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硗碛藏族传统民歌传承的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硗碛藏族传统民歌的传承现状分析,对它传承方式、传承手段、传承效果以及传承人等进行研究,希望能在该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领域起到一定的经验探究、总结的作用,为后续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意义的参考资料,为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硗碛藏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硗碛藏族传统民歌;嘉绒藏族;传承;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硗碛藏族乡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的宝兴县,是宝兴县唯一的少数民族居住区,现在的硗碛也是一个水库移民乡。“硗碛本应读‘qiao qi’,但藏民祖祖辈辈都称‘yao ji’(尧瘠)。就字意而言,‘硗’为地坚硬不肥沃;‘碛’为沙漠。”但按其藏语读音来看是“美丽富饶的地方”之意。这里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北与阿坝藏羌族自治州的小金、汶川相连,中间座落着夹金山,这里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面积88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人。在风景如画的硗碛山林间,坐落着零星的藏寨,这里居住着有着悠久历史、独特民俗和灿烂文化的硗碛嘉绒藏族人民。在这里,淳朴的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孕育了硗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硗碛藏族传统民歌
  在硗碛人民千百年来劳动与生活的长河中,慢慢形成了硗碛藏民族自己特有的文化艺术特点,其中硗碛原生态音乐的社会价值尤为突出。这些音乐充分展示了硗碛人民的劳动与生活,也贯穿在硗碛文化长河中,其中有藏民们跳舞的音乐,也有硗碛独特的表达自我感情或者用于一定仪式的藏族民歌。如今,在硗碛,我们还能看到的音乐形式有硗碛锅庄和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它们经过硗碛人民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一)硗碛锅庄
  锅庄在藏族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逢节日盛会,娶亲嫁女或立房盖瓦屋,藏民们都要跳锅庄以表达祝福与喜悦之情。硗碛锅庄虽具有藏族锅庄的一般特征,即一队男、一队女,由歌舞能手带头,率领众人围着篝火或酒坛边舞边唱。又因历史、文化、地理等的差异以及藏族、羌族、汉族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使得硗碛藏族文化独具特色。硗碛锅庄在长期的发展中,除保留其嘉绒藏族的特色外,也受到羌族、汉族文化的影响,与之相互渗透,因当地的两种藏族语言的不同分为牙隆切勒、绒巴切勒两大类。
  (二)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
  硗碛可以被称为歌舞之乡,不论男女老少,从古至今,人人都能歌善舞。藏民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渴望、信仰等都融进了远绝尘嚣的、神秘的歌声和古朴的舞蹈之中。歌、舞与传统的硗碛藏民密不可分,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除锅庄外,硗碛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当数多声部民间音乐,其中又以“抬菩萨”最为典型。硗碛多声部民歌按其功能和演唱场所分类为“抬菩萨”“佛道场”“打麦子”等演唱的多声部合唱以及硗碛锅庄中的多声部合唱。
  二、硗碛藏族传统民歌传承现状
  由于硗碛藏族传统民歌都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加上硗碛嘉绒藏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随着那些老一辈人的渐渐离去,加上现代文明的同化,越来越多的硗碛藏族传统民歌在流行歌曲中淹没,懂得演唱或演奏那些传统音乐的人越来越少了。例如以前上九節“抬菩萨”时千人大合唱的壮观场面,由于如今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也萎缩到了仅几百人的队伍,真是让人心寒。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人才的呼吁、保护以及相关文献的撰写,加上地方政府以及当地群众的重视,硗碛藏族传统民歌的传承有了很大的成效,但传承中的“断代”问题依然是硗碛藏族传统民歌传承的一大隐患。
  (一)硗碛藏族传统民歌研究概述
  早在1922年,原雅安市文化馆幺晓霞老师(已故)便开始了对硗碛传统民歌的发掘,经过多次采风,她收集整理了部分硗碛传统民歌,并对硗碛藏族的多声部民歌进行了探索,撰写了《硗碛藏族多声部民间音乐初探》并发表于《艺苑求索》1993年第3期;2008年在《四川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发表的《硗碛锅庄浅析》以及2011年在《乐苑》中发表的《硗碛藏族多声部合唱生存现状》等文章,都对硗碛藏族音乐文化的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她的呼吁和带领下,硗碛藏族传统民歌开始被带上大舞台,让更多人知晓。
  四川民族研究所的刘俊波于2011年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发表的《硗碛嘉绒藏族“绒巴切列”唱词中的知识体系》对该传统民歌中出现的唱词进行了非常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的姜霞老师,于2014年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了《硗碛藏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文章对硗碛藏族的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方面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及综述,并梳理了硗碛藏族音乐文化相关的研究文献,对硗碛藏族音乐文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地区相关研究的空缺,对深入进行该地区研究的展望。
  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该民族的音乐文化本身而进行的,为后续其它研究提供了较丰富的文献参考,对该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也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硗碛藏族传统民歌传承现状
