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智慧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路径优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互联网+”向职业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智慧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实现了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理念和方式、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变革与创新。文章基于智慧教育理念从无到有、影响力渐趋广泛的现状,结合当前一个时期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智慧教育模式认识模糊,智慧教育管理存在“无人驾驶”现象,智慧教育管理模式无统一标准、缺少人才支撑和专职协调机构等问题与瓶颈,有针对性地提出端正观念、合理定位,确保智慧教育管理理念切实落到实处;建构智慧课程管理平台,促进学生培养“自适应”学习能力,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构建智慧教学管理平台,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兼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合理化建议与对策,以期提升高职院校管理水平、促进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智慧教育;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路径优化
  [作者简介]陈民(1982- ),男,浙江天台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2018年度立项课题“创想研究室:我的梦与中国梦”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184748,项目主持人:陈民)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3-0047-04
  当前一个时期,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尤其是教育施动者(教师、教育管理者)、受动者(学习者),都因网络传媒与云计算工具等新技术的出现,而被纳入一个新的教育场域——智慧教育。这一教育类型实现了教育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和方式的创新,尤其是智慧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互联互通,将教育由“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学习者个体需求”为中心,给予高职教育管理者更多的启发与思索,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路径的进一步优化与发展。
  一、智慧教育给高职教育管理方式、理念带来改变
  目前,智慧教育在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不同学者对其认知程度也存在差异,但我们如果将各国学者的意见统一,提取其共通之处,则会得出对智慧教育最本质的认识:智慧教育强调教学、教育管理方式与数字化、信息化的融合,学习者能更为主动地开展“自适应”学习,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世界的本质。
  (一)智慧教育促进了多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互联互通
  高职院校的基本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也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多元化发展的路子,根据专业开设情况和学生的自身实际,借助各种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智慧教育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智慧教育凭借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多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降低了经济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智慧教育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并发挥物联网、“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智慧教育促进了“自适应”教育管理的大范围推行
  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师生之间呈现为严格的“管理者——被管理者”角色划分,彼此之间泾渭分明、不可逾越。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生活或多或少存在被动参与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學生的眼界、思维和实践空间。智慧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不再是被教育的对象,而是重要的参与者,教师是引导者,而非管理者。这样一来,学生逐渐意识到无论在理论学习、技能提升,还是就业创业等方面,自己都应该主动参与,实现了在教育管理方面的“自适应”,即学生不再受外界教师、纪律的严格约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制订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学习进度。“自适应”教育管理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取得了更好的管理教育效果。
  (三)智慧教育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化合作与发展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教学、科研与产业化发展虽互有关联,但彼此之间的隔阂与界限十分清晰,加之教育管理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造成“产、学、研”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降低了教育管理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智慧教育发挥了信息化媒介时代“互联互通”的特殊性,并实现了工具性平台式的管理体系,促进了高职院校“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对于改善授课方式和质量,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产业化稳定、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
  二、高职院校智慧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提升管理水平、增强育人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保障。目前,尽管智慧教育使院校的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预期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
  (一)对智慧教育模式的认识模糊、定位偏差
  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实现的层级更高、范围更广的教育管理方式,信息化只是这一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而非全部,教育管理者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画上等号。但相当一部分院校并未意识到信息化与智慧教育之间的区别,简单地将其混为一谈,在认识智慧教育的理念、模式、方法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对智慧教育管理模式定位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了智慧教育的具体执行和相关配套措施、制度及政策的建设与完善。
  (二)智慧教育管理中存在“无人驾驶”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智慧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借助各种信息化设备,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当多的院校只注重各种硬件设施的引进,而忽略了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更新和维护。甚至有个别院校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将这些设备束之高阁,不仅没有充分发挥硬件设置在智慧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而且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办学成本的增加。这不仅违背了智慧教育管理模式的初衷,而且也降低了原有教学管理的效率。   (三)智慧教育管理模式没有统一标准,降低了资源共享的效率
  智慧教育的开展依赖于各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但由于各个办学主体在时间先后、办学规模及自身定位等方面存在差距。在教育管理中未构建起统一的标准,造成智慧资源不完整、不规范、不兼容等问题。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率,而且制约了资源共享。由于办学主体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很多院校为了满足教育管理目标的需要,只能根据自身标准引入各种设备、更新各种硬件设施,造成了重复建设和资金的浪费。
  (四)智慧教育管理模式缺少人才支撑和专职协调机构,降低了管理质量和效率
