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丰富作文评讲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洁

  【摘要】教师改变传统作文评讲课模式,通过小老师评讲,学生互评互改等评讲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评讲活动,乐于写作文,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评讲方式  学生主体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79-01
  一、作文评讲的必要性
  写作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包括积累、交际、评价和策略,其中评价是语言的基础素养。思维发展与创新素养包含语言表达、观点表达、批判思维和自我反思。初中作文评讲课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价、表达和自我反思能力等。
  作文讲评是继系统的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之后的环节,是作文指导的再现和提高,是作文批改的总结和提升。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一些老师对学生的作文都批改得很细致。而在评讲课上,却一统课堂,泛泛讲几种写作方法,再读几篇范文。范文一般来自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而一些作文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學生,也认真写了却没有引起老师的关注,写作积极性被打消。主要问题是部分老师评讲时笼统地讲作文技巧,不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加上学生对范文缺少直观的印象,没有深刻的感受,只停留在理解却不会灵活运用的层面上。
  二、作文评讲方式多样化
  (一)学生互评,分享乐趣
  作文评讲时采用兵教兵的方式,授予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时,就不会把写作文当成不得不为之的任务。互评作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互学所长,用同学作文中的优点弥补自己写作的不足。学生对这种互评形式的作文评讲感到稀奇,他们喜欢在别人的作文里“找茬”、“找美”,而且乐在其中。
  互评之前,先要给小老师们进行作文评改方法的“上岗培训”,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找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组长,然后在小组内交叉批改。老师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评改,而是在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巡视指导,既要解答学生评改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要适时给出指导意见。小老师们在评改他人的作文时,会和组员互动,产生一种新鲜感,容易激发智慧的火花。在进行组内互评时,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甚至还会争辩,此时老师的引导角色要充分发挥,给学生一些恰当的建议,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情绪。因小老师集作者、读者和评改者于一身,用同龄人的审美角度给出批改意见更有针对性,而且小老师在评改过程中也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一举多得。
  学生互评作文的尝试,也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老师把评价权力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评改的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作文评改时间短,效率也较高。通过学生互评,学生基本能掌握评定不同水平的作文标准,既可以在评改过程中学习别人的优点,也可以找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二)学生上台,老师隐身
  学生因为受年龄阅历和知识层次等方面的局限,作文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等方面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在评讲时老师也要换位思考,可以将讲台让给学生,课前培训两个作文水平好的同学做老师,并作备课指导。
  从学生的角度看作文,才会有最真切的感受,同龄人之间最容易产生共鸣,小老师能从作文中找到不被老师发现的优点,充分调动了小作者的积极性,而不会像部分老师把不好的作文批得一无是处,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小老师能将作文存在的问题按条理整理出来,在黑板上板书并和同学们一同探讨解决的方案,这个过程全班总动员,小老师充分利用老师的角色,请同学说出自己的意见,汲取大家的智慧。而其他学生对小老师也充满了新奇,配合小老师,课堂氛围特别活跃,作文技巧就深刻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同学们容易理解接受。
  三、探究结论
  教师改变单调乏味的传统评讲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作文评讲形式,如将评改权利交给学生、培养小老师、学生互评互改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讲评的过程,让学生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的过程,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赏识的喜悦,写作热情会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在评改他人作文的过程中,会主动反思自己的写作情况,学习他人语句使用、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的优点,主动吸收比老师一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作文评讲的有效性才更加突出。
  丰富的作文评讲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学生在展示交流中会获得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对一篇作文的评价和赏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总之,把作文评讲课当成学生写作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就会激发学生积极写作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自主修改,逐步提高,有效的评讲才是让所有学生受益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许雯静.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9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