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副沙鳅的移养驯化亲鱼培育与人工繁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不断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江河鱼类开发成新的养殖对象,是各国育种学家及水产养殖专家始终努力的方向。花斑副沙鳅作为我国特有鱼种,具有适应力强、生长快、营养丰富等特点,极具开发价值。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建设等的影响,其野生资源量受到了一定地威胁。为了实现该鱼种人工养殖及资源保护,本文从移养驯化、亲鱼培育与人工繁殖3个方面总结了其人工养殖技术,以期为该鱼种的养殖提供指导。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移养驯化;人工繁殖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230051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沙鳅亚科(Botiinae),沙鳅属(Parabotia),在我国多数水系均有分布[1],具有适应能力强、个体大、生长快、怀卵量多、营养丰富(属高蛋白、低脂肪鱼类,其肌肉氨基酸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EPA、DHA等不饱合脂肪酸含量丰富)等优点,极具开发价值[2-4]。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水利工程建设等的影响,使其原有的产卵场和索饵场受到破坏,加之过度捕捞、水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江河资源急剧下降[2]。2010年以来,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对其基础生物学、人工繁育、成鱼养殖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实现其全人工繁殖和池塘养殖。本文主要介绍花斑副沙鳅的移养驯化、亲鱼培育及人工繁殖,以期为后续该鱼种的产业化开发及资源保护提供指导。
1 野生花斑副沙鳅的移养驯化
1.1 运输与外伤控制
收集野生花斑副沙鳅,采用鱼车或装袋打氧的形式运回实验室。因花斑副沙鳅具眼下刺,在受到应激时眼下刺易伸出刺破运输带袋,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可在水中加入冰块,降低鱼体的活动能力。
野生鱼在捕捞及运输过程中极易受伤,新进鱼种需过水后暂养于200L养殖桶中,用碘威连续消毒3d,剂量为0.24mL/m3。同时,需在养殖水体中加入解毒应激灵(0.45g/m3),防止鱼体应激引起的抽搐、乱撞和跳缸。
1.2 投饵驯化
野生花斑副沙鳅不会主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与已驯化好的花斑副沙鳅一起饲养,投喂时应根据其口小且为下位口等特点,选择粒径为1.0mm的沉性饲料进行驯化。
1.3 养殖环境设置
花斑副沙鳅营底层生活,喜欢生活于流水环境。在饲养时可采用流水养殖并对养殖水体进行部分遮光或用瓦片布置藏身处供其躲避。养殖水体需保持清澈透亮,日常饲养时应选用曝气自来水或水质良好的其它水源。
2 亲鱼培育
2.1 亲鱼来源
花斑副沙鳅亲鱼的来源有3个:从人工繁殖的2龄幼鱼中选择后备亲鱼;人工繁殖后的未受伤亲鱼;从野外收集、经过1a驯化后的野生成鱼。
每年6月中下旬,从人工繁殖的2龄花斑副沙鳅幼鱼中选择体长8cm以上,体重10g以上个体作为后备亲鱼,转入亲鱼培育系统进行亲鱼培育。5月上旬—6月上旬人工繁殖后未受伤的亲鱼,经消毒和暂养后转入亲鱼培育系统进行亲鱼培育。每年4—6月从江河中收集野生花斑副沙鳅,水泥池或网箱人工驯化、培育,翌年选择生长良好个体,转入亲鱼培育系统进行亲鱼培育。
2.2 亲鱼培育池
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鱼池长方形,侧面一角进水,另一侧面的底部排水。自然水温(12~30℃)培育。
2.3 水质控制
养殖用水经过滤除去粪便和残饵、植物除氮、杀菌后循环使用,并适量补充新水。养殖水质溶氧控制在5mg/L以上,氨氮控制在0.01mg/L以下。
2.4 养殖密度
亲鱼养殖密度为20~40尾/m2。
2.5 饵料投喂
投喂实验室自制的人工配合饲料,12月—次年2月初每2d中午12∶00投喂1次,其余月份每天早7∶00,晚18∶00各投喂1次,以80%的鱼吃饱为原则。
3 人工繁殖
3.1 人工催产用亲鱼的选择
挑选腹部膨大,体长12cm以上,体重15g以上雌性亲鱼,体长12cm以上,体型健壮的雄性亲鱼用于人工催产。
3.2 人工催产
采用HCG+LHRH-A2进行催产,若雄鱼能挤出乳白色、浓稠精液者则不催,精液量少者催产剂量减半,一次注射。繁殖水温21~24℃。效应时间为7~12h。
3.3 采卵受精
受精方式有2种: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自然受精是将催产后雌雄亲鱼按1∶1.5比例置于产卵池中,任由亲鱼自然繁殖受精。人工授精采用干法授精。即将雄性亲鱼捞出,用干净的湿毛巾包住头部,用拇指沿腹部向生殖孔方向轻挤,挤出精液,镜检合格后备用。将雌性亲鱼捞出,用干净的湿毛巾包住头部,然后向生殖孔方向轻挤鱼腹两侧,将卵顺利挤出。迅速向卵中加入精液,羽毛搅匀,加曝气自来水激活,静止5min受精。
3.4 孵化
将受精卵倒入体积0.5~1m3孵化缸孵化,孵化缸深度0.6~0.8m。增氧机充气,孵化过程中注意充气量的控制,即孵化过程中前18~20h,保持较大充气量,使胚胎漂浮,进入出膜前期后,适当降低充气量,避免提前出膜。孵化过程中根据胚胎发育阶段进行换水,即在原肠晚期(大约在受精后8~10h)和大量出膜时(受精后24~26h)换水,及时改善因坏卵和卵膜降解对孵化水质的影响,以及孵化水中因孵化酶升高对鱼苗的影响。
4 结论
花斑副沙鳅生长较快、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在进行驯化养殖时需根据其生活习性,针对性地营造适合的养殖环境,不断提高其移养驯化及亲鱼培育质量,为后续的产业化养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瑞华. 四川鱼类志[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01-102.
[2]伍远安, 梁志强, 袁希平, 等. 花斑副沙鳅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 淡水渔业, 2011, 41(1): 87-91.
[3]杨明生. 花斑副沙鳅的年龄和生长特征[J]. 孝感学院学报, 2009, 29(6): 17-19.
[4]杨明生, 李建華, 黄孝湘, 等. 澴河花斑副沙鳅的繁殖生态学研究[J]. 水利渔业, 2007, 27(5): 84-85.
作者简介:
方强(1995-),男,本科。研究方向:水产养殖学;
王永明(1985-),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24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