  智慧教育模式涉及部门较多,几乎牵涉校园内部的所有部门,除了传统教育管理所涉及的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等各个单位,还将与信息化发展相关的技术部门纳入其中。要维系一个如此庞大的机构顺利运转并发挥作用,离不开强有力的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不仅在智慧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入、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而且还缺少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构,造成了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管理效率低下。
  三、基于智慧教育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路径创新与变革
  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地位愈发重要,作用也越来越不可替代。对高职院校而言,教育管理模式要紧跟智慧教育理念的步伐,提升管理质量和育人水平,实现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端正观念,合理定位,确保智慧教育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智慧教育要想实现与管理模式的融合并充分发挥作用,树立正确理念是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院校应熟知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重要作用,洞悉这一领域各种信息化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走向,树立“智慧教育是手段,而非目的”的正确理念,在强化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更加强调对这些设备的合理使用、维护,形成长效机制,唯有这样才能避免智慧教育流于形式、内容空洞的发展弊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教育管理领域的作用。
  其次,高职院校践行智慧教育理念,既要主导专业设备层面的合理利用,又要加强对教职员工、全体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让智慧教育理念真正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
  再次,与传统教育管理方式相比,智慧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措施,在当前一个时期,这一方式仍处于摸索阶段,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取得不尽如人意的成果都是正常现象,院校在设定预期目标时应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徐不疾、稳扎稳打,确保走好每一步,实现智慧教育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全方位融合,为高职院校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构建智慧课程管理平台,促进学生培养“自适应”学习能力,提高教育管理效率
  一方面,院校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构建智慧学习管理平台。在这一平台中,师生将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的二元关系,变成完全平等、彼此尊重的个体,学生也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积累以及就业取向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学习的方式、内容和起点,构建更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借助该平台的智能数据挖掘、信息管理系统等多种辅助性工具,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这样从单纯衡量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容量等内容,转变为全面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效,能更加准确、全面、科学地评判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以智慧方式促进学习者提高“自适应”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尤其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自适应”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点,既离不开优质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需要借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情境。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由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空间相对固定,学习情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利于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而智慧教育课程管理,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联动,尤其是慕课、微课等多种线上课程的开设,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学生营造了更为多元的学习情境。在这一全新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可以设置课程设计、任务、视频、测试,实现课堂教学与资源环境的连接,促进学习者“自适应”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构建智慧教学管理平台,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兼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一,打造一个集教务处、学生处、就业处等多个系统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智慧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各个育人主体、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统一各个主体之间的标准,打通融合渠道,加强部门间协作,提升平台兼容性,提高管理效率。针对整合难度较大的子系统,院校可以在分析其数据特征的前提下,实施二次开发,以此实现各种接口的统一、数据的共享。
  其二,构建完善的智慧教学管理相关制度和标准。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格局中,单位都是各自为政,不仅缺少统一的标准,而且在制度层面也不完全相同。基于此,院校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眼光,制定统一的制度、标准,确保各项教育管理活动有据可依、标准恒定,为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打下基础。
  其三,将科研与生产实践融入智慧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产、学、研”的有效整合。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否顺利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有效衔接与过度,对于毕业生适应社会、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院校可以与企业、行业、科研单位等深度合作,共同建设智慧教学管理平台。这样既可发挥智慧教育平台互联互通的优势,又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构建智慧就业管理平台,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
  其一,打通院校、人社部门和就业市场之间的界限,构建更为广阔的就业信息平台。目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其根源在于供需双方之间没有更为顺畅的沟通渠道。而借助智慧就业管理平台,院校、用人单位和就业指导部门可实时共享各类就业信息、就业政策,这对于学生第一时间获得就业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智慧就业管理平台可以经过大数据分析,并结合当地的经濟规模、产业结构等发展现状,科学预测未来一段时期该地区所需人才的数量、结构等,为院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其三,智慧就业管理平台与课程管理平台、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学生数据共享,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再结合其个人爱好与兴趣,为学生提供几个与其职业规划相匹配的职业,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陈松,马丹,高琳琳,等.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教育应用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8-121.
  [2]顾建峰.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18):55-57.
  [3]何秀锦,梅素静,陈志勇.智慧教育理念下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新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6):111-112.
  [4]黄盛.浅析智慧认知网络的形成与学生认知个性化需求的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4):235-236.
  [5]黄玉妃,唐会军.智慧教育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8(31):168-169.
  [6]柳毅,王晓耘.基于智慧教育的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继续教育,2017(7):46-49.
  [7]荣荣,杨现民,陈耀华,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