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乒乓球直板正手撇拉技术的实验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深得人们的喜爱,为不断提升乒乓球专业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对正手台内进攻技术进行创新,需要通过乒乓球直板正手撇拉技术的实验来完成。在实验中对直板正手撇拉技术与另外2种台内进攻技术进行细致的探究与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直板正手撇拉技术下进行击球,球速可以与正手挑打后的球速保持一致。球的转速与反手拧拉、挑打相比,转速大于挑打,小于反手拧拉。直板正手撇拉技术与正手挑打基本一致,外撇动作较为明显,击球方向带有迷惑性,很难对方向进行确定。对乒乓球直板正手撇拉技术的实验进行分析,有助于提升我国乒乓球技术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乒乓球  直板  正手撇拉技术  正手挑  反手拧  转速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1(b)-0061-03
  乒乓球在我国是一项热门运动,在不同年龄层的人群中都有着广大的受众。在世界比赛中,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屡屡夺得冠军,提升我国体育事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在正手台内进攻技术中正手挑打是唯一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速度快等特点,但也存在杀伤力不足等被动情况。为更好地提升乒乓球的实战性与整体性能,我国创新出一种直板正手台内进攻技术——直板正手撇拉技术,通过实验发现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能有效提升我国乒乓球技术训练的先进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能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将乒乓球直拍撇拉技术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时对相关的文献与书籍进行查阅,并在互联网的应用下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搜索与分析,为本次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确保本次研究的可靠性与全面性。
  1.2.2 运动学测试分析法
  (1)测试对象。
  在对直板撇拉技术进行研究时,为对其运动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客观的反映,在研究时选择一名国家乒乓球对中的运动员,该运动员能熟练地应用该技术,因此将该运动员作为本次测试的对象。
  (2)数据采集。
  在对该运动的正手撇拉直线、反手拧拉斜线、正手挑打直线这3个技术进行拍摄时,需利用先进的高速摄像机设备进行摄取,摄像机的数量为2台,一台位于运动员的正前方,另一台位于运动的侧前方,将拍摄频率控制在100Hz。在球网的正侧方放置高速采集系统,距离乒乓球台的距离与拍摄频率分别为1m与500Hz。
  在实验前需要选择实验场馆,确保场馆的环境条件符合实验要求。需要对运动员的动作空间进行三维标定,然后开始拍摄,并对运动员的多球动作进行测试。由同伴发正手侧上旋短球到测试者反手位,这时测试者开始进行技术的操作,确保运动员击球时的力量为最大力量。在测试过程中选择某塑料乒乓球30只。为更好地对乒乓球的旋转进行记录,需要对每个乒乓球做好记号,在进行拍摄时,需要确保每个技术的动作在35次左右。
  (3)数据处理。
  第一,运动学数据的处理。
  在完成测试工作之后,测试者的教练筛选记录的动作,选择每个动作完成度最好与拍摄效果最好的20次击球,对这些技术动作进行數据处理。在视频分析系统的运用下,合理处理运动学数据。数据的截断频率确定为10Hz,选择低通滤波的方法进行处理。对球第1次落台时的时刻进行寻找,同一个动作是有2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完成的,这时就要对动作进行同步处理。同时也要对运动员上肢和躯干的关节点的原始数据进行获取,这些关节点有肩、手等总共有11个关节,也要对球拍及乒乓球进行有效的识别,从而获取原始数据。在Qtoo1s分析软件的运用下,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这样就能在处理下得到本次实验需要的关节点速度、角度和角速度等相关数据。球的旋转在识别时需要在动作技术分析及采集系统的帮助下完成,这样就能有效得到乒乓球转速数据。
  第二,关节角度的定义。
  对关节角度进行定义时,可以分为下面几种:①肩臂角,肘关节标志点与肩关节、两肩的连线的夹角;②肩髋角,肘关节与肩关节点、肩关节与髋关节连线的夹角;③肘角,肘关节与肩关节、肘关节与同侧腕关节连线的夹角;④腕角,同侧肘腕连线与腕手连线之间的夹角;⑤右腕角向量差,测试者在击球时,腕和手的连线与引拍结束时刻腕和手的连线所产生的角度变化;⑥转角。两侧肩关节、两侧髋关节连线的夹角。
  第三,动作阶段的划分。
