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由于部分旅游资源与贫困区域的地理重叠,旅游扶贫逐渐成为当前扶贫开发的重要方式之一。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工作的重、难点地区,位于秦巴山片区的湖北郧西县的旅游扶贫工作,在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良好配合下取得了一定进展。以湖北郧西县为例,分析当前旅游扶贫的工作路径,并指出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要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可从健全帮扶机制、推进精准扶贫、完善产业规划、重视生态保护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旅游扶贫;路径研究;秦巴山片区
  [中图分类号]F592.7;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贫困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尽管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贫困现象依然严重。自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工作以来,各地的贫困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同时,由于旅游资源与贫困区域一定程度上的地理重叠,旅游产业在助力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旅游扶贫已经成为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内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14个特别贫困的地区,传统的扶贫方式难以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其中,秦巴山片区是集革命老区、大型水库库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片区之一,是国家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涉及省份最多的片区。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秦巴山片区逐渐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基于此背景,本文以秦巴山片区的湖北郧西县为例,研究旅游扶贫的现状、作用路径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建议。
  2 郧西县旅游扶贫现状
  2.1 区域概况
  郧西县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地处鄂西北边陲,北依秦岭,南面汉江,是秦巴经济走廊的核心区域。郧西县作为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同时也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陲地区、水库库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郧西县脱贫攻坚之路显得十分艰难,为推进扶贫工作,郧西县政府推出了多项政策,尤其强调旅游带动发展的战略。
  2.2 资源优势
  郧西县旅游资源类别呈多样化,涵盖面极为广泛,其中自然生态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45个,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为72个。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扶贫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郧西县的自然生态资源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雄伟秀丽的地文景观,如大梁山、上津外滩、湖北关万亩石林等。二是丰富的水资源和水域风光,如郧西天河、汉江、金钱河等。三是修身怡情的生物景观,如松柏林、上津柳林、汉江北桐林等。四是不可多得的天气与气候景观,如天河晚霞、娘娘山雾、娘娘山朝霞等。这些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郧西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条件。
  郧西县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红色文化资源,郧西县现存24处红色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对爱国主义教育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二是民族文化资源,郧西县湖北口是以回族居民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其独特的民族风俗文化极具游览和体验的价值。三是民俗文化资源,郧西天河是七夕文化发源地之一,各类传统七夕节日习俗在此处流传已久,使郧西具备发展七夕文化旅游的历史底蕴。
  3 郧西县旅游对贫困地区的作用路径
  旅游扶贫是典型的产业扶贫,其过程包含了经济发展中所涉及的多个环节,对当地的收入结构、产业格局、社会环境、资源特色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郧西县政府通过大力推进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当前郧西县旅游扶贫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作用。
  3.1 居民收入
  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劳动机会。例如提供观光度假配套服务,生产销售本地特色产品,开办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贫困居民提供了许多岗位,帮助了更多贫困居民脱贫致富。但旅游扶贫在为当地居民创收的同时,也拉大了当地的贫困差距。整体劳动能力较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能够吸引更多游客,获得更多商机。而缺少生计资本的贫困居民只能继续保持贫困状态,从而导致当地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3.2 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当地各类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各产业融合发展。如瓜果采摘、工业观光等,体现了旅游业与农业、工业的结合。可见旅游扶贫的推进能够直接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但旅游扶贫对当地经济也存在负面效应。一是外地投资者进入郧西本地的旅游市场寻找商机,导致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被外地经营者享有,即所谓的“飞地效应”。二是大量外地游客的进入导致当地物价上涨,生活成本提高,最后使当地贫困居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3.3 社会开放度
  旅游开发后,外来投资者和游客会不自觉地向当地居民传递现代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当地传统文化也在外来游客的助推下蓬勃发展。可见旅游扶贫打破了当地封闭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了社会开放度。但开放的社会环境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如大量外地游客的进入会影响当地交通和治安,妨碍居民的正常生活。此外还会对当地居民的思想认识造成冲击,使其产生强烈的脱贫欲望,导致许多人更愿意前往大城市工作,最终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减缓。
  3.4 生活环境
  郧西县政府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积极进行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通信、电力和水利建设等,既方便了来往游客,也惠及当地居民。但这些建设开发,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政府对旅游用地和农林用地的失衡分配,工程队在修建景区时的过度开发,游客对当地环境的污染破坏等,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4 郧西县旅游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居民参与能力不足
