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思考讨论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端正了学生的性格特点,激发了学生的课堂投入热情去进行主动地学习和探索,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及英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基于此背景,分析探讨了对分课堂理论以及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策。
  [关    键   词]  对分课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230-0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对分课堂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师生之间的具体需求,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翻译互动。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对分课堂模式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就以对分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一、对分课堂理论概述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主要的意义在于响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原来属于教师的讲课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给教师以知识框架的形式进行讲解,一部分留给学生进行自行消化、讨论和思考。这种教学方式汲取了传统的讲授式课堂与现代的讨论式课堂的精华,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根据讲授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就是授课教师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对传授的英语翻译知识进行消化吸收,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提出问题,教师再当场回答、讲解有代表性的问题,旨在促进学生内化认知,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应包括讲授、内化和讨论三个阶段。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反思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情况中,授课教师往往只注重讲授英语理论知识点,忽视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所以学生学习过于被动,常常死记硬背,无法进行有效的翻译拓展。其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监管力度不到位,教师普遍认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必要来进行英语翻译的学习和拓展,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以及语法即可。其三,大学英语教材普遍重视对翻译教学,对于学生的翻译能力训练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方法过于传统和单一,只提供学生一些英语段落或汉语段落进行阅读和练习,严重影响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而口语交际能力较差的学生总是保持沉默,长此以往,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和拓展的过程中,两极分化较为严重。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思考,对英语翻译学习兴趣淡薄,不愿意花时间查阅资料以巩固和提升知识,也不愿意进行相互讨论,口语交际能力较差,无法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探索精神,甚至有抄袭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翻译思维较为匮乏,无法有效表达观点,课堂学习气氛不能很好地进行建设。
   (三)反思
   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和英语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英语翻译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目前英语翻译课堂当中的重中之重。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若要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积极性,就要充分融入学生当中,根据学生的各种问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改善,将英语课堂建设得更加完善。
   三、对分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
   (一)对分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翻译的分值提升到15%,由此可见,英语翻译技能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受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所以英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学生学习的状况以及掌握程度来进行相对的英语翻译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技能。
   在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被动。学生课内和课外的自主练习时间较为有限,無法很好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学习和提升,英语学习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投入性无法达到契合。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从而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进行教学策略的安排,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有待提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运用对分课堂进行教学引导,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再加上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跟随教师的引导来进行英语翻译的学习和拓展,同时又可规避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例如,在对分课堂教学中依然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较好地吸收相应的知识点来进行拓展和提升。教师要进行细致耐心引导和指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点,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避免学生盲目地接受英语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和英语翻译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拓展。    (二)對分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对分课堂的实际教学优势,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及时根据教师所讲来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增强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对分课堂实践的班级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翻译练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进行补充教学,使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来进行完善和拓展,并准备更多的针对性练习题,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拓展和提升翻译知识与能力。在实际的课堂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简单介绍涉及文化翻译理论相关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学生喜欢看的教学大片来进行吸引力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来进行翻译的学习和拓展。其次,教师详细介绍汉英句子的意义和形合之间的区别,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序和语态,提高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和投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相应的英语学习思想,以达到有效学习和探究的目的。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提问或检查的方式来监督学生英语翻译的学习和拓展,并且给予相应的引导,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内化吸收的学习阶段,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理解所讲授的翻译理论知识点以及英语句子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和拓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英语翻译的学习习惯,进而更好地完成翻译作业和反思报告,教师再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指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课堂实际讨论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使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进行相应的思想拓展和提升,教师也要督促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相应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就是针对教师所讲述的英语翻译理论知识和汉英句子差异性来进行反思和思考,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能力。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各小组的实际状况进行翻译作业的讨论和表达,使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地进行探索,交换意见,提高小组成员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翻译水平。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通过自由讨论和自由陈述去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关于对分课堂模式教学实践的反思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要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基础来进行教学引导,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来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教师要确保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的顺利实施,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充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师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中给学生灌输英语知识,而要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英语翻译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究,教师还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自身的指导角色,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详细讲解,提高学生的内化吸收。
   四、结束语
   在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要认识到对分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英语翻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真正做到“授人予渔”。此外,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有效引导,充分发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高效的英语翻译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7(5):5-10.
   [2]刘代琼.基于对分课堂的大学英语主题式词汇教学设计[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1):100-104.
   [3]孙红叶.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理论观察,2016(4):174-175.
  ◎编辑 曾彦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4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