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要紧跟服务区域产业才能有生命力。文章阐述了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建设的战略意义,并结合青岛市信息产业升级及目前市场人才培养现状,以青岛滨海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在软件技术专业如何适应青岛市区域产业升级发展、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区域产业升级;软件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265-02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专业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要把专业教育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桥梁和纽带,主动对接社会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一、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能力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支主力军,由于其人才培养数量多、周期短,而且具有地方性和职业性等特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理应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伴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知识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无论是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还是行业企业及高职院校自身,都普遍认识到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
  (二)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整体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体现了学校教育能否敏锐、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需求变化,能否依据企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准确设置课程和把握课程目标。随着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始终在动态调整中,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用人结构及质量也随之不断变化,高职院校也要根据社会需求关系的变化相应地做出专业调整。
  二、青岛市信息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青岛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方向中指出,“以落实网络强国、大数据、‘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为抓手,重点推动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通用技术在各领域的融合集成应用”。青岛市“十三五”期间要重点建设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园,形成特色突出和多点带动的发展格局。从而力争建成国家知名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示范城市。青岛市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都十分有利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
  三、产业升级下青岛市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趋势
  1.青岛市人才服务中心招聘市场的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居用人单位专业需求第一位,且每年需求量都在大幅度上升。据人才市场专业人士分析,这一需求变化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市场对相应人才的需求。由于大型互联网企业、信息产业的扩展,互联网颠覆了很多行业的运行模式,很多企业要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就要招聘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所以,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市场需求都是居高不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2.青岛滨海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自2003年创建以来,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多年来,软件技术专业应对地方区域经济对高职专业人才的需求,主动担负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社会服务责任,专业建设积极面向青岛信息技术及软件产业结构,通过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大力实施“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的“三层对接”工程,在服务地方方面做了很大贡献,得到山东省和青岛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毕业生服务社会能力大大提高,也赢得了一定的社会赞誉。2005年软件技术专业获批“山东省高职高专教学示范专业”,2014年又获批“青岛市重点建设专业”,并得到专业建设扶持资金,更好地提升了该专业服务地方区域IT产业的能力。
  3.青岛市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的重心将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向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全面融合转变,信息技术引领、带动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和变革,将成为信息化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主题。”
  四、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自办学以来人才培养以“服务青岛市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宗旨,坚持按照企业需求办学,贴近市场调整专业方向、设置相关课程,充分契合了国家、青岛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需求,使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为青岛市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近3年毕业生留青岛就业的平均比率为72%。从2009年开始该专业已累计获得国家和青岛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培养专项奖励资金316万余元。
  (一)产学研用结合
  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课题合作,重点围绕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应用、现有信息管理系统转型升级、移动终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等开展研究工作。例如:“考宝网”是青岛滨海学院自主研发、独立投资运营的在线考试辅导网站。充分利用“考宝网”人才、设备资源,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形成产学融合、校企共育的新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软件技术专业主动对接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并逐渐形成了“双导向、双规格、双主体、双导师、双课堂、双考核”相结合的“六双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六双融合”中“双导向”指工程教育理念和区域经济发展;“双规格”指工程教育规格和专业培养规格;“双主体”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雙课堂”指学生第一课堂和学生第二课堂;“双考核”指德育考核和专业考核。“六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有效地解决了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中,本着“先实践、后领悟”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前人的优秀成果和编程框架为己所用,先模仿、后创新,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兴趣。如在第一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硬件编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做十余件电子产品,难度逐渐加大,最后的实验涉及单片机、C语言编程等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演示的制作过程模仿制作出自己作品,不求明白,但求会做,打破电子产品的神秘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四)构建适应产业升级的教学团队,做好专业人才知识储备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基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发展的保障。随着软件技术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通过外引和内培,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紧跟市场对IT应用型人才需求规格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大胆进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专业的发展要具有前瞻性,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前沿领域,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过程中,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因素,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专业前景走向,同时要立足地区发展,建设区域特色明显的优势专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4.
  [2]王清义.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03):13-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