  动作阶段一般可分为准备时刻、引拍结束时刻、击球时刻、随挥结束时刻、再次还原时刻物种。在练习多球进行定点直板正手撇拉技术时,连续击球动作具有周期性的特征,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击球动作的发出过程较为复杂,但是为对工作进行更好的探究,基于动作的性质,将一次复杂完整的击球动作进行划分,这时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动作阶段。击球的特征画面为动作阶段的临界点。上面的动作阶段在记录中具有5个特征,引拍、挥拍击球、随势挥拍、还原这4个阶段一起组成5个特征时刻点。本文在对运动性数据进行分析时主要是以前3个为主。
  1.2.3 统计方法
  在对测试者的正手撇拉、挑打和反手拧拉各阶段的运动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时,主要是通过差异性检验的方法实现的,差异性检验需要在方差分析的方法下获得。显著性差异的标准在分析中,以P小于0.05为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直板正手撇拉、正手挑打、反手拧拉技术动作运动学特征
  引拍阶段。
  引拍结束时刻身体姿态角的相关数据分别如下。
  第一,右腕角的撇拉()、挑打()、拧拉()分别为223.3 ±12.7* &、201.3±10.4、133.6±5.8。
  第二,引拍階段右腕角变化幅度的撇拉()、挑打()、拧拉()分别为-43.3±4.7**、-21.3±1.4、46.4±0.6。
  第三,右肘角的撇拉()、挑打()、拧拉()分别为148.2±12.3* &、137.5±7.8、85.5±8.9。
  第四,右肩臂角的撇拉()、挑打()、拧拉
  ()分别为163.9±11.3 ﹠、161.6±9.2、96.2±8.4。
  第五,右肩髋角的撇拉()、挑打()、拧拉
  ()分别为102.7±10.8* ﹠、86.0±7.9、99.5±6.6。
  第六,左肘角的撇拉()、挑打()、拧拉()分别为73.1±7.9 ﹠、69.3±7.0、92.6±9.1。
  第七,左肩臂角的撇拉()、挑打()、拧拉
  ()分别为119.2±12.6 ﹠、117.6±10.5、126.0±12.8。
  第八,左肩髋角的撇拉()、挑打()、拧拉
  ()分别为82.3±9.0 ﹠、84.1±8.3、73.5±7.1。
  第九,躯干扭转角的撇拉()、挑打()、拧拉
  ()分别为10.6±1.1 ﹠、11.7±0.9、32.5±2.1。
  在上述数据中的特殊符号分别代表的含义是:*、**分别代表撇拉和挑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差异非常显著。﹠与﹠﹠分别代表撇拉和拧拉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差异非常显著。指的是在期望一个标准差之内,表示区间范围。引拍阶段右腕角变化幅度=引拍结束时刻的右腕角-准备姿势时刻的右腕角(180°)。屈正内收为正,伸和外展为负。
  在引拍阶段阶段,选位引拍为下一步挥拍击球是身体各环节和球拍的运动的主要方式,储蓄弹性势能需要在最佳的挥拍发力位置发出。台内进攻技术是本次运动员的主要实验对象,在动作的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动作的精细化,保证在击球过程中动作的快速性,同时该技术也需要较强的爆发力与对各关节之间的合理协调[1]。
  在乒乓球运动技术动作中,上肢的运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肩、肘、腕关节一起构成上肢运动链,球拍和手是接触球发力的主要部分,球拍和手触球发力的一瞬间对击球的质量有直接影响。
  (1)右腕。
  在引拍阶段,挑打技术手腕为外展的动作,直板正手撇拉手腕为向外伸的动作,在反手拧拉技术中,手腕为做屈和内收的动作[2]。在上述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得到测试者的挑打技术的右腕关节角度要小于正手撇拉技术右腕关节角度,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准备特征时刻的手腕和前臂的腕角为180°。侧身撇拉反手位左侧上旋短球的引拍阶段的腕角为-180°,挑打技术手腕角度为-21.3°±1.4°,对二者在方差的分析下进行对比,发现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时就可以确定测试者在进行直板正手撇拉技术引拍过程中,动作幅度要大于正手挑打。直板正手撇拉手腕动作与正手挑打进行比较,发现外撇的动作较为明显,这样就能确保球拍与来球的距离得到增加,引拍幅度也会增加,并且这样的动作会对动手产生一定的迷惑性[3]。
  在引拍阶段正手撇拉技术反手和拧拉技术进行比较时,会发现腕关节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虽然这时的右腕角差异较大,但是实际意义并不大。在方差分析下,撇拉技术与拧拉技术的右腕角的变化幅度分别为(-43.3°±4.7°)、(46.4°±0.6°),通过计算发现差异并不大,也就是说直板撇拉技术手腕与拧拉的动作幅度可以保持一致[4]。
  (2)右肘。
  在引拍结束时,测试者右肘关节角度(直板) 撇拉技术、挑打技术、拧拉技术分别为148.2°±12.3°、148.2°±12.3°、85.5°±8.9°。通过方差分析,最后可以得到正手撇拉技术相比于这两种技术具有显著的差异。正手撇拉技术相比于正手挑打技术的右肘做伸和外展的动作幅度要大[5]。
  (3)右肩。
  测试者需要在引拍阶段进行(直板)正手撇拉和挑打技术时,需要对上臂进行不同程度的外展和伸的动作,三角肌前部和胸大肌会在上臂的外展时受到拉伸,这时弹性势能就会被存储,对牵张反射进行刺激,能保持肌肉的收缩更快与有力。反手拧拉技术需要进行上臂的内收和屈,做好击球的空间准备工作[6]。
  测试者在引拍结束时刻,在做三种动作时,(直板) 正手撇拉技术的右肩臂角为163.9°±11.3°、正手挑打技术的右肩臂角为161.6°±9.2°、反手拧拉技术的右肩臂角为96.2°±8.4°。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正手撇拉技术与正手挑打技术、反手拧拉技术的差异分别为不显著与显著。
