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分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一种新型课堂模式,它结合了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例分析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反思其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对分课堂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51-02
  与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相比,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更侧重以读促写、以读促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师过于侧重知识点,忽略篇章结构的把握以及阅读技能的培养;教师一人主讲,学生大多沉迷于手机,参与度较低;忽视读、写、听、说、看的结合等。英语课堂应不仅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习得一定的词汇及表达,更应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但由于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现代大学课堂早已成为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走进课堂、放下手机,亦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此背景下,对分课堂模式应运而生。
  一、对分课堂的内涵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概念,即课堂的一半时间由教师负责讲授,另一半时间则由学生自由讨论,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包括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PAD课堂(张学新,2014)。其中,第一课时为讲授环节,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化吸收环节为学生课余时间自主进行;讨论环节在下一课时进行,学生自由讨论并展示学习成果。
  对分课堂不仅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田青等,2017),而且符合外语习得理论和外语教学理念(孙红叶,2016),适合大班教学(史丽萍,2016)。对分课堂给予学生对新的知识点一定的内化吸收时间,能极大地改善其学习效果。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资料查找及补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相比于毫无准备的讨论,对分课堂下学生的讨论不仅能优化讨论效果,更能增加课堂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二、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笔者所在实习单位某大学一年级某班为受试对象,共64人,根据上学期期末成绩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学生平均分为八组。其所用书籍为《新视野大学英语2》,共八个单元,课程计划要求讲授每单元的Text A。每个单元安排四个课时,一周两次大学英语课,一次英语课为两个课时连上。本文以第六单元“Text A: Door closer, are you?”为例,本篇课文与生活中所面临的选择有关,其旨在通过项羽巨鹿之战以及Dan Ariely博士的实验,告诉人们应适当减少选择,让有限的精力专注于精心挑选之后的少数几个选择,从而使人生获得更多的快乐。
  1.讲授环节——Presentation
  第一、二课时主要为教师讲授环节,教师对文章进行相关的背景介绍,讲解重点词汇,引导学生梳理篇章结构,理解文章重难点。在本课中,教师首先以问题导入文章话题“Have you ever been troubled with such dilemma: to keep all options or to give up some?(你曾经有过这样的困境吗:是保留所有的选择还是放弃一些)”,引发学生思考应如何面对选择。接着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即项羽巨鹿之战和Dan Ariely博士及其著作Predictably Irrational,使学生对文章相关背景及课文中所涉事例形成一定的了解。在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句型和生词造句,而不是简单熟记词义,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词汇和句型的产出性知识。最后,教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着重培养学生的扫读(skimming)阅读策略。
  2.内化吸收环节——Assimilation
  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此环节的学习,教师首先布置两个任务,一是要求每位学生完成导学案上有关文章細节内容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寻读(scanning)阅读策略;二是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课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型、准备3至5个问题向其他小组提问,侧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此课文主要通过项羽巨鹿之战和Dan Ariely博士所做实验阐述文章主题,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思考这二者有何联系及其与文章主题的联系。在此环节学生也可补充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其余资料,教师应鼓励其开放思维。对于学习成果,学生可采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展示,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讨论环节——Discussion
  第三、第四课时为学生自由讨论环节,既可进行组内讨论交流,亦可进行组间讨论交流。本环节主要按照“亮考帮”的顺序进行:“亮”即亮闪闪,在此环节,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反馈、进行评分,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考”即考考你,在此环节,学生除考查其余小组对重点表达以及重要语法的掌握之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提出有关深入思考文章主题的问题,如总结类问题“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at can be done to restore balance in our lives(在作者看来,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使生活恢复平衡)”;联系实际生活类问题“In reality, why are people reluctant to see their options vanish?(在生活中,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选择消失)”;深入文章主题类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English saying ‘Less is more’?(你是怎么理解谚语‘少即是多’)”等;“帮”即帮帮我,在此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恐惧及害羞心理,勇敢提问。   在本课的学习中,有些同学认为越多的选择意味着越多的机会,因此选择越多越好;而另外一些同学认为只需保留少数几个重要的选择,将精力和时间集中于其中一个选择。针对截然相反的观点,教师邀请两组同学进行一场小型辩论,由教師担任主持人,其余小组同学为评委。通过辩论,学生不仅提高了听说能力,而且深入了解文章主题,对自身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启示。除对文章疑难点的提问以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内化吸收环节模仿文章体裁进行读后写作,并在此环节进行同伴评阅。
  三、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反思
  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实践,共进行了八次对分课堂的应用。相较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看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等。对分课堂的优势不可忽略,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1.分组必须考虑多种因素
  成绩只能作为分组的参考因素之一,教师在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学生的性格、学生间的亲密程度等。若某组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在“亮考帮”环节则容易错失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应注重培养小组间良好的竞争气氛,鼓励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
  2.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在讨论环节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给予及时的反馈,以此鼓励认真完成的同学继续努力,督促态度散漫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且课后访谈表明,大部分学生十分重视教师的反馈,希望教师能对其学习成果给予肯定以及提出建议。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
  3.教师应重视课堂讲授内容的选择
  在讲授环节,教师应对所讲内容进行取舍,既要保证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为其内化吸收奠定基础,又要给学生的自学留一定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此外,教师应搜集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最新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灵活处理“对分”关系
  刘力(2018)指出对分课堂应是时间对分与隔堂对分,教师应在讲授时间与讨论时间中选择一个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不是绝对的1:1关系。在实践应用中,教师应根据阅读语篇的难易程度灵活处理课堂时间的分配。对于较为深奥和复杂的话题,教师应向学生多进行解释引导,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文章,而对于学生熟悉的话题则应把主动权更多地让给学生。
  四、结语
  通过教师讲授以及学生讨论,对分课堂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内化吸收环节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善了学习效果。而讨论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相互讨论中取长补短。对分课堂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从机械地聆听到有意义的自我发现。在学习过程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对分课堂的引入使得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再是沉闷的篇章讲解,学生通过讨论、提问、仿写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听说读写看等多种能力,使大学英语的学习不再是为获取一张四六级证书,而是为了学习一门有用、可用、会用的语言。尽管在实践中对分课堂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对分课堂是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力.“对分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34-35.
  [2]史丽萍.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8):119-120.
  [3]孙红叶.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理论观察,2016(4):174-175.
  [4]田青,闫清伟,张学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J].高教论坛,2017(9):71-73.
  [5]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责任编辑: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1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