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搭建生活化的社会实践平台,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走进生活,去探索、感悟,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一、借助数学家的魅力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家的魅力故事为抽象的数学学科增添了一份情绪色彩。如德国著名天才数学家高斯7岁的时候,当算术老师刚说出算式:1到100的连续自然数相加和是多少时,当别的同学陷入沉思中时,小高斯就举起端端正正写着5050的小石板。当他11岁的时候就发现了二项式定理(x+y)n的一般情形,18岁的高斯发现了:用直尺和圆规可以画出一个正n边形,后来还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任何一元代数方程都有根。再如我国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华罗庚,由于家庭贫苦,只上了9年学,辍学后帮父母料理杂货铺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后来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提出了薄—厚—薄的读书方法;“知识—学识—见识”的学习方法;“宽、专、漫”的治学道路。这些教学理论的提出为我国的数学教学理念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具有励志意义的数学故事让学生感叹不已的同时也唤醒学生潜能,让他们不再认为数学是多么枯燥、抽象,激发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一旦数学激情点燃了,他们就能全身心投入其中,自主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学习习惯,形成思维能力,养成思维习惯。在愉悦的学习体验中,领悟数学所呈现出的各种形式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数感,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二、借助教师的语言魅力,构建和谐愉悦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
众所周知,课堂知识的传播,问题的交流、讨论,见解的陈述都以语言为载体,一种逻辑性强、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它不仅是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更是传递知识的有效载体,一种语言决定了课堂教学类型,风趣幽默,逻辑性强的语言使学生从心底里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无形中就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实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更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激发潜能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凝练自己的语言,通过语言这座心灵的桥梁,让教师和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在教学同类项的概念时,先出示了同类项的定义“两个单项式,如果它们含有相同的字母,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那么就称这两个单项式为同类项。”然后归纳总结出同类项中的两个相同和两个无关:即:含有相同的字母和相同字母的字数也相同;和字母的顺序以及系数无关。然后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做了一个比方:什么是亲兄弟,就是父母一样,爷爷、奶奶一样,外公外婆一样(所含的字母一样,字母的指数一样),但身高、年龄不一样(系数和字母顺序不一样)。通过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吸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借助数学问题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以问题为框架,紧紧围绕问题来展开教学,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纽带,也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是以问题为开始,以解决问题为过程,有时候还以新的问题产生为结束。而问题的提出有简单、有复杂。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唾手可得,根本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复杂的问题学生高不可攀,丧失信心,因此設计有魅力的数学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问题的设计具有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掌握好一个度,这个度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构建为基础,即不能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探囊取物,也不能让学生苦思冥想的束手无策,而是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在现有知识背景下,借助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自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能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2)问题的设计具有自主性。数学课堂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课堂,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有心理安全与自由,才敢于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通过反反复复的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既能“发人之所见”,又能“发人之所未见”,从而积累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例如:在教学“同类项”的概念时,我先出示了几组单项式:①8xy,8xyz②8xy,8xy2③6ab,8ab,让学生再借助课本的例题,自己判断哪组是同类项,哪几组不是,并且仔细观察同类项,概括出同类项的定义,最后再延伸到同类项的计算。这样把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利用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四、借助生活化的数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源于生活也要运用于生活。而纵观现有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只是以数学知识教学为重点,教学也是拘泥于课本之内,除了传授知识就是大量的题海训练,和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忽视了数学和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这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价值没有充分理解,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考试,使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了偏差,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有效取舍,整合各种资源,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感悟数学的作用,切身体会数学蕴含的奥秘,感受探索的乐趣,达到既掌握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夯实基础。 1.教师转变观念,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则,认真研读学习,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标准指导课堂教学活动。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改变教材,把教材中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处理,这样就无形中设置了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层次性的呈现,实现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探索,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原来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脱离实际的数学课堂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有一种抽象而神秘难懂的感觉,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教学题材,学生就会格外感到亲切,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情感,让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去,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使他们乐于观察,悉心操作,认真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又充满着生活。如用方程解应用题中,借助小学数学中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我设计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情境,银行存款,让学生调查身边银行各种存款的利率,计算存入10000元分别到各个银行,一年后能獲利多少钱?哪家银行存款最合算?这个教学情景的设计就是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遇见的问题,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生活化,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利用方程,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问题。可见,尝试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五、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设施也逐渐完善起来,特别是多媒体走进课堂,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封闭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多媒体技术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把学生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境界,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增大了信息的密度。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在交流、反馈中,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这样有助于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他们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使他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创新是教育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彻底转变课堂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要整合各种教材资源,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把数学植根于生活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爱数学、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解决生活的问题,彻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意识。
参考文献:
[1]蔡珠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5.
[2]桑丽岩.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新意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
[3]司瑞林.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甘肃教育,2014.
[4]肖科.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现代经济信息,2014.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3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