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明娜
摘 要:在培养初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历史作业的巩固作用不容忽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有效方法。为优化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充分发挥作业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促进作用,文章提出利用论文式、调查式、辩论式三种方式进行作业设计,并详细介绍了三种作业形式与史学阅读的融合方法,以有效培养學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史学阅读;初中历史;作业设计;论文式作业;调查式作业;辩论式作业
作者简介:蒋明娜,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历史教学。(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6-0061-02
作业布置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和延伸,除了要发挥巩固知识的作用外,更要考虑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明确为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为促进该目标的实现,满足学生的历史学习需要,笔者认为,应利用作业设计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切实培养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基于历史文献阅读设计论文式作业
历史文献是史料的主要类别之一,它包括各种文字或口传记录,可帮助读者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限于历史教材篇幅和教学课时,很难对历史事件详细叙述,致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认识偏差。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利用课后作业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历史文献,促进思考、巩固所学。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完成论文式作业,学生能够触摸历史、感受历史、理解历史,拓展历史文化视野,增进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掌握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培养自身借助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阅读文献材料的引用要规范。必要时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作业反馈,增进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例如,在教学新中国外交成就相关内容时,教材提及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缓和,而教师在介绍中美关系缓和背景时一般会提到“受冷战的影响”“中国要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但是“冷战”这段历史的详细内容编排在世界现代史部分,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因此,教师可在课前预习环节推荐学生阅读《杜鲁门传》一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学生通过了解杜鲁门其人其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冷战”历史,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此外,教师要注意设计作业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就本课而言,中苏关系由盟友到交恶的原因并非教学重点,不宜喧宾夺主,因此可推荐学生课后阅读《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简析》,并以“中苏关系为什么交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论文。利用这一课外作业,既可解答学生的疑惑,又培养了学生提炼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教会学生史论结合的方法。
二、基于文学作品阅读设计调查式作业
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践性。基于此,教师可从具有时代背景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从文学作品、历史情境切入,设计关照现实、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调查式历史作业。调查式历史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作业主题要求,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所在地区或家族的生产生活变化,做好调查笔记,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将文学作品作为历史作业切入口具有较大的优势,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历史文化视野。文学作品是对所处时代的一种回应,与时代关系极为密切,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均有时代印痕,读者需要综合考虑其与时代的关系,衡量其价值和作品优劣。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为设计调查式历史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也非常有利于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学习。
例如,在完成“经济体制改革”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布置如下作业:文学作品也是史料的一种,透过文学内容窥视时代,请阅读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其中一个人物为模型,在现实世界里寻找一位与之有相似经历的人,通过调查访问形成调查报告。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有许多打上那个年代烙印的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街坊邻居等,这些课外资源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历史的重要补充。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课堂教学阶段,仅凭教师讲解,学生很难完全理解改革开放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也较难全面认识这段历史。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时代背景,通过刻画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在时代历史进程中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该小说的部分章节详细描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景象,如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予以抵制,而具有改革实践精神的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并在全村推广。之后孙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又如1982年秋,孙少平进入煤矿成为一名优秀工人,孙少安的砖窑也有了较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但技师不懂技术致使砖窑蒙受巨大损失。这里涉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办砖厂”“贷款”等均带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烙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极易将其与历史教材中的改革开放相关史实进行对应。而阅读完成后,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问,接触亲历这一时代的身边人,了解其故事,并利用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加以考证,能更好地还原改革开放前后那段历史,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理解社会变化与个人命运的紧密关联,理解时代历史进程的艰难曲折的前进趋势。
三、基于主题式阅读设计辩论式作业
历史唯物辩证法是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辩论式历史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辩论题开阔学生视野。辩论式历史作业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给出辩题,提供与辩题相关的参考书目,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主题阅读,自行决定以正方或反方的角度完成辩论稿,论说应理据充分、层次清晰、表达精准。辩论式作业能够促使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迸发创新火花。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增强其家国情怀,进而提升其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为八年级学生布置了如下辩论式历史作业:有人说,生活在民国也不错,那个时候民国人买房不是难题,还有着一群才华横溢的学术大师……也有人说,民国生活没有活路,在那样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日子里,民国生活就是一部苦难的悲惨历史!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请说明理由。针对这一辩题,教师提供了一份阅读参考书单,便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学生在主题阅读的基础上,任选一个观点收集相关资料加以论证。在正式辩论时,赞成“生活在民国也不错”这一观点的学生更多是从精英教育、娱乐生活等方面予以佐证,有些学生以鲁迅民国时期的工资、买房等有趣的史料为证;而赞成“生活在民国没有活路”的学生主要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政治环境、下层民众苦难生活入手进行说明。辩论结束后,教师总结归纳辩论双方的代表性观点,帮助学生梳理论点,引导学生对民国时期形成较为全面的认知。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地设计历史作业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不仅可锻炼历史思维能力,还能够获得认知历史的科学方法和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仁贤,聂华伟,等.教师如何设计作业与命题[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北京:教育部政报,2001,(2).
[3] 宋涛.新课程下的历史作业[J].中学历史研究教学,2005,(4).
[4] 窦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作业的设计[J].中学教学参考,2014,(31).
[5] 吴亚如.“新课程”发展性研究专著论文·案例集(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杨 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4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