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历史“生动课堂”的构建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时至今日,我国正在不断加快迈向21世纪现代化,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下,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需要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历史课程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一改传统模式下“填鸭式”的教育,让课堂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把这些即将步入高等学府高中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动课堂;措施
   新时代背景下,不论是高等学府对即将入学的高中生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考核,还是以后步入社会对高中生应对困难的技能考查,都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授课方式,改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学科素养。它要求历史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想,学生说。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历史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如何利用历史课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本文接下来将要探讨的主题。
   一、研究意义
   历史的学习,特别是针对高中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不是单纯知晓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成果,例如主动构建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当下时事[1]。但是纵观我国高中生历史课堂学习的情况,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师授课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例如,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甚至是大学的历史课都很容易上成“流水账”的形式。纵观历史长河,每个时期都会无数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纷繁复杂的知识点,自然需要不断加快进度,所以上课期间老师往往不管是浅层次的史实,还是深层次的史论一律都是铁面吐字,学生根本无暇深入思考。还有些老师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型授课思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考什么讲什么,不考就不讲,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不在乎学生的兴趣所在,也不关心学生由此阐发的思考[2]。
   二、解决措施
   (一)利用多样化工具
   我国高中生的历史课堂上依然存在很多弊端,有的老师上课只顾自己“知识输出”,不管学生是否“消化”;有的老师只讲考试重点,丝毫不管学生的兴趣所在;有的老师过分看低学生,抬高自己,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这些课堂乱象比比皆是。虽然历史课程的学习不能离开书本任意空谈畅想,但是在任何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书本都不是唯一可利用的工具。在我国自古以来“求学等同于读书”这样的氛围渲染下,大多数学生失去了自由变通的灵活性,成了只会“学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教育工作者自然要给予学生跳出书本的勇气。在书本之外,学生主动寻求多样化的辅助工具,例如,在家可以多看优秀的历史纪录影片,出门则可以去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在接触实物的过程中,慢慢养成多看、多学、多思考的习惯[3]。
   (二)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空间
   历史学就是一门利用过去诠释、理解当下和未来的学问,所以它的教育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某年某月的某个重大歷史事件,让学生应对考试取得分数,而是教学生如何利用更全面、更客观的眼光辩证地看待人类的过去,以此对当下产生更有价值的思考。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要转变传统的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做到“生动课堂”,即活跃课堂气氛,达到师生频频互动交流的目的,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延伸出更深远的思考。高中历史课程想要生动有趣,就必须强调探究性,这要求上课时老师要注重客观描述,少一些主观评论,为学生的探究留有一定的拓展空间。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及时更新知识和观点,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授课理念,提高课程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多角度的学科视角,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学习[4]。
   三、结束语
   在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建设过程中,面向高中生的历史课程自始至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领域。由于历史自身特点,它既具有其他课程注重书本内容学习的一般特性,又有灵活掌握和自由解读的自身特征。在现代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内容和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勇于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教授方式上的创新。尽管改变“只有老师说,学生只能听”这种传统的历史课堂教授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我国高中生的历史课程教育一定可以取得不断进步,日益趋向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胡常海.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J].教学研究,2010,33(5):85-89.
   [2]刘晖龙.高中历史课堂开放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5.
   [3]庞晓晴.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83-85.
   [4]孙丽娜.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5.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1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