陶冶性格
朗读背后隐藏着三种“对话”过程,即学生与文本语言形式对话,学生与作者思想情感对话,学生与自我心理经验对话。通过朗读,学生使自己走进文本,既感受语言内容之美,也品味语言形式之妙;在走近人物心灵、感受人物命运和人物精神的同时,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与思想碰撞,进而在文本理解、情感感悟、思维质量上实现了知、情、意的升华;经历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关照、心理状态的调试,从而起到陶冶性情、修养自身品格的作用。这三种“对话”过程层层深入,使得学生的朗读从外显的发声动作逐渐向内隐的心智活动转化。
(二)排遣情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曾国藩说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可见,朗读能有效调动情感、调控情绪,并将视觉文字转化为有声的、富有情感的语音是高质量朗读的前提。《毛诗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当然是将朗读作为情感排遣、情绪宣泄的一种自然有效方法。在朗读实践中,强烈的情感不仅通过声音体现,也附着于朗读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
(三)促进表达
首先,朗读本身是一种自信的表达。在课堂上学生须克服内向性格和紧张心理,既做到流畅、响亮地读课文,又要通过朗读充分体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这不啻是一种心理素质的锻炼。其次,朗读为学生充分表达拓展了空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学生在倾听、互评、再读中感受语言魅力,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形式,也强化了学生学习上主动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再次,朗读是提升表达能力的有效抓手。依托朗读教学,聚焦学生语言理解、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升,从而构建起个性化语言系统,为培养学生生活中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夯实基础。
二、朗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人的心理作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与语文学科有密切联系。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所以朗读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上有独特优势。
(一)朗读教学的目的
朗读教学的目的总的来说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其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来说,它服从于每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此,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整体感知、语言品味、情感体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以说,语文朗读教学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语文朗读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渗透的过程。
(二)朗读教学的对象
朗读教学的对象是语文教材。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要求是:关注人与自然,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文须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与文化内涵等。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接受、调节自己。应该说,语文教材既为实施朗读教学提供了绝佳资源,也为在朗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充分条件。
(三)朗读教学的形式
朗读教学的形式丰富,按照朗读参与的主体可分为:教师范读、点名个读、整体齐读等;按照文本解读的层次可分为:全文通读、句段品读、深情美读等。按照功能可分为:角色扮读、信息找读、反复诵读等。不同形式的运用既强化了朗读训练,也深化了情感体验,增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它启迪语文教师针对文本特点采取恰当、多样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体味语言,读出情感,深入挖掘文本核心价值。
三、朗读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策略
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紧紧扣住学生情感和思维的触点,围绕文本的解读,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共同提升。就操作策略而言,朗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以下三个层次的经验。
(一)通读以入情
与文本进行平等和开放的对话是准确把握情感的前提。这个阶段,须管控好自我意识,不可将自我意识凌驾于文本之上,通读过程既是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也是学生深入作者精神世界之前投石问路的过程。学生在通读文本中,应该把文本内容及其语言形式作为体察对象,大体梳理作者思路、熟悉文本结构、了解写作风格,着力探寻和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思想或立场,做到整体感知文本语言特点和情感倾向。
(二)赏读以悟情
选文富含很多情意表达精彩、内涵丰厚的文字,需要学生在通读基础上进行语言品析。首先,应紧扣关键词、句、段,结合其所在的语言环境,体会作用和效果,尤其要抓住抒情、议论的句子反复朗读,感受其与文章中心的关系。其次,须注重切己体察、以心契文,通过细读精思,抓住看似平常却藏深意的句子,挖掘文本内涵,读出独特感悟。再次,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理解现实与文本世界的区别,对不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科学批判。
(三)美读以共情
共情原指心理咨询的一种方法,意思是体验别人内心世界。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理解和表达水平,也有利于疏导和排遣其情感。美读对朗读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有一定朗读技巧,又要有对文本情感敏锐的捕获能力,还要特别注重抓住文本情感与自身生活体验的连接点,并将对此的关照投射到朗读中去,这样的朗读不仅能打动听者,也能感染自我,甚至使朗读者获得思想启迪、情感净化和精神升华。
基于当前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元性的特点,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值得广泛推行的重要路径。当然,这离不开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念、恰当的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相关知识及具体实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福刚.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2).
[2]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作者简介:孙建,1983年生,江苏丹阳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朗读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2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