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也从传统的技术性教育逐渐向管理和技术综合类转化。本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工程管理;通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通识课程包括通识类选修课和必修课,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工程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育以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教育为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现存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目前,应用型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应用型、职业化和社会化为导向,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等综合素养的管理人才。
一、工程管理专业通识课堂教学的不足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工程管理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方式的不足。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仍然采取“填鸭式”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单纯采取直接讲授或者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学生上课时无法集中精力,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抵触,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是教学内容设置缺陷。大一和大二阶段,学生以通识课为主,而通识课的教学主要以理论课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缺乏实践课程的支持。学生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会感受到枯燥,而且在以后的实践中也缺少经验。
三是考核方式缺乏进步。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的学科考察考核方式主要以考察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为主,成绩包括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占比60%-70%。这种的考核方式,只考察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而对知识的实践应用缺乏理解。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基础性:通识课程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它与专业课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为更好的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适应性:与学校实际相适应,准确定位通识教育课程,合理设置可行性的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相适应、科学匹配、有机联系。
普遍性: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或者某些专业类的学生,是每个学生都应接受的教育,这恰恰与培养专业性、精英性人才培养目标所不同。
规定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开设的“思政课”“大学英语”“形势与政策”“计算及应用基础”等应按规定开设并设置相应的课时。
三、工程管理专业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可采取的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各种网络课程的形式开始出现,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很多优良的教学资料。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教学的模式,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上课之前,通过视频、微课等方式让学生预习课程,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有问题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反复练习和巩固。课下,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缺陷,补充有效的题目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理解。
(二)重整课程选择
通识课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认识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依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识教育课程还应包含通识选修课程。比如: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沟通与领导、科学与研究、技术与设计、知识产权教育、逻辑类课程、科学技术与科学精神、生态保护与生命关怀、社会认知与公民精神等。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直接讲授法是教師普遍采取的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简单粗暴,便于教师执行,但是对学生来说,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教育学的互动。因此,增加教学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教师上课的枯燥和学生听课的无聊。教师可采用情境法、示范与演示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学习指导法、引入相关人员参与教学法、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的指导法等多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四)增加实践练习
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限于增强理论知识,还要提升实践能力。专业通识课虽然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但是必须与实践练习相结合,以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状态。实践活动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和多种手段进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习实践。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课堂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工程项目,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管理,提供合理的管理方案和计划。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编写管理程序,学生通过软件程序建立工程项目,进行实际演练操作。最后,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对抗,利用学生强烈的胜负欲,积极参与到项目管理中。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评价方式以理论测验为主,其中闭卷测验是主要的测验方式。对于工程类的专业课程,仅仅考察理论知识是不足以判定学生对课程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择业的主要途径是工地、工厂、矿山等工程施工行业,实践能力才是对学生评价的关键因素。教师应该推行考教分离,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平时的考察力度,增加考核的目标和内容。学生成绩不只由卷面分和平时分组成,还应增加课堂表现、实际操作水平、课外积累等多个方面的考评方案。
四、结语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管理专业通识课程的教学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对课程体系的构建给予高度重视,并在教学中积极主动的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坚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04).
[2]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7(03).
[3]张超,杨改学.基于PBL的翻转课堂模式在软件教学中的应用—以“非线性编辑与视频特技”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52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