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大鲵是我国较为珍贵的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然而大鲵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大鲵的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并从亲鲵养殖环境、亲鲵选择与培育、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幼鯢培育、日常管理等方面总结了一套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以期为大鲵养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鲵;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3-0209-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大鲵(Megalobatyachus 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俗称娃娃鱼[1]。大鲵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药用、美食与美容及经济价值,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珍贵的两栖动物[2-3]。大鲵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中。金寨县天马大鲵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别山腹地,被誉为“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是大别山大鲵最大的野生原始种群产地。因此,研究大鲵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对大鲵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生物学特征
  1.1    形态特征
  大鲵成体呈扁园形,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部等4个部分[4]。头部宽扁,口大致呈半圆形;眼小,位于头部前上侧,无眼睑,眼球可伸缩,鼻孔呈圆形位于嘴端,嘴端具有唇褶。大鲵成体不具外鳃,用肺呼吸;体表裸露,头部背面、腹面的皮肤具有成对的疣粒;前、后肢各1对,后肢明显长于前肢,前肢具4趾、后肢具5趾,趾间有蹼,形状似蛙肢;尾短、侧扁而多肉,尾端钝圆具少数疣粒;体色多呈灰褐色或浅褐色。
  1.2    生活习性
  大鲵属变温动物,喜在水域的中下层活动。成鲵喜清静,怕声、惧光。幼鲵喜群居,成鲵多单独分散活动,穴居时不集群。昼伏夜出,常在夜间觅食,发现食物后突然出击一口咬住,待食物死亡后吞下。
  1.3    食性
  大鲵为肉食性动物,幼鲵以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如小蟹、水蚤、昆虫幼虫等。成鲵食用泥鳅、鱼、蛙、软体动物及水生昆虫等。人工养殖大鲵主要以投喂小杂鱼为主,如麦穗鱼、鳑鲏鱼、虾虎鱼、鲫鱼、泥鳅、小虾等鲜活生物饵料,经过驯化后也可以投喂配合饲料。
  1.4    环境要求
  大鲵生长水温要求为10~25 ℃,最适宜水温16~23 ℃,当水温低于10 ℃或高于25 ℃时,大鲵食欲下降,食量减少。生长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中溶氧在3 mg/L及以上,pH值6.8~8.8。
  2    人工繁殖技术
  2.1    亲鲵养殖环境
  建造大鲵仿生态繁殖区、仿生态养殖池,建成流水系统。池与池之间形成自然落差,水流入池时,形成哗哗的流水声。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引用天然的小溪水,入口处用20目纱网过滤。要求水质清、凉、无污染,水温18~22 ℃。养殖池布设5~6个繁殖洞穴。
  2.2    亲鲵选择与培育
  选择5龄、6龄或以上、体重600 g以上的体质健壮、无伤残、无异样的大鲵作为人工养殖的亲鲵。亲鲵池每2 m2放养1条雌亲鲵、1条雄亲鲵,投喂麦穗鱼、鳑鲏鱼、虾虎鱼等大鲵喜爱的鲜活生物饵料,按时投喂,保证亲鲵均匀食饱。催产池要先消毒清池,搭好遮光网,营造微流水环境。
  2.3    人工授精
  2.3.1    人工注射性激素。人工繁殖一般选择每年立秋过后进行,根据大鲵泄殖孔的松紧度确定具体注射时间。因雌、雄大鲵发情期差异较大,自然条件下受精率低,人工繁殖需要选择适宜的亲体,计算好时间注射性激素,以调整其排卵时间。一般情况下,雄鲵要提前24~36 h注射。按照LRH-A2 8~12 μg/kg与HCG -Ⅰ1 100~1 300 IU/kg配比,混合成性激素,注射混合液0.5 mL/kg。采用盆腔内注射,即从大鲵后背侧肋间注射,深度以穿过肌肉层为宜。
  2.3.2    精子采集。选择健壮的雄性大鲵作为种鲵,将种鲵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采精台上,用布巾将种鲵包裹好,将泄殖孔翻转朝外,反复推挤,精液流出后用洁净的器皿盛装。为保证精液质量,采集的精液要经过显微镜检验。选择精子活力最强的精液作为被用种精液。选定后的种精液放入储精箱保存。
  2.3.3    卵子采集。选择已注射性激素且即将产卵的雌性大鲵,当雌鲵胶带从泄殖孔排出,用洁净的器皿盛装[5]。
  2.3.4    人工授精。用注射器从储精箱内抽取精液,均匀挤到鲵卵上,然后轻轻搅动,使鲵卵与精子结合,完成受精。大约5 min后,用清水冲洗受精卵,反复冲洗3~4次,冲去多余的精液。   2.4    人工孵化
  将受精卵放入瓷面盆等容器孵化,最好使用微流水,以提供充足溶氧。水溫控制在17~19 ℃之间,水温高于19 ℃会造成胚胎发育畸形。24 h后观察发现,受精卵表面裂变成1条沟。48 h后观察发现,受精卵表面裂变成“十”字形沟。对未出现“十”字形沟的卵应及时清理掉,以防污染其他受精卵,影响孵化。第13~18天,在显微镜下观察,胚胎发育头尾芽泡;第20~25天,胚胎发育头尾雏形明显;第30天,胚胎发育脊椎头尾形成、眼口长成、体色加深;第33~38天,四肢长成,开始破壳孵化;第43天,幼鲵孵化,卵黄提供营养,在水中自由游动;第53~60天,卵黄消失,幼鲵各器官逐步发育,可以捕食水中的浮游动物。
  2.5    幼鲵培育
  人工授精70 d左右,幼鲵除仍具外鳃以外,大鲵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已基本发育完成。此时可以投喂水蚤、蚊蝇、水生小昆虫、小鱼虾、鱼浆等饵料,每天8:00、17:00各投喂1次。大鲵具有惧光性,摄食多在夜间,白天也偶尔摄食[6]。
  2.6   日常管理
  幼鲵池每天要换1次新水,除去残渣剩饵,保持池水清澈。水深控制在10~15 cm之间,pH值控制在7~8之间。平时注意观察鲵苗活动、摄食等情况,记录好日志,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处理;按时投喂生物饵料,适时调配营养结构;及时将体质差、弱的个体分离单养;定期测量大鲵体重、体长并做好记录。
  3    参考文献
  [1] 李伟龙,罗莉,李虹,等.中国大鲵人工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8,8(5):20-26.
  [2] 吴学祥,汤德元,陈祥,等.大鲵的养殖[J].中国畜禽种业,2010,6(3):53-54.
  [3] 杨惠珍.大鲵人工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8(15):44-45.
  [4] 李新发,章小兵,罗小红.大鲵人工养殖技术总结[J].江西水产科技,2004(3):32-33.
  [5] 王明祥,张艳刚,沙宝泉.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J].河北渔业,2017(12):25-27.
  [6] 王永杰,陈红莲,王银东,等.提高大鲵人工繁殖出苗率的关键技术[J].水产科技情报,2017,44(2):62-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89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