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与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晓亮

   摘 要:文章主要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与培养模式为核心进行阐述。先从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和中西方之间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比方面进行简述,然后针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发挥创新创业优势、完善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队伍等有效方法,旨在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开展有效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培养模式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类专业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该专业不仅包含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等内容,更是培养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服务业设计人才的关键。但是依照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现状来看,并不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会在就业的过程当中遭遇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何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的,为现代社会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的
  首先针对创新教育展开分析。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谓创新精神指的是敢于挑战和探索的精神状态,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把握机会;而创新能力指的是实践能力与认知能力的有效结合,其中包含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协作能力等。[1]此外,针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应当不局限于校内,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奠定良好基础。可见,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现代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其次,针对创业教育展开分析。创业教育属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教育,能让学生从最初的求职人员变成创业人员,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人才。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创业教育占据核心位置,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被认作学校实施策略的重心,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中西方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比分析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开展创新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但是伴随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整改,基于“素质教育”基础,针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较高要求。[2]“创新精神”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都不具备较强优势,但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也就是现代教育的个性化。现如今我国教育界有很多专家都在呼吁我国教育应当多借鉴和学习国外教育模式中有益的东西,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模式。西方教育体系中运用的教育方法是让学生先进行体验,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发现难点、分析难点和解决难点;但是我国教育体系所运用的教育方法则属于“灌输式”教学,在教学中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再让学生根据讲解内容进行操作,通过按部就班的方法进行学习,虽然运用该教学模式也能让学生获取最終结果,但是长时间运用固有模式,不仅会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中西方教育中存有的最大差异问题,就是西方教育“以人为本”,而我国属于“灌输式”教育。[3]
  三、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就当前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而言,在教育中存在对艺术设计类教学缺乏重视、艺术设计类学生自身重视不足等问题。因此,将针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一)对艺术设计类教学缺乏重视
  根据目前高等院校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教育体系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经济类、计算机类等热门专业,对艺术设计类教育缺乏高度重视,而且针对这一方面内容还缺乏资金投入,虽然有些院校创设并开展了有关艺术教育的专业,但是所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上级教育机构的检查,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艺术设计类学生自身重视不足
  现如今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大学生,有一部分是因为高考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从而选择报考艺术设计类专业,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不仅对学习产生了消极态度,还对生活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消极心理。自认为只要熟悉掌握软件操作就能在现代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缺失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还缺乏创新精神,不具备较强的创新动力和能力。[4]而且伴随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若是大学生不具备主动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就会在现代社会中被淘汰。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不断完善自身、培养创新精神等,促使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实现全方面发展。
  四、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就近几年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普及创业教育,甚至还有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缺乏创新精神。要想有效整改这一现象,需要高等院校给予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度重视,通过加大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力度,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全方面服务。因此,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从发挥创新创业优势、完善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队伍等多个方面,对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
  (一)发挥创新创业优势
  艺术设计类属于综合性学科,其中包含美学和技术等学科,该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文明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艺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特点,并且还和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当前数字化技术发展背景下,艺术设计产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院校应当在教学中有效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发挥创新创业优势,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具备一定的独特性,避免盲目跟风等现象,并且还将针对专业特点组织开展市场项目,比如私人定制、设计工作室或摄影工作室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5]   (二)积极开展实践教学
  首先,应当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设计创新,不能出现模仿、相似等问题,并且教师在评价学生实践作业时,应当秉承“突出设计理念和设计创新”;其次,在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实践过程指导,其中包含选题、方案构思及方案评价等环节,所有环节都需要教师严格把控;再次,教师给大学生组织开展的实践教学课题,应当围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理念。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变废为宝”的课题训练,让大学生在训练中有效创新传统固有思维模式,深入探索和分析废旧物品能被再次使用的途径。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绿色设计理念;最后,借助于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比赛中不断开拓自身事业,进而锻炼自身的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完善教育课程体系
  要想在院校中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内容就是针对现有的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创新与完善。[6]现如今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包含金融、理财、投资以及商务等多方面知识点,该教学内容是学生必修和辅修的关键科目。除此之外,院校还应当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实现课程拓展与延伸,可以适当地组织开展一些非正式课程,邀请企业家或优秀创始人在校内举办座谈会或讲座,通过该方式传授给学生创业的实践经验,并且还需要大范围拓展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与创业项目等,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结合。
  (四)构建“双师型”队伍
  “双师型”队伍建设作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开展的关键,不仅需要在教学中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相结合、专家与教师相结合,还需要通过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除此之外,“双师型”教师还要在具有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丰富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对于“双师型”队伍建设而言,应当尽可能以年轻教师为核心逐渐向外拓展,年轻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并且要让教师担任企业的设计人员,从而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到社会生产项目设计中。行业、专业与教师的有效结合,能够让教师及时把设计行业的标准和艺术设计新动态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及时更新自身结构体系,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及工作岗位。[7]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现代社会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使命。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现状来看,在教学中存在对艺术设计类教学缺乏重视、艺术设计类学生自身重视不足等问题。因此,将基于创新创业发展背景,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发挥创新创业优势、完善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双师型”队伍等有效方法,给学生与教师搭建出可以创业的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琳.新时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15):80.
  [2]叶欣欣,王德宽,王晓亮.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166-167.
  [3]王昕兵.校企结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1):29-31.
  [4]邢丹,常小飞,万谱,等.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3-145.
  [5]趙海鹤.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思考和探析[J].数码设计,2017(11):61-62.
  [6]李娜娜.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文存阅刊,2017(19):179.
  [7]欧阳素梅.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34-135.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3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