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清扬

  【摘要】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哲学的重要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是贝多芬持续一生的英雄情节的最高表现,也是贝多芬音乐哲学的至高境界。贝多芬的英雄情节不仅表现为革命性、斗争性,还表现为对人性的关爱和对大自然的崇敬。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哲学;英雄与博爱;钢琴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音乐史学家往往把巴赫的四十八首平均律键盘曲集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分别奉“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被誉为“新约圣经”的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是继巴赫平均律之后,音乐创作史上的又一个丰碑。奏鸣曲不仅在贝多芬音乐作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重心所在。这些奏鸣曲在音乐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是音乐殿堂里无价瑰宝!有着震撼心灵的情感力量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是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先进思想的音乐表达。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一生,与他的交响乐创作平行发展,贝多芬通过奏鸣曲的创作为他的交响乐整理思路、确定主题和进行预演。因此贝多芬的奏鸣曲与他的交响乐一样极富盛名,他在钢琴奏鸣曲中展现出来的天才创造力与非凡技巧,开创了钢琴音乐的崭新时代。
  贝多芬作为伟大的音乐家,他博览群书,从荷马、普鲁塔克、柏拉图等人的古希腊经典著作到莎士比亚、卢梭、歌德、莱辛、席勒的作品。他所创作的作品融入了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以及歌德和席勒诗歌。据德国之声广播电台介绍,1820年2月1日,贝多芬正在潜心创作《庄严弥撒》。突然“贴出”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话:“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对于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贝多芬来说,这句话成为了他生活和作曲的座右铭。年轻时代的贝多芬在他的导师指导下阅读了《实践理性批判》《人本学》《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美学》《精神现象学》等大量哲学著作。贝多芬的一生同欧洲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交织在一起,“时势造英雄”,他与拿破仑、歌德、康德、黑格尔和席勒一样都是那个时代的产儿,也是那个群星璀璨、英雄辈出时代所造就的时代英雄。
  纵观贝多芬32首奏鸣曲,“英雄主义”“英雄性”“英雄情节”是非常突出和重要的一个艺术特征——
  首先,英雄性源于贝多芬本人的倔强性格和人生经历。艰难的生活经历为贝多芬英雄人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贝多芬的童年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童年对于小贝多芬而言没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由于东方鼠蚤所传播的斑疹伤寒症,年轻时候的贝多芬就开始与耳聋作斗争,直到1818年48岁的贝多芬完全失聪,之后他不得不用笔和纸与他人交流。他长期患有肠胃炎,肝炎,耳鸣,肾结石等疾病。据音乐史学家考证,贝多芬在创作《热情》奏鸣曲时,社会动荡不断加剧,听力下降越来越严重,再加上不如意的爱情所带来的情感创伤等原因,使得贝多芬的生活几近低谷。面对生活的压力、病痛的折磨和失意的爱情,贝多芬并没有退缩和沉沦。面对人生磨难,贝多芬心中的英雄情节彻底爆发出来了,貝多芬被一种伟大艺术家的使命感所激励着。他曾说“是艺术,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通过苦难,得到欢乐” 也正是贝多芬这个凡人成长为英雄的真实写照。据相关研究证明,铅中毒使得贝多芬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在他所接受的肝腹水抽水手术治疗中,为了音乐创作,贝多芬明白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由此他宁可忍受着身体上的疼痛,也不愿意使用麻醉药。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和对命运的挑战正是英雄精神的最好体现。这种坚不可摧的意志力和伟大的奉献精神可以被称之为真英雄!
  第二,这种英雄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的最强音。在贝多芬人生经历的前三十年,正值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掀起汹涌浪潮的岁月。受到18 世纪末德国狂飙运动对英雄主义绝对推崇的思潮影响,贝多芬在思想中深深根植下了对英雄的向往和崇拜,这些时代思潮成为了贝多芬音乐作品中英雄主义形象的重要来源和土壤。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动摇了全欧洲的封建统治基础,革命的风暴迅速席卷欧洲。此时正在波恩大学哲学系学习的贝多芬用他天才的音乐家心灵感受到了时代自由、平等、博爱的崇高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以音乐巨匠最为敏感的头脑投入到了歌颂时代先进思想的音乐创作中,他用激动人心的音调表达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并创造了一个属于英雄时代的音乐。他用坚定和高昂的音乐表现力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的时代信念。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动力,为着“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这一目的开足了马力。他认为受到压迫,进行反抗和斗争是必须的。在他的作品中,音乐表现的走向往往是通过激烈和壮观的斗争,在艰难中取得最后的胜利。这种创作思想似乎贯穿在了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创作中。英雄的刚劲豪迈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全都汇集在了贝多芬那如史诗般宏伟壮丽的音乐篇章中。在贝多芬那里音乐是一种战斗的武器,在英雄主义的旗帜下,展现出斗争、革命、真诚、正直的鲜明主题思想和爱好和平的光辉理念,其作品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坚实稳固的伟大艺术工程。
