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精细化助人: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本土建构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与知识、技巧同等重要的社会工作核心要素,价值理念彰显着社会工作的核心思想,为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中国社会工作价值的本土建构存在历史性和情境化的发展困境,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践性。本文将在澄清社会工作助人自助这一价值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场域,提出以需求为本的精细助人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并讨论在这一价值理念指引下的实践应着眼于技能与服务两个维度的精细化途径。
  关键词: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本土化;助人自助;精细助人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末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以来,学者对社会工作在中国的适应性讨论接连不断。在价值、知识和技巧“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发展中,作为专业共同体在本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识,价值为社会工作进一步本土化提供行动指南并推进专业认同[1]。目前,已有学者围绕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试从克己奉公、儒家为本等传统道德文化中探寻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资源[2-3],但这种回溯式共性探析表现出契合点不明确、缺乏实践性等不足[4]。实际上,社会工作价值建构在中国一直存在发展困境,这是历史性的,也是情境化的。历史性体现在佛教、道教和儒学等我国传统文化虽源远流长,但缺乏可操作的行为指导,对个人的行为指导更多聚焦在“自我的修身养性”上,未形成具备群体特性的民间慈善行为[5]。情境化体现在社会工作者需要尊重和接纳个体的独特性,但其本身受生存与既定文化环境影响,容易对案主的态度或行为进行定论或标签化,难以从我国主流社会文化背景中脱离出来,尤其难以真正做到平等对待有特定问题的案主[6]。在这一发展困境下,加之缺乏信念系统的文化制度,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并用于指导实践,就显得难以实现。
  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助人自助”逐渐成为代表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理念的词汇,成为其他学科理解社会工作的第一步。例如:在对高校贫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探讨中,助人自助的理念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帮助其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困境[7];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中运用助人自助的理念去服务学生,强调人的优势和潜能及自我努力与发展,有利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8]。同时,在早期对社会工作价值的分析中,已有学者将助人自助界定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9]。虽然社会工作同样强调平等、尊重、以人为本等价值观,但发源于社会工作并体现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价值理念恐非“助人自助”莫属。因此,在人们对专业认知的共识下,基于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构建本土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实践的可能。
  此外,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景下,社会工作应立足于现实,从多方面推进发展的包容性、泛利性和平衡性[10],在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主导专业活动的灵魂和精神动力,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应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在保障个人生活、提高个人活力及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高度契合时代要求[11]。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急需建构与中国社会发展相契合的特色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并为具体实践提供指导。因此,本文将尝试澄清社会工作中具备本土化可能的“助人自助”价值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和要求进行本土建构,探析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中国场域的探索增砖添瓦。
  二、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适应性表达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构成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所依托的社会福利制度下的价值理念,它帮助抉择社会需要怎样的福利制度,这一层面较为宏观或中观;二是社会工作实务制度的价值理念,它帮助抉择面对具体的服务群体时,如何通过日常的服务制度性安排,让每一个服务对象的需求得到满足,提升福利服务品质,这一层面相对微观[1]。本文讨论的价值理念偏向后者,关注具体实务模式中价值理念所能起到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社會工作的本质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这种服务活动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向困境人士、弱势群体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物质的、精神的或生活上的帮助[12]。也正是由于这种助人的特质,社会工作与其他专业存在着本质区别:社会工作是价值取向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受价值的指引并成为具有价值的人。价值是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建构乃至实务操作的基础,厘清个人价值观念、服务对象价值观念、专业价值、机构价值乃至社会价值之间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有利于在具体实践中保持中立态度。
