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赏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第二钢琴奏鸣曲》op2,no2.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之一,在早期作品中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这首作品较完整地体现了古典时期的传统特征,在这些传统特征上又能发现贝多芬不论在曲式、音乐性上都有着的创新,表现出贝多芬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早期;古典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一、贝多芬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一般我们把贝多芬的生平划分为第一,波恩时期,第二,维也纳时期,第三,创作成熟时期,第四,创作晚期四个时期。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部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2部弥撒曲、11首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16部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其他数量众多的作品。
  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成就为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力度对比、戏剧化因素、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上做出了重大发展,使之成为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齐名,在音乐史上有突出贡献。
  二、对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的了解
  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796年间。这首奏鸣曲具有四个乐章,与古典时期的奏鸣曲相比,突破了古典时期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曲式的安排非常接近于贝多芬交响曲的雏形。调性上贝多芬常用三度关系转调,突破了古典时期常用的四度关系转调。
  波恩时期的贝多芬,大部分接触到的音乐表演作品都来自于宫廷图书馆里的收藏品,这些收藏品数量很客观,包含着德国到意大利数量庞大的的歌剧、室内乐等作品。海顿作为“弦乐四重奏之父”和“交响乐之父”,在这其中也拥有着大量的作品,贝多芬不可避免地接触了很多作品,在创作方面无可厚非受到海顿的影响,贝多芬当时由于兴趣集中于莫扎特的作品上,所以在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中,均有体现出海顿、莫扎特的“古典风格”的特征。如在第一乐章中主题动机表现出海顿式的特征,抑扬格动机与快速音符的呼应,以及莫扎特擅用的阿尔贝蒂低音伴奏,双手交叉技巧,这种技巧可能是贝多芬从莫扎特那里学到的,让旋律和低音相互产生回应的效果,但是贝多芬在这首作品第一乐章的应用上,使之具有了英雄性的效果,能发现在第一乐章贝多芬将其扩大到了300多个小节,曲式结构比海顿、莫扎特等古典奏鸣曲更为复杂,具有建筑结构似的立体感,具有贝多芬交响乐的雏形。
  贝多芬的出生地波恩,早期作为选帝侯统治的地区,文化生活主要是围绕着选帝侯的宫廷为中心,那里的音乐作品都在教堂、剧院,以及少数贵族的家中演出,室内乐、歌剧盛行。贝多芬对当时音乐的接触,最初来自于地方性的音乐,从室内乐和管弦乐一直到圣乐和歌剧。这个时期的音乐语言、体裁等被称为“古典风格”。当年轻的马克斯·弗朗兹当上选帝侯后,他对莫扎特的热爱开始在波恩广泛传播。歌剧作为一种用德文演唱的,包括对话道白、家常情節和简单歌曲的歌剧体裁被搬上了舞台,莫扎特的作品以其雄厚的实力被搬上了波恩的舞台,莫扎特精妙的创作给与贝多芬持久而会大的影响力。波恩的宫廷音乐声望以它的管弦乐队作为依靠,在这个管弦乐队中,有许多著名的人,贝多芬在当时作为一名中提琴手与这些演奏家在管弦乐队中合作,在这个乐队里,给予了贝多芬很好的机会去了解站在乐队和舞台上的角度去感受弦乐的的一切,他不但参加歌剧表演,还从乐队表演的大量作品中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海顿、莫扎特等许多作曲家的作品。通过与乐队和弦乐四重组中的演奏合作,给予了贝多芬对乐队音响和弦乐四重奏的强烈感受,这样强烈的弦乐四重奏也体现在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中。从第二乐章看,体现了标准的弦乐四重奏,左手低音仿佛大提琴的拨弦,在第二个乐章中也许贝多芬最大的贡献是把室内乐等这些形式的题材融合到了钢琴织体中。
  谐谑的意思是幽默、诙谐的情趣,带有舞曲性和戏剧性的特征,谐谑曲这种题材通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贝多芬首次把谐谑曲这种题材运用到了钢琴奏鸣曲中,取代了古典式奏鸣曲的风格。给与了奏鸣曲前后形成了很大的对比,使之影响了浪漫乐派的许多作家,如舒伯特、门德尔松等。乐章中的力度对比成为了贝多芬早期作品中音乐力度剧烈变化的典型特征。
  第四乐章是一个标写着优雅、雅致的回旋曲,这个乐章完全阐释了古典时期奏鸣曲的风格特征,使这套作品优美而迷人的完满结束,与在同一个时期所创作的贝多芬第一首奏鸣曲“狂飙突进”的感觉相比,贝多芬也能写出迷人、活泼、优美的音乐。
  从作品中的音乐材料会发现它们都直接引自贝多芬1785年所创作的钢琴四重奏。不难看出,贝多芬在早期的作品中,由于与海顿、莫扎特有着一定的联系,作品处于“模仿”的阶段,这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早期所创作的钢琴四重奏中能发现,贝多芬对莫扎特的崇拜,莫扎特作品的影响对贝多芬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当贝多芬意识到这些,便开始迅速改正和声明,他对莫扎特音乐的倾听和领悟,最后从中沿着莫扎特的创作找到自己的风格。
  这首作品从中能反映出他的“模仿”并不是单纯地照搬,虽然主题是献给海顿,虽然他按照并且遵守人们期待的传统规格去创作,但是他能去模仿海顿和莫扎特审美样式和音乐理念,然后进行雕琢和改造,如之前所提到的以四度关系转调、模进,而贝多芬多以三度来运用,使之调性更为复杂,和声更为丰富,他以传统的方式,但又非正统布局去写作,突破了古典时期的手法,给听众带来较深刻的印象。使他进入了一个“挪用”的阶段。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确立的自己的地位,并进入第一个成熟的时期。
  三、结语
  贝多芬作为古典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在古典时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贝多芬的经历以及思想上的变化使得贝多芬的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本文从贝多芬早期生活对贝多芬带来的影响来了解这首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使得大家在学习这首奏鸣曲时能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更全面地在演奏中更完美地阐释乐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7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