  在《悲怆》奏鸣曲中,贝多芬表达了在痛苦和悲惨生活中所得到的内心体验,表达了在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下,胸怀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英雄情节。同时《悲怆》奏鸣曲也是他用音乐为人类彻底解放所发出的呐喊。这种在压抑中的向往与期待、在痛苦中的激情与战斗、在桎梏中的抗争与反抗,仿佛黑夜之中的希望之光照亮了世界。这种黑暗与光明所交织在一起的冲突将贝多芬追求自由、民主、博爱和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的战斗精神完美地表达出来了。《悲怆》奏鸣曲成为了鼓舞黑暗世界里的人们去勇敢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这些充满力量和激情的音符正是贝多芬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奏出的最强音。
  第三,这种英雄性是人类热爱生命崇尚自由,对真善美的最高追求与期望的音乐表达,也是贝多芬音乐哲学的精髓。一方面贝多芬对黑暗势力嫉恶如仇,音乐语言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斗争性和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了真爱,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崇敬,对爱情与自由充满了真诚的向往,音乐语言表现出平静、安详、温暖与抚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博爱主题,是贝多芬道德观中正直、善良、仁慈、博爱的具体体现。他把道德看作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并贯穿在他整个的生命长河中。他说:“必须有德行,而不是金钱,才能使人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贝多芬认为上帝把他派到世界上来,就是要为人类带来欢乐的。他把从饱经忧患和痛苦中凝练出来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这种用非凡的意志力超越病痛、超越苦难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无不表现出他人道主义的大爱 !而这种以英雄性为外延、以大爱为内涵的美学特质,是贝多芬音乐作品的不朽基石,也是贝多芬音乐哲学的不朽光芒。   在《月光》奏鸣曲中,贝多芬用最为丰富和细腻音乐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情怀,表达了人类内心世界中喜悦与忧伤、痛苦与欢乐、温存与宁静、忧伤与柔情,以及在大自然母亲怀抱中所得到的慰藉。他用音乐表达了渴望真善美的真挚情感,用音乐抚慰了人类的心灵,表达了作曲家英雄主义情节的另一个侧面,即大爱情怀。正是这种大爱情怀使得贝多芬的音乐拥有了拯救灵魂和超脱苦难的力量,正是这种大愛情怀使得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黎明》奏鸣曲是贝多芬最美丽而深情的奏鸣曲,该曲传达了作曲家沐浴在大自然母亲怀抱中的感激之情,表达了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愉悦。《黎明》是极富音乐表现力和充满浓郁田园风格的大自然题材的精品之作,是贝多芬内心对大自然喜爱之情的真实流露。从《黎明》奏鸣曲的艺术风格和音乐语言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贝多芬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敬和深情讴歌。
  于1822年创作的最后一首奏鸣曲(Op.111),这时贝多芬似乎已试尽了奏鸣曲曲式的一切可能。第一乐章开篇用戏剧性的阴暗氛围为听众营造一个紧张压抑的听觉场景,宏伟的奏鸣曲的序幕由此拉开。贝多芬式的矛盾冲突、斗争与激情贯穿了整个乐章。而第第二乐章的一组变奏渗透着宁静和超脱,有着极大的深度和广度。这首两个乐章的奏鸣曲在调性上“回归”了英雄的c小调,第一乐章是英雄性格的回光返照,第二乐章却是极端超凡脱俗的,具有极强宗教感的,来自天堂般的声音。在接近曲终处经过连续不断的长颤音,在虚幻而飘忽的意境中展示出了贝多芬内心存在着的不同于俗世凡尘的另一个世界,也把听众带到了那种难以想象的声音领域。钢琴家Louis Kentner写到:“两个乐章之间的对比不可能再突出了。第一乐章是阴沉、混沌、热情、激动的,而第二乐章是完全的平静、安详,好像耗尽了所有的热情。最后结尾是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颤音,使人想起布满星星的天空。”这种音乐对比展现的是一种无比完美的自然结构和无与伦比的宇宙均衡,这是康德《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宇宙规则性结构和天体引力与斥力思想在音乐中的表达。贝多芬用音乐描绘了宇宙物质的演化,用音乐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无尽。透过这首OP.111可以看到贝多芬已完全超脱尘世,得到了心灵的升华。这位一生苦难的伟大音乐家,在抬头仰望星汉灿烂的夜空时已经将他自己同宇宙合二为一了。
  贝多芬晚期的音乐作品被世人公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而这一时期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还有一种重要的哲学表达即——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这种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是贝多芬持续一生的英雄情节的最高表现,也是贝多芬音乐哲学的至高境界。
  贝多芬用音乐告诉人们,欢乐与博爱才是生命的真谛!生命虽与苦难同行,也要用激情歌唱欢乐。这是贝多芬在尝尽人生苦难后获得的最终感悟。这一刻,那个身在垂死病中,但仍然勇敢歌唱生命、歌唱欢乐的他,己经成为了全人类心目中的英雄。
  综上所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同其它作品一样具有鲜明的英雄性,理解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英雄性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也有助于感悟贝多芬的高尚人格。
  参考文献
  [1]刘姝.英雄时代的号角——贝多芬交响音乐透视[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张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 2013(2).
  [3]唐碧蓉.浅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J].音乐探索, 2007(S1).
  [4]王青.贝多芬文化价值观研究[J].西安音乐学院,2007.
  [5]王素菊.谈谈贝多芬的音乐哲学[J].音乐美学,2016.
  [6]马晓红.贝多芬音乐创作中“自由、平等、博爱”的表现[J]. 北方音乐,2014(4).
  [7]朱雅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J].钢琴艺术,2002(11).
  [8]黄欢.浅谈启蒙运动对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6(4).
  作者简介:王清扬,男,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博艺钢琴学校钢琴表演专业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29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