  回顾社会工作研究伊始,我国台湾地区著名社会工作学家周永新[13]指出,社会工作信念及实践准则表面上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但这些信念和准则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得来的。“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这却是他们工作上最具有价值和实用指引意义的。”周永新明确提及社会工作信念的重要价值,是社会工作者心中的一股力量。李斌[14]通过对中国社会工作问题域的分析讨论,认为有关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逐层澄清,这些层次对应的价值理念分别是社会结构公正、群体和谐和助人自助。李斌虽基于中国问题澄清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但其澄清与展望也仅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承袭及对社会工作基本价值的探讨上作出的,是将中国社会最基本价值观与社会工作进行专业化融合。此外,有些学者直接运用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如利他主义的助人自助、尊重平等地对待他人,抑或是赋权增能的视角,这些价值理念的提炼离不开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本质特征乃至价值体系和理论方法。显而易见,社会工作的专业体系中处处蕴含着社会工作精神,其价值理念内涵也嵌入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对外展示着社会工作的独到之处,使其助人活动在众多专业中独树一帜。
  (二)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的助人活动因其专业特性要求,不仅要做到助人,还要做到自助,也就是西方倡导的社会工作宗旨——助人自助(Help People to Help Themselves)。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助人自助作为社会工作的标志性词语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类研究中,在不同的研究内容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特点、本质、基本原则、宗旨、目标等。除了发挥专业特性和方向指引的作用之外,助人自助也逐渐成为社会工作者心中的标杆,倡导不仅要助人还要实现自助,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赋权增能。   在社会工作初期研究发展中,就有学者指出助人自助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范燕宁[15]在探究了社会工作专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指出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和专业本质是随着发展不断变化的,其中最应坚守的核心内容是通过专业方法助人自助并助人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任文启[16]指出,凡是了解社会工作的都知道助人自助的表述及其基本意义,其传播之广和共鸣之深源于过程的知识性和工具性,即助人自助这一理念作为一种思维的结果向普罗大众传授,是社会工作专业确立和发展的指引,是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而提出的。
  对于助人自助的内涵,相较于“帮助他人以提升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的解读,大多学者更加倾向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并提升能力使其能够在未来生活中运用这种能力帮助自己脱离困境”的解读[16],因为后者增加了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感,使其能够与其他助人活动明确区分。对于自助的阐释,顾东辉[17]给出了至今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表述,即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者,其助人的目的在于帮助别人实现“自己能帮助自己”的效果。因此,在帮助过程中培养受助者的能力,使用优势视角挖掘并发挥其潜能至关重要。借助这一阐释可以看到,社会工作更加关注赋权增能与能力建设,这是助人活动的专业特征,但同时,自助效果达成的可能性受到学界质疑。现阶段的大多研究成果表明,社会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助人层面上,至多为服务对象提供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平台,以保持其长久的服务效果。由此看来,助人自助这一理念的实践指导性不强,容易让实践者因服务效果的持续性陷入对专业的否定,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内部良性发展。
  但是,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始终代表着其专业体系的综合思想与职业领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精神归宿。遵循西方思维方式而传递的助人自助理念表达着社会工作的核心思想,在世界各地具有共识性,加之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活动,因此,基于助人自助这一价值理念进行本土建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
  三、精细助人: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尝试性建构
  社会工作引进之后,助人自助这一词汇逐渐为人所用,不仅表达着助人行为的价值取向,而且为助人行为增添了一种美好希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工作者在中国的专业角色和职责逐渐明确,作为实践指导的价值理念急需发展出与时代需求相契合的中国式表达。
  (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本土建构的必要性
  对于本土社会工作而言,现有的发展趋势已经从引介、改造、适应逐渐转变为反思与建构,因此,关于理念的建构对完善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体系有着重要意义[6]。安秋玲[18]指出,近些年社会工作的研究着眼于“本土化”,即将非本土的外来知识转换为适应本土的形式,以期在这种调试与转换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中国的社会工作体系。但是,这种本身受西方框架影响的“半殖民性”发展并不能担负起中国特色这样一个头衔,因此,需要积极地进行“本土构建”,即基于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采用本土视角和思维,建构能够解决本土现象和问题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本土建构不再是对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验证修正和适应性思考,而是从中国视角出发,思考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场域上充当何种角色、发挥哪种作用。从这一层面出发,建构本土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及精神,以此为指引凝练出概念、框架、表达及思维方式乃至系统的实践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完善。
