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道德与法治所教授内容是意识、思想层面的,虽然其最终关联学生生活、服务于社会实践,但完全脱离生活,讲述抽象内容并不符合学科属性。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偏于感性,这就导致抽象与具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要想让小学生有效理解和认同教师传授的思想理念和法治常识,情境教学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就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及其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37-0083-02
  引 言
  虽然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质上是理论源于生活、社会实践,最终服务于生活实践,但从学习内容和形态来看,依然比较抽象——这对成年人来说,结合自身社会生活阅历,通过抽象、推理,一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小学生来说,则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生活阅历尚浅,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因而,道德与法治课上,小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趣且艰涩难懂。那么,怎样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小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呢?情境教学法因具有生活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是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
  下面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例,就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及其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一、情境教学法的价值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如语言描述、图片视频展示、生活回顾、讲故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关联思维,使其思维、情感心及内心视像进入特定的情节或氛围,使抽象的课堂和学生内心变为生动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有如下教学价值。
  1. 营造氛围,提升兴趣
  情境教学法首先在“视觉”(包括思维视觉)上为学生形成一个生动的画面,学生由面对教师和黑板变成进入情节或面对景物画面,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性。而且,情境教学法不是教师单纯地向学生讲授知识,而是呈现画面或描述情节,并伴有师生间的互动,学习氛围更加开放、活跃。因而,情境教学法往往可以起到活跃学习氛围、提升学习兴趣的效用。
  2. 刺激学生,思维活跃
  教师创设情境时,可以采用学生喜欢、有一定生活经验或趣味性比较强的情节或场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感、氛围下,学生的思维通常会变得更加活跃。另外,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理念,使他们感到学习比较轻松。学习压力变小,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思维的活跃性进一步提升。
  3. 拉近理论与实践距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目的不是让学生背理论、条例,而是希望通过教育使其能够科学、正确、有益地服务于社会,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而,教育和实践之间必然要有一个联通的渠道。情境教学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有效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通常是生活实践或是对生活实践的提炼。使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拉近道德、法治理论与实践认知、应用间的距离,保证教育目标的落实[1]。
  二、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 生活关联法
  教师创设的情境以真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或是直接呈现,特别是小学生经历过的场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增强其实践意识和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生活关联法是情境创设最常用、最高效的方法之一。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情境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一年级上册《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要求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规则有初步认知。教学时,教师提前录制一个视频——某位小学生要背着书包上学,把各种零食、饮料、玩具和书本一起胡乱放到书包里,书本被弄脏了——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完全一致的情境。教师问,“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位同学整理好书包准备上学了,那他的做法对不对?有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说一说……”让学生对生活实际进行评价,引导他们认知生活规范。
  2. 亲历体验法
  这种方法比生活关联法更具直观性。它是指直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或直接参与活动获得对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在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实践素养教育。说是情境,其实是让学生直接进入真实生活,这样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生活关联法。但这种方法会受到学生安全、学校条件、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在所有课上使用。这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合理使用。这种情境教学方法,在低年级教学中可能会应用得更多、更频繁。
  比如,教学生如何交朋友的时候,与其让他们读课本——“网到一个新朋友,一网不捞鱼……”不如直接让他们放下课本,开展交朋友的游戏,再加上一些交流互动环节。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交了哪些新朋友?为什么你会和他成为朋友呢?”让学生把刚才的体验感受说出来,教师再进行简单点评,就可以完成教学了。
  3. 画面呈现法
  其实,生活关联法的案例就是画面呈现法。这种方法(以及语言描述法)除了要与其他方法相互整合使用外,也有其特殊用途。当一些事情是学生还没有体验过或是不适合采用亲历体验法教学的时候,画面呈现法可以较直观地创设情境。比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虽然以“家乡”为主题,但其中的家乡物产、可亲可爱的家乡人、家乡新变化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尽管他们生活在家乡,但年龄小,很少有机会到家乡广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對“变化”很少有亲身的体验感知。没有新旧的对比,也就不可能理解“新”、赞美“新”。对此类知识、理念的教学,比较适合采用画面呈现法,教师可以将家乡发展历程中的视频、图片按顺序呈现给学生,创设一个发展性的直观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完成认知活动。
  4. 语言描述法
  语言描述法的应用理由和画面呈现法的基本一致——有些既不方便关联生活实际,又不宜体验,还不宜获得图片、视频等内容,教师往往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教师通过灵动、有趣、幽默、煽情等语言表达技巧,根据学生情感实际状态及时调整,能调动学生情感,使情境的“情”更丰富、饱满。例如,教学生认识法律和自己的关系时,可以给他们讲故事:有个农村学生到了上学年龄,他想去学校读书。可是爸爸却说:“上学有什么用,将来你还不是要种地,还不如在家里跟我学点农活技术呢……大家说一说,你们认为这个学生应该去上学吗?为什么?……那么,如果这个学生的爸爸就是不同意送他上学,怎么办呢?”以这个故事为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法律是保护适龄儿童享有受教育权的。
  结 语
  综上所述,由于道德与法治课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抽象性,小学生在认知、理解方面受思维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困难。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还能在提升兴趣、活跃思维、引导实践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积极、合理地应用情境教学法。
  [参考文献]
  范玲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J].中小学校长,2018(12):52.
  作者简介:钮小燕(1987.5—),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0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