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匠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辉
[摘 要] 目前,我国为了尽快成为制造业大国,提出了“工匠精神”。政府鼓励企业以“工匠精神”去打造品牌、提高品质。青年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所以就需要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站在工匠精神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提供一系列的教育措施。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18-02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很多高校都已经为大学生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今一些高校大学生存在浮躁、喜欢玩乐、有好高骛远心态等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精神,本篇文章中笔者在工匠精神视角下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为了能够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地进行学习、创业与创新。
一、工匠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个人拥有新颖的思维模式,并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不断努力,生产出质量高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能够具有自身独有的特色。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是对产品质量和品质的追求。
当代青年大学生掌握着祖国未来发展的命运,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所以这就要求青年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让自己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职场的核心竞争能力。一个人的意识将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活动,特别是在当今浮躁氛围的影响下,在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工匠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精神,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当代青年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精神品质;只有拥有坚实的创业基础,才能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中注入工匠精神,不仅有效地帮助青年大学生避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它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遇到的难题
(一)重视理论,忽略实践
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只注重向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这使得很多青年大学生都成为所谓“考试小能手”,而当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难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所以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应当同样重要。比如,一些护理学的专业课,教师一般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去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很少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去进行实际的动作操作;而且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也处于从校园到校园的状态,因为这些老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从而导致很多高校忽略实践。
(二)只注重办活动而缺乏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很多高校每年都會举办很多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比赛,并且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竞赛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主动性,还有利于培养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但是很多高校举办创新创业的活动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举办活动,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缺乏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导致当代青年大学生容易变得浮躁、好高骛远,从而远离了创新创业的真正内涵,使高校青年大学生很难形成迎难而上的意识,也不能够有效地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高校在举办创新创业活动时,只注重办活动的过程,而忽略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不仅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也不利于国家“双创”政策的落实。
三、将工匠精神带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一)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先立志向
1.学习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们国家拥有非常深厚的工匠精神历史,它成就了中国成为工业大国,使中国的工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国外除了欣赏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之外,还青睐我国所生产的瓷器、茶叶等产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所生产的产品已经远销海外,并且深受外国友人的欢迎,这些成就都是有工匠精神所作出的贡献。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学校通过书籍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历史教学,让我们充分了解中国工业历史的发展史,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青年大学生对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的认知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工匠精神的自信心,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崇尚工匠精神。
2.把个人理想与国家事业紧密相连
德国的手表享誉世界,那是因为德国的工匠精神支撑着从业人员用心去发展这一行业。在19世纪初期,德国因为剽窃和抄袭别人的作品在世界上名誉被败坏。但是因为德国有深厚的工匠精神的支持,感到羞耻之后就开始追求质量和品质,制定了质量强国的工业发展战略。德国在后期的工业发展中一直坚持工匠精神,所以打造了很多高质量的世界品牌,比如奔驰、西门子、保时捷等。德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工匠精神,所以使德国在世界各个领域都成为佼佼者。
以前中国制造的商品一般都是以中等质量为主,高科技的商品数量非常少,所以这就导致中国的市场上充满了低质量的仿品。最近几年为了优化我国经济市场结构,政府提出了工匠精神。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双创精神的支持者,我们不仅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还要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自我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为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3.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传承工匠精神
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工匠精神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基础,这种职业素质的形成不是靠法律的约束,而是靠自己在每天学习过程的中逐渐养成,这就是道德的力量。
观看当今社会充满着浮躁不安、眼高手低的风气,这不仅是国民职业素质下降的结果,也是整个社会风气败坏的结果。因此,高校在对青年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引入工匠精神,就是要注重对青年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注重长远发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因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持久性的发展。因此,高校在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引入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会让他们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遇见困难耐心解决,并且有积极拼搏的精神去克服重重难关。
4.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实训的培养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能够将理论进行检验。很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且还能够有效地训练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在正确的创新创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实践,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进行人生发展规划,还能够让处于迷茫的大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校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工匠精神,并且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结合。学校、企业让签约合同让学生去到企业进行实践的方式,逐步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活跃性,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5.秉着工匠精神进行创新
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改变,这就要求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够依据时代的变化对工匠精神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创新不是指盲目地对某种思维进行实践,而是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依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地去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产品。这样不仅会使工匠精神的创新不仅会满足于生产的需求,还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想将工匠精神紧跟时代的进步不断进行创新,就需要一代一代的工匠能够摒弃社会浮躁的风气,沉下心进行探索与挖掘。如生产高品质的家电不仅是人民满足幸福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
(二)通过实训提高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培养的质量
很多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了能够使高校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培养得更加顺利,就需要高校的教师能够制订合理、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方案,并且应当采取合适的措施将这些方案落实到位。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應将工匠精神作为开展课程的主线,抓好实训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在实训课堂上亲手动手操作,让学生深刻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且在实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受感受到工匠精神带给他们的力量,从而可以高效率地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素养。
四、结语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在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中引入工匠精神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青年大学生受不了社会风气的影响,让他们在烦躁不安的年代沉下心来去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和生存,这将对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丛婵娟.“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19(1):100-104.
[2]杨燕,赵彤.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22):79-81.
[3]徐海鑫,朱红.高校思政工作视域下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高教学刊,2018(16):4-6.
[4]邓太平.“工匠精神”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3):1-2.
[5]刘向兵.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30-32.
[6]陈建录,袁会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教育研究,2018(5):69-72.
[7]钱铮,张羽程.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8(3):78-81.
[8]杨培松,杜文娜.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8(4):78-81.
[9]朱玮.工匠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2):36-38.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9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