  从既有的助人自助这一价值理念来看,自助是终极目标,是助人活动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但尚缺乏实践性。在重视价值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作为社会工作者的精神来源,价值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国社会工作不断探索与发展的阶段,应响应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需求的时代要求,脚踏实地、层层推进,制订可实现的精准目标,做到有把握取得一定的成效,从而增加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进而促使整个社会工作体系良好运转。因此,因循中国社会发展与结构特征,本文建构精细助人这一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结合管理学的精细化思维,在体现本土特色的同时增加理念指导实践的可能。
  (二)精细助人价值理念的时代背景
  精细助人中的“精细”一词源于管理学学科。精细化的理念最早由日本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之后被推广到其他国家的企业乃至政府管理领域。精细化管理主要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具体化,运用标准化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作和持续运行,更多在企业中被应用[19]。这种精细化的思维方式是社会分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20]。
  在社会工作领域,王思斌在第二届学校社会工作暨第三届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提出了“社会工作精细化道路”,为社会工作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口[21]。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引入精细化理念的研究在严格意义上尚未出现,有少数学者提倡的服务精细化常常与项目实践及管理相关联,起到一种理念指引的作用,更加关注服务成果与效率。精细化道路探索初始,将精细化融入社会工作理念中以期提供方向性的指引乃至建构本土理念,这种思路与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不谋而合。
  将“精细”与“助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精细助人”一词,有着产生其所需要的中国特色时代背景。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为帮助最贫困群体解决基本生活需要、消灭绝对贫困,国家出台了有关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一系列政策,并且近几年各领域一直在发挥专业特色帮助社会工作者深化对贫困群体的认知,从正面与侧面都大大提高了解决贫困问题的效果与效率,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也在客观上体现了精细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结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工作者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挖掘本土特色,帮助弱势群体解决问题时也可以“精”起来,通过精细助入理念的指引提供精细化的服务,以提升质量来弥补我国群体数量庞大的短处,并最终实现自助的终极目标。社会工作虽要精准,但更要精细,还要精确,致力于确保每个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结束关系后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能够对其自身乃至未来生活都有著积极持续的影响,这是社会工作者应不断追求的专业价值。   (三)精细助人的内涵
  综合以上引介概念澄清、学科发展要求以及时代背景指引,精细助人的价值理念其内涵可以概括为:用精细化的理念及方式进行助人活动,以期服务对象能够将服务效果内化,从而在应对其他困难时有能力自己帮助自己。具体表现为:其一,在技能方面,重视经验积累与直接反馈、凝练有效的本土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并遵循循证思路不断反思精进社会工作过程及管理体系;其二,在服务方面,尤其是个案管理,要强调按照完整的工作流程提供服务并对服务效果负责,使跟踪回访成为考核工作的必要环节;其三,以需求为本,在进行精确的需求评估基础上制订合理的干预计划,一切服务都精准地围绕核心需求展开。
  精细助人的理念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者需秉持精细化的理念,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精准、精细的实务方案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以需求为本的“技能一服务”导向,让助人活动对服务对象产生较为持续的作用,并在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现阶段问题的基础上共同探讨现实的未来和理想的自我,唤醒服务对象的责任感与自我认同感,提升其能动性,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
  四、回归场域:精细助人理念的本土实践路径探析
  精细助人理念指导下的实践需要以“技能一服务”导向为依托,即通过技能和服务两个维度来对其实践路径进行解读:一方面要在社会工作程序管理上做出努力,结合中国特色实践场域不断进行本土实务模式的探索,建构更加精细规范的专业管理体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丰富社会工作者的技能经验;另一方面要从提供更加精细服务的角度出发,思考助人活动使服务对象获得更具持续性的效果作用、在现实意义上真正实现对服务对象的能力建设的途径,关注服务对象的第一感观,通过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探索,思考如何最大限度满足他们所需。
  (一)技能维度
  从技能维度来看,精细化理念更加强调对规则的系统化处理和对手段的标准化处理。社会工作需要通过服务对象的有效反馈,不断总结归纳出较为精细的社会工作过程与管理体系,以提升服务的效率。
