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能力的高中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一直都以高考作为教学导向标,选择以理论“灌输”与“题海战术”丰富学生的应试经验,导致高中地理教学存在严重的理实脱节问题。对此,新课改提出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建议,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提供丰富的知识应用与创新机会。从联系生活资源,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引入地理案例,引导学生积极迁移;组织地理实践,提升地理实践能力;保持教学互动性,提高地理教学针对性四个角度分析高中地理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培养;实践力;策略分析
教育事业一般是根据现实社会的人才需求而展开改革发展的,其中,为了让学校教育作用于学生一生,全面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词,以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为主,认真分析了学生所要获得的学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地理实践力则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通过考察、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应用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与应用意识。培养与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實践力可以让学生深度理解地理理论,全面把握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实现长远进步。
一、联系生活资源,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前提是要优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其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渴望通过地理实践来满足自己更深层的认知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中地理教师则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入手,展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从直观生活过渡到抽象思维,使其尝试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由此建立理实结合观念,为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做好准备。
就如在关于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中,我便在相关网站上收集了本地近二十年来人口空间的实际变化,由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了人类发生迁移活动的主要因素。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城镇地区的发展机会更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城市工作;有的学生则从城镇与农村的生活质量入手,认为城镇地区的相关设施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丰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城市定居;也有部分学生提出,有的家庭是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举家搬迁,等等。在学生表述过程中,部分学生会混淆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这两个概念,而我也会据实调整与区分二者,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地理观念。
二、引入地理案例,引导学生积极迁移
地理学科本就是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客观发展规律,且会随着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与扩充学科内容。针对这一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可尝试利用地理案例组织案例探究,利用一些备受关注的新闻资料引导学生积极迁移,使其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结构分析案例问题,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完成知识迁移,丰富学生的解题经验。
就如在关于能源资源的开发教学中,我就收集了关于能源资源开发的相关新闻资料,从能源部所披露的清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入手,让学生自主分析了能源开发的原则。同时,我还在本课引入了重工业企业过度使用传统能源造成能源短缺与大气污染等实例让学生思考了过度消耗能源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的具体作用。果不其然,当我引入新闻实例之后,学生就能够及时代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多个维度分析能源开发的相关问题,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三、组织地理实践,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是提升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基本活动,也是新课改为实现知行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教学构想,逐步将实践与应用活动视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要按需设计实践主题,尽量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实践任务,全面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操作计划与流程,充分展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迁移能力,促使高中生在实践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保持教学互动性,提高地理教学针对性
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最为直接的目的应当就是实现师生的课堂高效互动。而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然后提出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表达自己对于该节地理知识的认识,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而教师则可以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发现自己的教学不足,集中精力来解决本节的重点知识和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提升高效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的有效应用。
总而言之,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是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必经之路。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重视以学生为主的知识迁移与现实应用活动,尽可能让高中生自主利用地理所学解决现实问题,为高中生的长远进步与高中地理课程走向终身教育积累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江瑞天.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174-175.
[2]陈奕彤.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实证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3]张凌童.基于地理实践力培育的高中学生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策略构建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编辑 杜元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1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