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发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具有不便捷、不安全以及不舒适等特点。在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必须要加强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视,探讨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系统特征。本文主要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以及营建的相关措施进行探究,希望能为传统村落的改造以及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传统村落;人居环境
  1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正处于关键的阶段,加强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研究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村落人居环境更新与改善的过程中,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传统建筑历史遗存以及空间文化为依托,覆盖生態保护、乡村文化、村落空间以及遗存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开发与保护。
  2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特点
  2.1  传统村落背景
  上世纪 80 年代末,我国地理、生态、历史、建筑、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开始对传统村落开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物质形态上的演进历程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等。近年来,随着历史文化保护的深入,历史街区、传统聚落的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逐渐深入。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与保护逐渐走向物质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并重的时期。村落概念来源于聚落,是乡村聚落的简称。传统村落即形成历史久远,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保护价值的村落。
  2.2  传统村落空间治理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个战略是新时代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宽领域的,关系到教育、卫生、科技、文化、治理、生态的全面振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治理模式基本可以用“乡政村治”四个字来表述。县一级政府逐步把功能性权力下放到村,而决策权与财政权依然归属于县政府的状况使得乡镇政府处于责任强而权能弱的地位,很多时候不得不将行政责任进一步向下延伸至村委会。基层政府权能弱的情况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体制性延迟,农民真正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有部分依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其中便包括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问题。
  2.3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与重构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结构是人居环境系统中地域空间环境的重要内容,它是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空间载体,有其特殊的演变路径和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关注。学者们从宏观尺度研究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中观尺度探讨了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微观尺度探索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显示了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地势险要的地形结构、不太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因素,客观上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成为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作为传统村落文化显性基因的空间形态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旅游发展成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其影响机理可以看作是旅游种群的入侵、继替与重构的过程 。尽管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自我适应性和自我延续性,但旅游发展改变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内涵和功能,从物质形态和精神意义上促使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转型发展。
  3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系统分析
  3.1  传统村落基础环境的改善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为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而不断塑造的物质实体,包括村落、建筑、农田、工业、交通等。第一,对保护区内建筑,根据传统风貌及修缮导则,采取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的分级保护方式进行保护。第二,整治现有历史街巷两旁的建筑及街巷地面,突现街巷的优美。去除沿街建筑表面的石灰涂料,改善街巷的整体风貌。第三,对旱厕进行改造,粪便污水等黑水进行处理设备升级,改善整体生态环境。第四,对村落垃圾堆放处进行清理,增加绿化景观及休闲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第五,应逐步去除人工痕迹,使之与环境协调。第六,对于不属文物保护单位或准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宅,允许居民改善内部设施,提升整体宜居度。第七,对标志性建筑及空间节点,应予以保护及改善,强化其标志作用。第八,对历史环境要素进行梳理,改善成可供休息的区域或景观节点。
  3.2  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类型
  传统村落是一个包含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与人文历史的复杂系统。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类型。在空间分布类型上,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包含了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在宏观层面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中,借助GIS平台将传统村落视作点个体,以集中程度定义分布类型为集聚或分散;在微观层面以空间句法分析方法,研究了山东省的传统村落分布类型,深入村落内部研究了村庄的内部空间肌理与历史遗存建筑,按照地形特征将其分为平原型、丘陵型与山地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发展特点。在发展阶段类型上,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专业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类型进行了不同分类。
  3.3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系统研究
  从单学科、物质形态研究走向人居环境视角下的多学科综合巨系统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范围上不断拓展,在研究方法、研究深度上不断创新与深化。但在当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综合体系缺乏,虽然如今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已经涉及建筑景观、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等多个学科,但不同背景的学者在综合研究时缺乏一定体系,导致研究片面或过于空泛。因此在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时,应以物质形态为基础,人居环境为核心,综合考虑多因素影响并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第二,多层次的综合分析体系缺乏,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已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但对于综合多层次的空间形态研究还较少。因此在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时,既要关注内部结构形态,也要重视村落外部整体形态及所处地域传统村落布局形态的发展,以全面综合探析村落发展。第三,深入分析体系缺乏,目前对于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因素研究中,大部分只针对既有现象的简单揭示,缺乏系统综合的分析。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更多以系统的分析方法开展研究。在城乡规划转型的新时期,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经济成为时代主题。在传统村落物质环境变迁的过程中融合与创新多种方法、延续历史文脉、重构人居环境成为新时期规划的主要任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更新与营建,需要从传统村落的实际特点出发,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从经济、空间、社会以及环境等多个层次实现传统村落的多重转型,体现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产发展、管理民主的转型内涵和转型内容,尊重地域、文化、基因以及自然环境探索适应性的营业模式,实现我国传统村落的有效改进以及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伯华,罗琴,刘沛林,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经济地理,2017(9):207~214+232
  [2] 陈信,李王鸣.区域视角下传统村落组群风貌的空间特征:以丽水市传统村落为例[J].经济地理,2016(10):185~192
  基金项目:
  湖南工学院科学研究项目(2018YH017);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XJK18BGD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4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