  测试者在引拍结束时刻,正手撇拉技术的右肩髋角为102.7°±10.8°、正手挑打技术的右肩髋角为86.0°±7.9°、反手拧拉技术的右肩髋角为99. 5°±6.6°。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正手撇拉技术相比于这两种技术,差异显著。(直板) 正手撇拉技术的右肩外展与正手挑打技术的动作幅度一直,但是伸的幅度(直板) 正手撇拉技术的要大一些。
  (4)非执拍侧上肢。
  身体平衡的维持、发力的协调都需要在非持拍侧手臂的摆动下更好的实现。测试者的引拍阶段,相比于挑打技术,板正手撇拉技术的左侧上肢一直贴于身体上,发生的变化并不大,但是对反手拧拉技术进行分析时发现左侧上肢与右侧上肢在一起运动。在结果的统计与分析下,可以得出测试者的(直板)左侧上肢在进行非执拍侧运动时,相比于挑打技术在左肩臂角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与拧拉技术相比,存在的差异显著。   (5)躯干。
  字测试者的整个运动技术过程中,躯干绕纵轴扭转的运动幅度通过躯干扭转角的方式进行描述。躯干扭转角与躯干肌肉的拉伸程度呈正比,这样就能确保弹性势能的存储越大。上肢和下肢与躯干相连,下肢蹬伸产生的动量在躯干的作用下传导到上肢。肢动量的利用率会受到躯干动作的好坏的影响。躯干也会产生角动量,传导给上肢,然后在传导到球拍,这时就能确保更大的动量在击球时。在引拍阶段,直板正手撇拉和正手挑打技术需要对身体主动向右后扭转,运动员对侧腹内、外斜肌会在躯干扭转姿势的拉长下形成。反手拧拉技术这时的身体动作与直板正手撇拉技术的不同,身体需要向左后扭转,运动员的躯干为扭转姿势,这时躯干扭转角在引拍结束时,撇拉技术、挑打技术、拧拉技术分别为10.6°±1.1°、11.7°±0.9°、32.5°±2.1°。在对动作进行检验之后,相比于挑打技术,撇拉技术的差异不显著,但是与拧拉技术相比,差异显著。这就可以说明,撇拉和挑打动作在引拍过程中,身体转动幅度不是很大,但是拧拉动作需要为引拍创造更大的空间,身体转动幅度较大。
  2.2 挥拍击球阶段
  这个极端十分重要,是击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个环境不但包括球拍的触球,球的运行轨迹和质量也会在触球的瞬间进行决定。通过研究发现,球拍的挥拍轨迹和触球瞬间的速度等会在身体各关节的角度和角速度变化产生很大影响,这时也就能得到挥拍阶段身体各环节和球拍的运动学特征。
  2.3 球拍运动轨迹
  直板正手撇拉技术在拍球时,对动作进行分析,发现其运动轨迹为一个“勾子”的形状,在对挑打技术的球拍运动轨迹进行分析时,发现其呈现出“弧线”的轨迹。在挥拍阶段,球拍撇拉技术相比于挑打技术,球拍运动轨迹稍长一些。在随挥阶段,相比于挑打技术,撇拉技术的球拍运动轨迹要长一些。
  3  结语
  乒乓球在我国十分受欢迎,并且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在国际比赛中我国运动员也屡屡创造辉煌,为国争光。为不断提升乒乓球的训练技术的质量,需要对乒乓球直板正手撇拉技术进行实验分析,在分析中对测试者的一些动学特诊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在细致的数据研究下,对运動员在日常训练中的动作技术进行逐渐提升,不断提升运动员的整体实力,提升我国乒乓球事业在国际上的稳定地位,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不断的技术研究下,也能不断提升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创新力度,确保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杜宁,朱欢,周慧敏,等.中国优秀直板乒乓球运动员许昕技战术的全方位考量与评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7, 39(6):105-109.
  [2] 张晓栋,张志伟,肖丹丹,等.王皓马琳正手直板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对比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 36(5):110-114.
  [3] 周慧敏,朱欢,江旭恒,等.中国优秀直板乒乓球运动员马琳技战术的全方位考量与评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3):346-350.
  [4] 李志平,韩立森.合作学习与概念构图对技术动作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影响——以乒乓球教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0):36-37.
  [5] 杨阳,周道平,伍方佳,等.马龙在53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决赛中相持阶段主要技术运用情况统计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8):52-54.
  [6] 熊志超,林文彬.拯救直拍之管见——兼谈乒乓球新型直拍打法的发展方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 33(5):103-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11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