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明明
摘 要:物理是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重点学科,提高教学效率以及质量是教师在革新物理学科教学中面临的重要任务,打造高效物理教学课堂的同时促进学生考试成绩、综合素质同步提高。因此,在探讨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持续改进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同时让素质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改进措施;探讨
高中物理学科知识抽象化、复杂化,逻辑性较强,对学生分析以及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而以灌输教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学难以满足物理新课程标准客观要求。教师要深入把握高中物理教学中呈现的问题,优化创新传统教学的同时深度衔接物理理论与实践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在展现主体地位中有效学习物理学科知识,促使物理教学在改进中更具有效性、实效性。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深化整合教学内容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及教学内容单一、重难点不突出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呈现的问题。教师要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深化整合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明确重难点内容的同时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轻松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以“弹力”为例,教师要全面、深入分析班级各层次学生物理学习情况,同时尊重班级学生个体差异,深化解读、整合“弹力”课题内容,明确课题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尤其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弹力产生条件、弹力方向判定以及胡克定律内容、应用;教学难点: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确定弹力方向。随后,教师要在把握课题基础知识、重难点内容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理化“弹力”教学设计,抓住现代化教学设备集文字、声像、动画等于一身的特征,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在降低知识难度的同时提升趣味性,促使各层次学生主动参与物理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交流,随时了解、掌握班级学生对“弹力”新课题知识掌握情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一步深化整合课题教学内容的同时设置多样化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探讨、分析、解决课题问题中感知物理学习趣味的同时有效破解课题重难点内容,促使“弹力”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二、优化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实验操作
应用传统单一、滞后的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操作形式化都是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过程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中完善知识体系,高效锻炼物理思维。
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例,这是“牛顿运动定律”章节下的实验课题。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基础上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科学设置课题教学目标,优化创新“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课题教学方法,可以引入信息化教学法,巧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借助多样化动态演示形式,直观、生动演示相关实验操作全过程,设置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科学把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随后,教师也要强调学生实验操作,巧妙引入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分层设置实验操作任务的同时合理划分实验小组,让各小组学生围绕实验任务,有效思考、探讨、分析的同时进行实验设计以及验证,在实验操作中探究加速度、力、物体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处理、分析试验数据的同时明确实验结果,在锻炼实验操作能力中实时培养物理思维、科学态度、合作精神等。
三、加强物理实践教学,理论实践深度衔接
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呈现的问题。教师要在反思、总结中加强物理实践教学,深度衔接理论与实践两大环节,设置梯度明显的物理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中活用物理知识,促进理解、分析、问题解决等能力发展。
以“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为例,课题理论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加强“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课题实践教学,在理论、实践深度衔接中联系当下能源消耗这一热点问题,结合能量守恒定律相关知识,合理化设置课后实践任务,实时延伸拓展课内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随机组合,立足实践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实地调查,在采集、整理、分析相关信息数据中巧用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提出能源消耗解决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入把握能源和人类生产、社會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培养环保、节能意识。
四、结语
教师要在客观分析高中物理教学问题基础上进行合理化反思、总结,结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新要求、新任务,采取确切可行的策略,有效解决问题的同时优化完善物理教学各方面,在“教”“学”深度整合中促使各层次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发展物理能力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郑秀红.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4):171.
[2]匡跃斌.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23):39.
[3]杨绅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4):1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67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