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中的应用效果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丽美 宋作梅 刘文月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翻转课堂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门话题。本文从翻转课堂的概念及优势,翻转课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课程中的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初步在两个本科班中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班和试验班在完成Photoshop的初级目标时,水平相差不多,但是在完成相对高级目标时,试验班明显要好于对照班,试验班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知识的应用也更为灵活。
  关键词:翻转课堂;有效性;适用性;意愿度
  1 翻转课堂的概念及优势
  翻转课堂教学法起源于美国,起初是乔纳森·伯格曼为帮助落下课的学生而创建的一种和传统的“课上教,课下练”教学形式相反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将直接教学以视频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课前,学生需要利用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下,学生完成其他学习活动。[1]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优势:(1)学习时间、地点灵活自由。学生在课前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学习。(2)解放课堂,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宝贵的课堂时间释放出来,使学生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
  2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课程中的适用性分析
  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是一门操作性强、实际应用广泛的专业课程。一般而言,学习过程可分为两级目标,初级目标是让学生堂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参照课本步骤做出案例图像,而高级目标就是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想象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并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进而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Photoshop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解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再演示相关案例操作,接着让学生模仿该案例进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似很快掌握了知识点,但由于是被动接受,很快就会遗忘,而且再遇到类似的案例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大部分学生只能达到第一目标。此外,由于学生个体的理解力不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的同学做的快,有的同学做的慢,传统课堂教学老师一般会兼顾大多数学生,但这样就会使做得很快的那部分学生无事可做,感到烦闷,甚至降低上课的积极性。为了改变传统教学的这些弊端,本文初步以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班为教学对象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法有效性试验。
  3 翻转课堂教学法实施过程与效果分析
  本次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拟选取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班级作为实践对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法之前,首先对三个平行班做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法意愿度问卷调查。课前向每个班级详细介绍了什么是翻转课堂,以及翻转课堂的优缺点,然后分别让三个班级填写调查问卷,调查三个班级对实施翻转课堂的意愿情况。调查结果如右图所示:对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三个平行班进行翻转课堂的意愿度调查,结果显示,班级一和班级二意愿度接近,分别为90.0%和93.5%,班级三采用翻转课堂的意愿度较低,为34.6%。
  由于班级一和班级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意愿度相似,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两个班级的学生综合素质也比较接近,所以选取班级一和班级二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对比研究。以班级二作为实验班,以班级一作为平行对照班。接着又对有意愿采用翻转课堂的同学进行了可接受的课前学习时间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班级一选择20~30分钟的学生占70.3%,班级二选择20~30分钟的学生占71.8%,因此,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时,将课前学习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课程翻转提供的学习资源基本都短视频形式,分别选取图层、蒙版、通道三个章节分三次课对重难点内容进行翻转,每个内容的单个视频长度不超过10分钟,每次视频总时长不超过30分钟。为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效果对比的可靠性,两个班级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内容相同。从三次试验结果看:对照班和试验班在完成Photoshop的初级目标时,水平相差不多,但是在完成相对高级目标时,试验班明显要好于对照班,试验班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知识的应用也更为灵活。
  4 结语
  近年来,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各高校在不同门类等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微课、慕课不断兴起,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初步试验了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本科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课程中的应用效果,由于时间和经验有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将以此为基础,做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白雪梅.关于翻转课堂的思考——基于“第十四屆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乔纳森·伯格曼翻转课堂的报告[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01):15-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0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