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乡村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决断。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则为解决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提高农村全要素生产率,更为重要的是为农村振兴找到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近几年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目前乡村发展内在动力还有所不足,以目前国内的几种模式为参考,分析河北省乡村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为河北省乡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思路,为其提供新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社会创业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1 国内乡村振兴的几种模式
  通过实地调研和搜集资料,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了三种乡村振兴的模式,即外援拉动型、内源带动型和创业模式促进型三大模式,其中又包括政府帮扶型、互联网+农产业振兴拉动型、特色小镇带动型、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型、农民工返乡创业型和社会创业型六种各有特点的发展模式。
  1.1 外源拉动型
  1.1.1 政府帮扶拉动型。政府帮扶拉动型以江苏华西村为典型代表,通过走以集体组织公司化的工业化道路创造了中国乡村工业化发展的神话。细数华西村的主要产业,涉及钢铁、化纤、农业、金融等多个领域。而钢铁是华西发家的主要工业产业之一,华西集团的华西北钢、华西南钢和博丰钢铁都为华西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从前的工业时代了。外力强加的“被组织化”、“后集体主义”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农村的广大地区难以复制。
  1.1.2 “互联网+”农产业振兴拉动型。作为一种农业振兴新模式,“互联网+”与农村农业发展的结合是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现代农业,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互联网+”农产业振兴拉动型下,就是要用先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来改造提升农业,培养出新型“互联网+”农业主体。
  1.2 内源带动型
  1.2.1 特色小镇带动型。特色小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有效载体和发展模式。这一词首先在2016年提出,经过几年的发展,特色小镇对于加速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都有着喜人的成效。特色小镇是农村政策变革的试验平台,能够激发农村内部制度供给活力;特色小镇是农村现代化的晋升平台,能够提升农村既有资源的价值;特色小镇是乡村特色资源的融合展示平台,能够发挥多要素融合优势。
  1.2.2 特色产业发展型。曾经作为国际级贫困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近些年通过坚持“政府主导、龙头引领、金融支撑、群众主体”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产业的优势,大力推进脱贫富民,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通过做大做强乡村特有的优势特色产业,可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1.3 创业模式促进型
  1.3.1 农民工返乡创业型。以贵州遵义市汇川区为例,该区摸索出一条“营造精彩政策,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潜能,促进乡村财富成长、就业增收、脱贫攻坚”的路径。
  农民工返乡创业催生数千民营微小企业和农业新经营主体。据调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返乡创业速度加快,到2015年底汇川区返乡创业数量达到5261家,带动21570人就业。2016年新增创业户2567家,到达7828家。农民工返乡创业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私营、微小企业为主,数量多,从多角度满足市场需求,有效运用农村全要素。二是返乡农民工既有从大城市学到的技能、经验、思维的开阔性,又熟悉乡村的优劣势。
  1.3.2 社会创业型。社会创业区别于其他几种模式之处在于社会效益和价值优先,同時又不失市场化运营。作为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创新的乡村振兴模式,社会创业的社会使命是其目标和结果的社会性。社会创业组织并不归任何个人所有,也不把营利作为主要创业目标,它们是新型发展模式下的的乡村公民社会组织。因此,不同于商业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社会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社会使命保证了其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平衡。
  2 河北乡村发展现状
  2.1 现状概述
  截至2018年,河北省下辖21个县级市、94个县、6个自治县,共有1970个乡镇,50201个村,河北省乡村人口众多,约338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45%,较去年减少了100万人左右。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去年一年的农业总产值达289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80.94元,较去年有所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8∶1,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2.2 发展成果
  2.2.1 农村人口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随着国家对农村建设的重视不断加深,河北省农民收入也逐年上升,2017年底较上年增长8.1%。农村居民消费状况逐渐脱离单纯的物质消费,其表现为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据河北省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6.7%,同比下降1.3%。恩格尔系数表示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2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落实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河北省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小镇,按照规划,拆除原有的破旧危房,保留具有历史意义、文化韵味的房屋,同时积极推进网络覆盖,使全村能够拥有便利的网络环境。
