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家庭背景对精准扶贫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于晓芹 杨欢 刘彬

  【摘要】以贵州精准扶贫大专生为对象,主要从外部资源和内部因素两个层面,探析精准扶贫户家庭背景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影响,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及贫困家庭的精准扶贫施策和脱贫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家庭背景 精准扶贫 职业发展
  精准扶贫生是高校精准帮扶的贫困生群体,在当地扶贫机构中属“建档立卡”者,多因家庭中的子女就读、医疗支出和突发事件致贫。精准扶贫生群体经过高等教育后能否充分就业并取得长期职业发展,是关系到家庭能否彻底脱贫的关键。研究表明,贫困会在家庭中产生代际传递与传导,使子女面临教育和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不公。因此,探讨家庭背景对子女职业发展的影响对提高贫困家庭子代的竞争力,终止贫困代际传递有现实意义。
  一、贫困家庭外部因素与学生职业发展
  1.区域发展水平。(1)自然资源。贫困家庭多处于土地贫瘠、高山丘陵地区,常伴有自然灾害多、资源数量不足或质量较差、资源开发利用低、生产方式单一、生产效率低下等,资源和技术的匮乏致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农村家庭获得满足生存生活需求的外部资源相对困难,在时间单位内有效劳动的产出低,家庭成员多以务农或外出务工为职业,就业选择机会较少,对务农外的多种职业认知程度不高。受家庭环境影响,贫困家庭子代对职业的认识更多停留在种植、养殖或第三产业上,以获取满足个体生存的原料为主。如果子代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就业的渠道认识增多、可能获取更多职业发展的机会。随着国家产业扶贫、专项扶贫、项目扶贫政策的提出和实施,贫困地区自然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对贫困家庭的子代就业有积极影响。(2)公共设施。贫困家庭所在地区公共设施薄弱,如交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行政管理与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例如交通和电信服务不发达,直接影响家庭与外界的接触和信息传递,导致家庭子代对外界的认识有限;文化娱乐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综合素质提高有正面意义,但是贫困导致家庭没有更多资金支持个体文娱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优劣与家庭成员间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作为人力资本基础直接影响家庭个体的未来职业发展。调查发现,贫困家庭成员发生病况时未及时就医导致发展成重疾的不在少数,间接成为个体职业发展的瓶颈。综合而言,家庭能否获取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对学生个体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
  2.经济社会地位。麦可思调查发现,农民与农民工、第三产业就职的家庭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及以上级别的重点院校,和本次研究调查的结果一致。94.5%来自贫困家庭的精准扶贫生的父母为农民、外出务工、自由职业或处于待业状态,家庭经济收入低、社会资源少、综合发展弱势,无法为子女的就业创造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形成一种资源劣势。受家庭影响,学生对职业声望地位的关注度不高,在就业过程中来自家庭的指导和帮助少,多数将尽快获得稳定合适的经济来源作为基本目标,以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对未来整体职业规划不清晰。家庭经济地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性呈正相关。
  3.资本投入。在1500名调查的精准扶贫生中,94%的学生虽然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呈现出因缺乏相应的专业训练而水平不高的现象,家庭在子女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几乎没有投入,完全靠学生的自发性学习,这些爱好鲜有发展成职业的可能,学生对自我潜力挖掘、职业技能需求提升匮乏。另外,贫困家庭几乎没有例行体检等对身体健康的投入,一旦患病即耗费巨额医疗费用,因病致贫的家庭较多陷入经济“死循环”,这些因素间接影响了贫困家庭子女的职业发展。
  二、贫困家庭内在因素与学生职业发展
  1.自我发展基础。贫困家庭中父母以专科、高中及以下学历居多,文化教育程度低,对子女的文化教育重视度不足,不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如在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基础较薄弱。家庭对自我身体健康关注度不够,容易产生小病拖、大病等、重病弃的思想,对身体健康的投入不足导致发展的第一人力资本条件差,造成职业发展的体能和智能欠缺。家庭成员多,劳动技能不足,从事一线工作经验丰富,子女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劳动技能少。不过,积极的因素是,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自身基础提升空间较大、工作稳定性好。
  2.自我发展意识。贫困家庭对未来发展的自我意识不强,家庭在生育选择上更倾向于重视子女的数量,有“养儿防老”“存钱不如养孩儿”的陈旧思想,要么经济条件不允许,要么不愿对子女的长期发展做投资,造成子女未来的低劳动生产率与低收入。在家庭和个人目标方面,着眼眼前经济利益,缺乏长期规划。职业素养方面欠缺,例如受到大环境和家庭影响,在敬业精神、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参差不齐。部分家庭的“小安即富”思想严重,即使是精准扶贫生也存在相对贫困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女有怕吃苦、不思进取者,父母的思想和未来的职业观对子女影响较大。
  三、结论与展望
  1.家庭背景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和家庭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都对精准扶贫生职业发展有着正相关的影响。家庭资源越多、自我能力越强、自我发展意识越强,贫困家庭子女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会更好,尽快脱离贫困和永久脱贫的概率越大。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外部资源存在较大地域差异性,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地域不平等逐渐缩小,贫困地区利用生态化优势也会有好的职業发展机会。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尤其重要,教育脱贫、教育兜底、教育强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自我发展的基础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强弱决定是否能改变贫困家庭的未来,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强于外部资源的直接给予。学校教育中应多加强体育教育,保证学生的身体基础。在资助体系中注重物质支持和精神帮助的有效结合,激发贫困家庭自我发展的意识,实现资助育人的培养目标。在教育扶贫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而不是给予更多的物质。应该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扶贫,既能够解近渴也能够形成扶贫的长效机制,实现贫困家庭的永久性脱贫。
  3.教育扶贫中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专业特长,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就业理念的引导、劳动技能的培训、校企联合的培养,帮助学生展开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职业坐标。调查发现精准扶贫家庭中98.5%为农村学生,在培训学生相应技能的基础上,可结合当地产业经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能让学生顺利就业也能够改善贫困生家庭的经济情况。专业教师在科研项目中可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将学生纳入项目实施范畴,带动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技能,能够返回家乡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
  政府的产业扶贫帮扶家庭、学校的教育扶贫帮扶子女、企业的精准招聘人尽其才,只有多方面改善贫困家庭的外部资源,多方位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职业技能,才能够让精准扶贫生家庭逐步摆脱原生家庭背景的影响,获得长期的经济来源和职业发展,才能够阻断贫困在代际之间传递,实现精准脱贫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闫菲.辽宁省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易于,刘国华.浅析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矫治[J].贵阳学院学报,2016,(5):121.
  [3]李应华.人际沟通对大专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池州学院院报,2009,(5):153.
  [4]李洁,欧蒙.贫困的代际传递:贫困程度与学业成绩[J].财经科学,2019.
  [5]王春辉.论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J].江汉学术,2018,(5):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5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