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通识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发展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我校的办学特色,对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的通识教育目标、通识教育核心能力及指标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通识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的见解。
  [关    键   词]  成果导向;通识教育;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74-02
   一、通识教育
   所谓通识教育,是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旨在促进学生道德、智力、身心的和谐发展[1]。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以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符合个体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系统进行通识教育的主要为本科院校,而系统开展通识教育的高职院校数量较少。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
   (一)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势头迅猛,如今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教育部相关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对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从“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到“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再到“高(端)技能人才”,进而发展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这一过程体现出从教育部到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观念上的转变,反映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何有效地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恰恰是通识教育所能实现的,因此,打破以往高职教育只重技术技能的传统思想,引入通识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将通识教育引入高职教育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通识教育对培养发展型、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但也发现了实施通识教育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问题,学生在校受教育时间有限,需确保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不会降低学生的技术技能,并且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方面的压力。二是如何界定通识课程范围,即哪些课程属于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往往以选修课程作为主要的授课形式,科目具有多样性,如何选择开设的课程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研究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我校正在开展“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研究与实施,而这一教育理念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三、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成果导向是“以人人都能学会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而设计”的教育模式。
   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应首先确定学校级别的教育目标、核心能力与能力指标。通识教育学院及其他学院(部)进一步制定其各自的二级相关内容,各专业则依次制定其三级教学目标、核心能力及指标。在明确上述内容之后,关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活动设计等均围绕上述内容进行,以学生能力指标的达成、核心能力的具备、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
   (二)成果导向理念与通识教育的结合
   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我校首先确定了学校培养目标,并确定学校核心能力为“A沟通合作(协作力),B学习创新(学习力),C专业技能(专业力),D问题解决(执行力),E责任关怀(责任力),F职业素养(发展力)”。
   在确定上述内容的同时,学校还明确规定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完成各项能力培养时所占的具体比例。
   以校级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为依据,结合通识教育研究成果,在校级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了通识教育目标为“成为具有沟通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终身学习者;成为具备现代社会所需基本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成为具有敬业精神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公民”,通识教育核心能力及指標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通识教育核心能力及指标并未简单复制校级相关内容,而是依据通识教育特点及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明确通识教育所应承担的内容而指定的。
   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完成通识核心能力指标,必须在此基础上构建通识课程体系。
   四、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通识课程体系构建
   (一)通识课程体系架构
   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通识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指标为指南进行的反向设计。通识课程主体框架包括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正式课程又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其中通识选修课程以通识跨域模组的形式进行组织。
   (二)新理念下的通识必修课程与通识选修课程
   通识必修课程主要对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和思政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对原有的课程中不符合通识核心能力指标的课程进行了删除,不完全符合的课程进行了优化和整合,调整了课程内容,针对部分能力指标开发了新的课程,并且依据课程特点将其划分为通识基础课程与通识应用课程两类。其中通识基础课程培养所有专业共同需要的能力与素养,其课程内容对所有专业保持一致,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军事技能训练等。通识应用课程侧重于培养专业所需的共通技能,为专业服务,其课程内容兼顾专业差异,针对不同专业需求有所侧重,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就业指导、办公软件与设备应用、实用英语等。通识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基础,而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负责任公民,还需要通过通识选修课程,即通识跨域模组进一步培养。    通识选修课程是通识课程体系的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完成通识教育核心能力指标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识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通识选修课由原有的公共选修课转型而来,而原有的公共选修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课程质量不高,二是师资方面的问题,三是学生在选课方面的随意性,学生往往以课程是否容易通过作为优先选择的条件,而不关注课程是否能弥补其能力与素养的不足。
   为了使通识选修课程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目标,我们对通识选修课程进行了如下建设与管理。
   首先针对通识跨域模组制定了开课总则作为通识选修课程的指导方针,强调通识选修课程内容尽量生活化、接地气,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重在启发学生心智,使其掌握方法,活跃思维,拓宽视野。针对各模组课程承担通识教育核心能力指标的侧重点不同,进一步制定了各模组的开课细则,在细则中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对各模组下不同类别的课程详细制定了三级能力指标,使通识选修课程开课有依据,按能力指标需求开课,有效避免了“水课”的产生。
   通识跨域模组的总则和细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帮助教师了解通识教育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通识选修课程师资,学校还进行了通识师资库建设,记录教师在通识领域的特长,并对有意愿开设通识选修课的教师进行培养,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并制定相应鼓励支持政策。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课程类型,使学生走出教室,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识跨域模组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模组,该模组中课程由学生自主决定社会实践类学习主题和学习计划,其内容可以涵盖其余三个模组,由学校指派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制定课程的能力指标,并对课程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量。
   五、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中通识教育的实施势在必行,为了推动通识教育工作的开展,确保工作质量,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作为负责人的“通识教育指导委员”,汇集校内外专家对通识教育的开展进行指导,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规划,已完成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将原“公共基础学院”轉型更名为“通识教育学院”,通识教育工作已稳步开展。但通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目前,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通识教育才刚刚起步,如何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切实有效的通识教育,开发高质量的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通识课程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此希望能与各高职院校结成地域性的通识教育联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互通有无,进而实现优秀师资与课程的共享,共同提升通识教育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易雪玲.我国高职教育目标定位演变的理性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7(2):143-147.
   [2]沈燕红.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3).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87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