  1.多年来传承的成效
  硗碛藏族传统民歌在幺晓霞老师的发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06年,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成功申报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在幺晓霞老师的争取和政府的支持下,硗碛原生态音乐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荧幕,在“中国民间歌舞盛典”现场表演了多声部民歌合唱,被专家誉为“2006最大发现”。在2010年2月22日,硗碛多声部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宝兴县硗碛藏乡在传承传统民歌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多的工作:每年投入专项的资金用于该地区传统民间文化的建设;为使村民在水电站建成蓄水后继续有集中载歌载舞的场所,乡政府投资修建了民族文化广场,并为各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在乡上建立了硗碛多声部民歌传习所,并将传承人请进小学课堂进行文化传承的教学。   2.传承中的闪光点
  硗碛藏族民歌在多年来的保护和传承中,逐步展现出了一些值得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学习的传承方法。当地政府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杨明星请进了硗碛藏族小学音乐兴趣班的课堂,教授孩子们演唱硗碛传统民歌。虽然由于传统民歌难度偏大,在小学教授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但也在传统民歌传承中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通过长期口口相传的教学,希望能够逐步使低年龄阶段不会唱本民族传统民歌的孩子慢慢接受、了解了硗碛传统民歌,慢慢掌握演唱技巧和方法,从而逐步解决目前传承中面临“断代”的问题。
  每年正月初九硗碛的“上九节”是硗碛藏族同胞祈求全年风调雨顺、庆祝新年的重要节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处处充满着节日的欢乐。男女老少在这天都会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大家身着盛装、结队而行,敲着锣打着鼓,走出藏寨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舞狮、唱歌、跳舞的拜年,并汇聚到民俗文化广场,参加这个盛大的节日盛典,将用心准备的传统民俗节目为节日庆贺,把节日的欢乐与游人们以及临边的藏寨一同分享。硗碛藏乡将旅游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起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让硗碛传统民歌被更多人所熟知,对于它的保护和传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硗碛年轻人离开家乡到县城或者其他城市务工、创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从孩子小学或者初中开始,就将他们送到了县城或者更大的城市学习,导致大多数硗碛藏民在青年时期就与传统民歌的地域链接被打破了,也是现在很少当地年轻人能完整演唱硗碛传统民歌的原因之一。
  硗碛水库的修建,使集中居住的老场镇被淹没,当地人也搬迁到了山坡上,以往群居的人们也逐渐分散到几公里开外的地方,加上老年人腿脚不便利,受出行距离的影响,以往喜欢聚会、歌唱的人们逐渐疏远了,加上很多集体劳作时唱的传统民歌,由于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普及,也逐步脱离了曾经硗碛藏民们演唱的情景。
  三、传承人的生存方式与历史作用
  作为硗碛传统民歌传承人之一的杨明星老人,现今78岁,从2006年起一直奔走于硗碛传统民歌的传承事业中。当地政府为传承人们提供了传习所,将他们请进中小学课堂义务进行硗碛传统民歌的教授。为鼓励、表彰优秀的传承人,当地政府按照带徒弟的人数、传承活动开展以及参与到文化活动的次数进行相应的等级考核,并给予他们表彰和鼓励,充分调动了传承人们的传习积极性,为硗碛传统民歌的传承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除了走进课堂进行传习外,硗碛民歌传承人平常生活大多以务农、开臧家乐搞旅游、进行传统民歌商业演出等为生,大多数传承人经济条件并不算宽裕,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外地去务工而不留在家乡进行传统民歌传承的原因之一。但正因为有这些为数不多的传承人的留守、传播,才使得硗碛传统民歌没有那么快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彻底消失。他们为硗碛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自己非常宝贵的力量。
  四、硗碛传统民歌传承现状分析总结
  硗碛传统民歌自2010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在当地政府和相关研究专家的传播和保护下,已有了初步的成效,已有个别歌曲能在“上九节”时完整地搬上舞台进行演出,当地中小学课堂也将硗碛传统民歌传承人请进课堂进行歌曲传授,让更多当地的中小学生对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瑰宝更加了解。在传承过程中演唱的语言、高音、颤音演唱方法、演唱运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学生目前对硗碛传统民歌的掌握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随着老一辈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的重要使命就更加凸显了,否则硗碛传统民歌的传承任然存在“断代”和“失传”的危险。这就要求当地政府以及硗碛传统民歌传承的工作者们在延续现有传承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寻找新的传承方法,从而使硗碛传统民歌能够不断传承和发展。
  參考文献
  [1]幺晓霞.硗碛藏族多声部民间音乐初探[J].艺苑求索, 1993(3).
  [2]李锦.土地制度与嘉绒藏族房名的获得: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0(5):7-11.
  [3]邹立波.嘉绒藏族房名初探:以雅安市硗碛藏族乡嘎日村为例[J].藏学学刊,2011(6):191-198.
  [4]幺晓霞.硗碛藏族多声部合唱生存现状[J].乐苑, 2011:73-75.
  [5]姜霞.硗碛藏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86-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6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