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廖晨竹

  [摘要]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是紧密联系区域产业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枢纽。文章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昌吉州为研究样本,提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主攻领军队伍建设,主办优势高水平专业,主谋技术技能培养,培育创新创业精神。
  [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产教融合;转型升级;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廖晨竹(1991- ),女,福建浦城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苏州  215104)
  [課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实证分析”(课题编号:18YJC880150)和2019年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的导向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YB32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2-0031-04
  人才培养的结构优化与区域产业发展是产教融合的供给和需求两侧,而专业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接口,是产教融合的核心枢纽。在推进专业与产业融合的实践中,德国通过制定《职业教育法》构建起校企教学对接机制,由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专业、共商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共同致力于以实践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英国1993年启动的现代学徒制,通过增加投入力度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澳大利亚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认证体系,促进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法国1991年起依据博洛尼亚进程按照产业需求设立职业课程。我国对产教融合多层次、系列化的研究和实践集中于2013年以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如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以培养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性分析
  本研究以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昌吉州为样本,围绕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
  1.聚焦产业,专业跟着产业走,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前,昌吉州职业院校总用地面积达583.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校内实训基地346个,校外实训基地490个,建有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所、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形成了国家重点专业、自治区重点专业、自治区特色(精品)专业的梯队架构。
  在“职业教育既是就业教育,也是产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发展思路指导下,秉承“办学跟着就业走、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走、人才培养目标跟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走”的办学思路,围绕昌吉州煤电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卫生、生物与化工等18个专业大类139个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1个、自治区重点专业8个、自治区特色(精品)专业26个,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路子。
  2.聚焦技能,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实训平台。职业院校与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双主体。近年来,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达成了共识,从很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企业学院8个、工程研究中心6个、研究所9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实验室)5个,建立“校中厂”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3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4个、州级17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4个)。职业院校制定了教师企业实践、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制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6门,编写教材20多本。职业院校与企业通过“订单培养”“二元制”“三递进”“教产一体”“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3.聚焦融合,产教紧密合作,专业与产业有机结合。政府部门、院校、企业、科研机构通力合作,有效推进产教融合进程,构建起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深度融合的中高职一体化大职教联盟和大职教集团的格局。组建职业教育联盟和煤电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四大职教集团,融合疆内外企业890家、行业协会16家、科研院所10家、疆内外大中专院校17家;职业院校与特变电工、蓝山屯河、国泰新华、浙江大华、东方希望等200多家著名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重点推进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劳模进校园、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中厂”、“厂中校”等项目的实施。“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为产业输送4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度分析
  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区域产业的接口——专业建设为切入口,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提高各专业人才供需的适配度,形成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
  1.专业设置陈旧,专业规模小,专业数量少。目前,昌吉州职业院校专业涵盖的一级专业大类18个、二级专业类49个、三级专业139个,覆盖率分别为94.7%、49.5%、18.6%。专业数量排名前五的依次为教育与体育类、装备制造类、农林牧类、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不少专业设置陈旧。对照《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可以发现,昌吉州职业院校的专业集聚程度不高,集群效益差;专科层次的核心专业、骨干专业偏少,没有形成专业群,更没有形成与产业配套的专业培养体系,不足以构成支撑重点产业发展的专业集群;专业设置数量少,校均专业数量少,专业平均学生数量少,部分中职学校很多专业学生人数只有十几人,专业建设效益差,难以提供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   2.高技能专业人才需求紧迫、缺口大。进入“十三五”时期,以“六个走在前列”为新坐标,昌吉州强化需求导向,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断加快,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27.1︰46.3︰26.6调整优化为2018年的16.5︰51.3︰32.2,呈现出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重点产业作为昌吉州经济发展第一动力源的作用更加凸显,现代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等成为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成为新兴产业。
  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昌吉州产业人才需求数量进行预测,昌吉州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屬冶炼及精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关联的职教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发展不够匹配、关联度低。昌吉州职业院校重点特色专业主要集中在农牧业、能源电力电气、机电机械,专业面窄,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现代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产业关联度低,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不相适应。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科技服务以及与生产性服务业对接的人才培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与区域产业关联度不高的土木工程、水利、新闻传播、教育体育等专业却保有较大的规模。
  这些产业链、教育链的对应情况显示出,昌吉州职业教育目前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战略不相匹配。专业结构不适应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的类型、专业结构与企业需求不够契合,亟须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的骨干专业,建立定位清晰、层次分明的专业体系,支撑服务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动态协同的战略导向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应遵循供给侧改革思路,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面向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产业发展要求,政行校企协同进行专业设置、结构优化、内涵建设及教学组织。
  1.主攻领军队伍建设,引领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第一,选聘“产业教授”参与职业教育。选聘企业主要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研发骨干,以及科研服务机构负责人等到职业院校担任“产业教授”。校企通过联合申报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推动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二,加强新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快职业院校新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与紧密合作企业共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开辟聘用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的“绿色通道”,允许职业院校在编制总数内自主聘用具有专业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任教。
  2.主办优势高水平专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第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职业院校以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作为专业结构调整依据,充分运用招生计划、生均经费拨款、项目建设、财政补贴等杠杆,加强专业与重点产业协同发展的动态宏观调控;建立“专业调整负面清单”制度,优先发展就业前景好、能够紧贴产业发展、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并在专业建设资金上予以倾斜;减少、改造、撤并缺乏发展前景、人才需求饱和、就业率低的专业。
  第二,推进优势专业覆盖重点产业。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动态调整专业,提高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的匹配度;重点面向先进装备制造、煤电煤化工、现代物流等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编制专业规划,重点建设一批优势专业,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第三,开设服务重点产业发展的新专业。职业院校适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新兴专业的设置,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通用航空、轨道交通、生物科技、康养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前储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主谋技术技能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第一,建设“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职业院校将专业打造成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在引领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汇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有组织的创新;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组建多专业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育人与技术技能提高并重,站在服务产业发展的高度,构建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和制度,推动技术技能的传承和应用。
  第二,打造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职业院校面向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依托重点企业现有资源建立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遴选重点企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或重点企业研发中心,由具有绝招绝技的技能大师、首席技师及工程师领衔,采取师徒传承和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传统(民族)技艺传承、实习实训资源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
  第三,提升“立地式”技术研发服务能力。职业院校坚持科技研发“立地”目标,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建设,切实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与骨干企业开展多边、双边技术合作,共同开展和承担课题研究、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新技术培训推广等服务,推动企业改进工艺流程,促进产教融合;注重成果转化,以项目为龙头,开展研发性的教师工作室建设,搭建“教研产”一体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4.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第一,推进“双创”课程建设。职业院校将“双创”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双创”人才培养课程;编写“双创”教材,改革“双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实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培养“双创”项目指导教师。职业院校立足校内兼顾校外,打造既具有理论素养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兼结合的“双创”教学团队;选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业的全过程实践,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投资人等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课程的客座教授和项目指导教师。
  第三,夯实“双创”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盘活校内外闲置资产,建立校内外学生“双创”基地;引入市场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金扶持;建设一批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咖啡等业态的众创空间,探索多样化、有实效的“双创”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穆厚琴.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转型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43-44.
  [2]王莉,武轶楠.应对建筑信息化发展,重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J].现代职业教育,2017(18):96-97.
  [3]李进,周建松,陈解放,任君庆.深化产教融合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18(4):62-64.
  [4]郭广军,赵雄辉,钟建宁.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与供需联动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4):5-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4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