  2.3 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河北省乡村得到了极大发展,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3.1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道路建設有待完善,近年来农村道路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设计范围大,道路建设的完成程度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另外我省农村数量多,建设经费的分配不足,难以保障施工质量;“煤改气”政策落实存在问题,我省实施“煤改气”工程后,导致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不足,加之天然气的价格昂贵,导致煤改气工程进度缓慢,供暖效果不理想。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导致农村网络覆盖不平衡,部分村民难以享受网络服务或者网络信号差,影响了村民生活幸福感提升。
  2.3.2 对乡村教育重视不够,村民道德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村较城镇来说,发展速度慢,导致教育环境、师资素质、教学设施难以达到正常水平,加之村民受教育意识薄弱,导致长期以来城乡的教育差距加大,村民素质提升缓慢;另外农村对文明道德建设也缺乏重视,其道德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2.3.3 农村环境保护及治理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村民缺乏环保意识,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农村的环境较城镇复杂,清理工作有一定难度,不能及时做好清理工作,导致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当前环境治理问题刻不容缓。
  3 河北省乡村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在农村发展的历程中,探索出了许多乡村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类:通过政府救助、公益慈善援助等外源型发展思路来实现乡村发展;另一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农民创业、乡村人力资本开发等内生型发展思路来实现乡村发展。结合河北省目前乡村发展情况,分析各种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3.1 外源拉动型
  外源拉动型主要包括政府引导、工业化、城镇化带动、非政府组织援助等,主要体现为商业创业,如吸引外资来乡村投资,建设古镇,吸引游客——邢台的邢襄古镇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该镇投资上亿元用于开发,除了开发旅游业之外,也想发展适合自己的一些优势产业,但从该镇的实际发展上来看,其缺乏古镇的历史感,难以长期吸引游客,很容易被人所遗忘,无法真正通过古镇开发实现乡村发展。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经济增长,但这种建设方式大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邢台的邢襄古镇来看,河北省通过外源拉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外部带动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内源带动型
  内源带动性主要指乡村内部创业、乡村人力资本开发等,主要是本村村民树立创业意识,通过农民独自创业致富,形成农村个人产业,从而带动整个乡村发展,但这种方式通常会导致农民企业家过度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利益分配、政策制度等方面容易产生纠纷。从河北省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情况来看,虽然短期内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其发展后劲不足,无法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这种方式也应该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促进长久发展。
  3.3 社会创业促进型
  社会创业关注于“以可持续的、创新的方式探索和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的机会”,旨在为一系列社会问题提供内生解决方案,被认为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创造的有效机制。目前通过走访调研,已经发现具有社会创业特征的现象,例如河北省唐山黄各庄二村的村民王惠文通过创办惠达卫浴公司,利用其人际关系网建立了一个推动农民自主创业的组织,鼓励本村农民创业并对其进行投资,经营取得成功之后,对当地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修了7条公路、两家敬老院,修缮了小学、初中等文体设施,这种形式体现了社会创业的思想,保持良性循环能够实现社会、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由于社会创业是一种新兴的创业模式,河北省目前有些地方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社会创业的某些特征,与上述两种创业模式相比较,社会创业更关注满足于长期社会需求,在实现过程中追求社会、环境和经济三重价值。对于河北省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社会创业为河北省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思路,能为河北省乡村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是河北省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柳青,张梦茹.互联网条件下的农产业振兴—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J].中国商论,2018(23):156-159.
  [2] 潘梦琳.基于内生式发展模式的乡村振兴途径研究[J].中国名城,2018(04):32-39.
  [3] 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06):17-24.
  [4] 刘玉焕,井润田.社会创业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向[J].技术经济,2014,33(05):17-24+39.
  [5] 徐佳宁,邢慧藏.雄安新区建设背景下京津冀乡村协同振兴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5):147-149.
  [6] 张彩霞,马跃.从河北农村民生调查现状看未来农村发展对策[J].河北企业,2018(10):47-49.
  [7] 刘志阳,李斌,陈和午.社会创业与乡村振兴[J].学术月刊,2018,50(11):77-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2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