  虽然旅游扶贫带动了经济发展,能使广大居民受益,但从整体上看居民的参与度较低。一是由于郧西县是发展起步较晚的贫困地区,居民的思想认识不够,认为脱贫是伸手拿钱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报酬。二是当地贫困居民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资源不足。贫困居民缺少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资金来源,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参与其中。三是没有足够的知识维持经营或参与服务,即使能够认清旅游扶貧的核心并积极参与其中,也会因自身能力限制而导致脱贫信心不足。   4.2 扶贫政策精准度不高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上级政府的帮扶下,郧西县政府发布了多个文件对旅游业进行了整体全面的布局,但郧西县政府旅游扶贫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准确度还有待提高。目前,政府的大量资金都用于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贫困人口受益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贸然全面开发旅游景点,忽视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项目能力的培训,会导致贫困人口无法从旅游扶贫项目中受益。对于大多数贫困人口而言,由于缺少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能力,只能从事低附加值的工作,最终将导致当地居民贫富差距过大[8]。
  4.3 旅游产业规划不足
  郧西县旅游产业的整体规划虽详细完整,但规划得当却并不等于开发得当,有些项目的思路仍缺少科学论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郧西县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到大城市打工,而许多旅游项目的开发又都需要由本地的年轻劳动力来完成,这就使得一些项目因劳动力缺失而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9]。另外,旅游产业的品牌效应也有所欠缺,如全国以七夕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有八个,如何让游客对郧西天河沿线的特色七夕文化印象深刻,仍需当地旅游行业从业者进一步开发品牌特色,加强宣传力度。
  4.4 生态保护意识不强
  在推进生态文明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的国家战略下,旅游扶贫也应当响应国家号召,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然而当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却不太重视,如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过度占用生态资源,在景点开发时过度破坏生态环境,在观光游览时游客过度污染周边环境等等。这都说明当地政府和居民尚未认清生态环境对当地长久发展的重要性,对景点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意识还不够。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还需加强培养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完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
  5 健全旅游扶贫机制的策略建议
  郧西县旅游扶贫工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帮扶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且对当地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对于其它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与郧西县资源禀赋和文化环境相似的秦巴山片区中的其它地区。但由于秦巴山片区范围较广,各地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仍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各地应结合实际环境和过往经验,适当调整旅游扶贫规划思路,完善旅游扶贫模式。
  5.1 健全帮扶机制
  由于贫困居民自身脱贫能力有限,为提升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的能力,政府应重视组织示范效应,出台相关的帮扶政策,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积极引导,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居民参与意愿和内生动力,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脱离贫困。二是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去参与旅游扶贫项目。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分配公平性,缩小贫富差距,带动贫困人口就业,从而起到提高参与度的作用。
  5.2 推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我国提出的重要扶贫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精准旅游扶贫在旅游扶贫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我国旅游扶贫的效果。为推进精准旅游扶贫工作,政府应当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探寻适合贫困人口参与的旅游扶贫模式,策划能让贫困人口受益的旅游产品。并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针对贫困人口开展各项培训,培养旅游服务从业技能,让贫困人口能够深度参与旅游扶贫项目。
  5.3 完善产业规划
  当前各地旅游扶贫的产业规划整体布局虽较完整,但仍缺少科学论证。在进行旅游产业规划时,首先应当充分评估待开发旅游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规划得当并不意味着开发得当,在开发前应确保该项目有在当地持续发展的条件。其次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注重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并引入最新的科技手段,实现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和便利化。此外还要注重特色经营和创新,打造优秀旅游服务品牌,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
  5.4 重视生态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社会发展的大计,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将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首先在规划旅游项目时,应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因旅游开发而过度占用生态资源。其次,在进行景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各类污,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保护制度,防止当地居民和来往游客的行为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參考文献]
  [1] 徐庆颖,陶卓民,李涛,等.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评述[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51-158.
  [2] 唐有斌.开发性金融助推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机理分析[J].西部金融,2016(1):46-49.
  [3] 杨建,韩宗伟,张翊红.旅游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和推进策略[J].云南社会科学,2016(6):52-56.
  [4] 黄渊基,匡立波,贺正楚.武陵山片区生态文化旅游扶贫路径探索——以湖南省慈利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7(3):218-224.
  [5] 冯伟林,陶聪冲.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6):157-163.
  [6] 吴国琴.贫困山区旅游产业扶贫及脱贫绩效评价——以郝堂村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3-68.
  [7] 阎友兵,陈赣,陈彪.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扶贫绩效评价研究——以湖南龙山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7(6):99-105.
  [8] 邢慧斌,席建超.燕山-太行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18-125.
  [9] 曾美海.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的效用、问题与对策——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7(5):27-31.
  [10] 杨德进,白长虹.我国旅游扶贫生态效率的提升路径[J].旅游学刊,2016(9):12-14.
  [11] 戴宏伟.对我国贫困地区“旅游脱贫”的思考——兼析美国的相关经验及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3-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7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