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有玲 李真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文化内涵的缺失、以功利性为主的价值观以及优秀传统道德意识被弱化等。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上是非常有必要的。基于此,主要探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为高职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08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了国家以及民族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并且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以及科学的价值观念,并且在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对高职院校而言,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实现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引导教师结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从这一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促进学校文化内涵及品质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
高职院校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聚集地,同时也担负着对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优秀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需要做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现实价值,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确立好科学的理论方向。可以说,高职院校除了需要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成长为文明社会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二)鲜明时代精神的培育
今年是改革开放41周年,经过40余年的实践探究,逐渐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发展理念。可以说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人民的真实意愿是相契合的,它包括正确的价值观、民主开发的意识以及和谐共存的取向等内容。鲜明的时代精神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实现民族凝聚团结、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手段。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校园维护建设,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三)良好道德风尚的追求
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着世界各地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的挑战,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良好的道德追求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指明了方向,同时为高职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高职院校在构建良好校园文化时,所面临的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就是对高职学生更好地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从而培养其养成积极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高职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自身的理想信念以及法律法规意识,将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需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引导高职学生掌握并且认同“三个倡导”的理念,并且为之付出相关的行为。如果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高职学生的未来规划以及人生定位势必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对自身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将会起到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功能体现的现实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坚持内涵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物质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与物质文化建设是不可比拟的。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要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校园文化,更好地满足学生自身的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长期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对高职院校来说,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和实践技能型人才,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优秀的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在创新和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更好地推动高职学生投入社会现代化建设工作。
(四)高职院校服务育人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三大育人功能,主要是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在这三大育人功能中,服务育人是高职院校面临当前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必须坚持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理念,将“服务对象最大化、服务效果最佳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把服务过程形成制度化、长期化”,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企業以及社会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还能够积极主动地协助所在地区的政府解决社会就业难等问题,使其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所具备的实用性与有效性特征,进而更好地付诸行动,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树立高职校园文化新理念
高职院校需要注重转变传统的文化建设理念,对其予以改进及优化,从而树立起科学的思想观念,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另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办学理念相融合,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化实用型技能人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目标要进一步加以明确,注重学生社会主义信仰以及良好道德观念的提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与教学的方方面面,切实处理好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二者间的关系,从而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容提供帮助。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求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学习与掌握,认识到其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建设积极向上的高职校园文化
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爱国主义密切融合,加强对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社会科学选修课程,例如艺术、文学、历史等,从而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借助民族精神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激发,可以在学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比如说国庆节、建军节、抗日战争纪念日等,让学生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加大良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促进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提升,重视展览馆、纪念馆所发挥出的爱国教育作用;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可以在校内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与创新知识讲座,邀请知名的专家与企业家到学校为学生传授相关的经验,从而为校园文化增添新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创业和创新的热情,为其在未来适应激烈的市场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融合,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具备爱党爱国的理念、良好的教学能力,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教师队伍,才能称之为具备良好师德与师风严谨的优秀高职教师,具备这些优点的高职教师才能够为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对高职院校而言需要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地融入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切实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进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指明方面,为提升的教书育人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校企文化共融,打造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高职院校校園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体现出自身的物质、精神、制度以及行为等文化的特征,还需要在校园文化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在“校企合作”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专业实际构建出教学研一体化、实训与教学一体化的实习基地,尽可能地将企业生产的氛围在基地中加以还原,使高职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在企业具体岗位工作中的体验;还可以将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家、创业标语等在教学区内进行悬挂与张贴,在学校实习与实训场所内开展企业生产实践的加强对优秀企业管理的宣传;借助校企合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内部参与实习以及委托培训等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最直观与真切地感知到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活动氛围,从而了解到在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练习的重要价值,明确自身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而引导其能够在学校期间就自觉地养成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职业素养,促进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具体的岗位中参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具体价值取向取决于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种人才培养中具备极高价值的教育资源,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文化建设工作而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是其根本,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则是高职院校全体师生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则之下开展教学、学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进而为高职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淑芬,闫明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02-104.
[2]崔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87-89.
[3]卢景辉,高云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教探索,2017(6).
[4]李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8):11.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