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史记·刺客列传》的思辨性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俞志云 胡兴国

  【摘要】思辨性阅读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本解读和阅读教学的方式。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侧重于文言基础知识以及大众化的文本解读,缺少思辨性解读。本文以《史记·刺客列传》教学为例,从课后的题目入手,运用思辨性阅读的理念,让其阅读教学展现思辨性。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思辨性;《史记·刺客列传》;形象;创作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选读《史记·刺客列传》选取的是荆轲刺秦之事,这一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聆听的各种课型,在分析荆轲形象时,大部分是赞美荆轲的。然而在课文的后面,最后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对荆轲刺秦的行为,历代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请搜集有关材料,组织讨论,说说自己对荆轲形象及其刺秦王行为的看法。这说明后人对荆轲及其刺秦的评价,莫衷一是。那大部分老师为什么在分析荆轲形象时却一样呢?究其原因,这一模块编者的主题是摹形传神、千载如生,而且课本右边的所选不同时代的批注,其内容都是赞美荆轲,其他人的言行都是为了衬托荆轲的义勇。我们老师受编者影响最深。基于此,致使老师们忽视了课文后的这道开放探究题,导致教学内容和重点大同小异,课堂深刻性与独特性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已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也成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这些告诉我们,老师要引导促进学生阅读文本时具备思辨性即批判性思维。为此,笔者以本文为例,通过分析文本细节以及搜集资料,运用批判性思维,重新上这篇课文,以探究荆轲真实的形象以及刺秦的鲜为人知的一面。
  一、从分析文本细节的角度,探究真实的荆轲形象
  对荆轲形象的评论,有两种意见。一类是不吝赞美之词,称其为英雄侠客,以北师大中文系教授韩兆琦为代表。他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另一类是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客观评论,以北大历史系教授张传玺为代表,他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笔者在细读深读文本并查阅相关资料后,很赞同张教授的观点。何谓大侠英雄?如金庸先生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通过细读文本,能够发现文本中许多细节蕴含着大关键。
  在分析荆轲形象时,我引导学生读第九自然段的最后四句话,思考这几句话蕴含着哪些意思。我设置了以下问题:“‘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荆轲如果是侠客英雄,应立即答应的,可为什么婉言拒绝了燕太子丹的请求?‘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如何看待太子丹的做法?”我要求学生找到文本中的细节,去合理分析原因。
  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找到了课文的第三、四段关于荆轲与人论剑和博的描写。荆轲“好读书击剑”,曾“与盖聂论剑”,与鲁勾践博,争道,两人皆怒而叱之,荆轲出而不复会。经过分析,学生能得出一个结论,荆轲武艺不精,直接导致行刺失败。咸阳宫殿上,在“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的绝佳情况下,荆轲竟然一次都未刺中,最后却被杀死。何等狼狈!“可惜荆轲受了燕太子丹多时供养,特地入秦,一事无成,不惟自害其身,又枉害了田光、樊於期、秦舞阳三人性命,断送燕丹父子,岂非剑术之不精乎?”鲁勾践听说荆轲之事后,私底下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其实,对于荆轲的剑术水平,我引导学生再细读第十二自然段中荆轲怒斥太子丹的细节。本应出发了,荆轲却一拖再拖,原因是他在等一个武功比他高的人,能助他完成使命的人。在太子丹的怀疑试探下,荆轲竟然怒叱太子,最后决绝而去。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荆轲对自己顺利完成刺秦任务是不确定的。
  第二个问题,学生从第六段得知,太子丹盛情款待荆轲的意图就是报私仇,他先后在赵、秦做人质,后来“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为了复仇,他“欲收天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国空藏,以奉养之”。(《燕丹子·卷上》)先找田光,田光以年老体衰推荐了荆轲。这一点荆轲也看得明白,起初婉拒。后在太子丹的盛情要求下,用美食、珍宝、美女,“以顺适其意”。因此,荆轲接受刺秦,是报答太子丹对他的知遇之恩,也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即张教授所谓的“小义”。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为了更全面了解荆轲的形象,我还搜集了一些材料进行展示。《燕丹子·卷下》记载了二人的生活场景。“后复共乘千里马。轲曰:‘闻千里马肝美。’太子即杀马进肝。”“太子为置酒华阳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盘奉之。”我让学生从中分析概括荆轲的形象。学生讨论得出,此处的荆轲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草菅人命的小人。这和急人所难、不求回报的豪侠朱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英雄行侠仗义,目的是扶危济困,仗义疏财,甚至舍生取义,而荆轲却不符这些特征。
  这些文本细节,与司马迁对荆轲的其他描写相比,显得过于简略了些。很多教师认为没有探究的价值,可以一带而过。其实,了解司马迁的实录笔法,这些看似只言片语,其实是蕴含许多信息的,需要我们这样刨根究底的思辨性阅读。吴格明认为:“思辨性阅读,要把省略的东西思考出来,才是真正理解了。”通过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可以得出,荆轲不仅不是一个侠客英雄,而且还是个不称职的刺客。
  二、从作者创作目的的角度,探究寄寓在荆轲身上的情感
  在这里我们看到,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省略甚至忽略了关于荆轲负面的内容,是有原因的。司马迁创作《史记》,采取的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省略一些内容不违背他的创作要求。花大笔墨用来详细描写荆轲刺秦的前后过程,是因为作者在荆轲身上寄寓了特殊的情感。
  至于司马迁赞扬荆轲的原因,需要老师补充交代司马迁的身世遭遇。同时,可结合《太史公自序》来了解。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句公道话而遭受死刑,“迁之遭陵祸也,家贫无资财自赎,交游莫就,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在这种艰难情形下,为了完成父亲遗志接受了腐刑。司马迁年轻时“尚气好侠”,由于“侠以武犯禁”遭到了统治者的疯狂镇压,基本消失殆尽了。所以,司马迁将对汉武帝的愤恨寄托在荆轲刺秦之中,表明他对强权的仇视。“迁其愤懑不平之气,无所发泄,乃一切寓之于书。”
  董毓认为:“批判性阅读要寻找、辨别、追踪文本给出的对主题论点的根据,或者作者写作的目的、情感、思想的深层原因。”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区别在于显扬还是隐匿。对于隐匿的,我们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思辨性阅读,去引导、启发和补充,更需要学生的思考与融入。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不能着眼于文言知识以及语法知识,文本解读也不能人云亦云,而应多些思辨性阅读,达到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厚起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格明.离开了思维,语文就成了一堆鼓励的词句和文化碎片[J].中学语文教学,2017(8).
  [2]周义敢.秦观集编年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董毓.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对谈[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64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