  遵循这一思路,本土实践及其归纳总结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尤其是本土社会工作的循证实践。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存在的一大弊病在于研究者与实践者脱节,甚至有些社会工作者并不完全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研究者与实践者处于社会工作领域中相对分离的两个部分。要发展本土社会工作,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积累必须受到重视,其所能得到的实践证据必须向研究者传递,研究者必须时刻关注并指导实践者,如此才能在不断总结经验与创新试错中共同摸索出社会工作的中国模式。因此,循证实践为社会工作走上精细化道路提供了一种思路,进而不断探索更加精准、精细的实务方案,也为精细助人理念指导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能。
  (二)服务维度
  从服务维度来看,精细助人的理念更多地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与体验方面。为了让助人活动在结束之后对服务对象产生持续的作用,使自助不再是一纸空谈,除了要关注社会工作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技巧使用、方案管理等具体内容,还应对社会工作服务过程本身进行反思与建构。众所周知,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为“需求评估一制订方案一计划推行一总结评估”,每个阶段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而最能体现精细助人理念的是在总结评估阶段之后所要继续进行的跟踪( follow-up)与回访工作。通常在必要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对服务对象进行跟踪回访,以确保服务对象的问题得到解决且没有出现再次复发的迹象。但现有的大量研究较为关注评估工作的科学有效性,通过问卷、量表等一系列专业指标来衡量服务对象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后续的跟踪回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实际意义。
  在精细助人理念的指引下,社会工作者应当关注跟踪回访工作,秉持着对每一个服务对象负责的态度,确保其问题在服务结束之后真正得到了解决,而且生活状态有明显的持续性改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跟踪回访时,除了评估改变,还需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未来人生的可能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在不断的探讨中设想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这种预备心态能够提高其成功应对的概率。精细助人理念下的工作方式通过唤醒服务对象的责任感来促使其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从而有动力找寻理想的自己并成为更好的人。
  有关跟踪回访工作的设想比较符合以人是理性人为基础的利己主义,这里的利已是从服务对象而非社会工作者角度出发的,旨在引导服务对象为自己考虑更加长远的利益而非眼前的利益,即不以解决现阶段问题为最终目标,而要以更加长远的利益考虑为基础,做出一些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行为。在考虑服务对象长远利益并帮助其澄清后,会使服务对象更加认可自身的价值并加强每个人对自己乃至家庭的责任感,使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是空谈。
  总而言之,精细助人理念的实践途径一方面要结合循证实践,不断探索本土实务技巧与管理模式,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不断精细、规范每一位实践者和每一项涉及的工作,把握服务过程的细节,将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和实践内容精细起来,力争建构更具操作性的本土实务模式;另一方面要重视服务结束后的跟踪回访工作,以服务对象长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帮助服务对象梳理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唤起服务对象的责任感与能动性,这种秉持着对每个人都能得到有效服务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精细的体现,且有利于防止服务对象问题复发,适合中国人口大国的国情。
  (三)反思与补充
  作为本土社会工作理念建构的成果,精细助人理念更多地作为一种方向性的指引,可以为日后社会工作走精细化道路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但是,在精细助人理念指引下的实践途径仍有不足,如从社会工作者本土实践中找寻有效证据以形成精细化的服务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行为,在建构本土的实务模式基础上再要求其精细化处理,对如今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来说是一种挑战。除此之外,精细助人价值理念的实践更多涉及个案管理服务,表现在结束服务关系之后的跟踪回访阶段,这仍需占据社会工作者大量的工作时间,无疑给社会工作者增添了许多负担。同时,跟踪回访的效果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服务对象的态度、接纳程度等。从这一層面来看,精细助人的理念似乎将重任压在了社会工作者肩上。   因此,在探索社会工作精细化道路时,社会工作者应随着本土社会工作的建构与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做到止于至善。于社会工作而言,止于至善不应是苛求于达到至高的完美境界,而应着重强调“至善”中那一份恰到好处的意涵。至善是相对的,因而社会工作者只要将助人活动进行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服务对象的问题有所改善,服务对象对未来生活也有所期待,这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就是一种止于至善,并留有余地让服务惠及更多的人。
  五、结语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彰显社会工作的核心思想,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特性,是本土社会工作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澄清和本土建构在一定程度上为本土社会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精细助人价值理念的建构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同时在中国这一实践场域中更具契合性。在精细助人价值理念指导下,实践应将研究者与实践者结合起来,共同探究社会工作本土实务模式,使技能与服务不断精细化,以期服务对象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助。在微观层面上,精细助人不在于苛求完美,而在于为服务对象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在宏观层面上,要看到社会工作的“社会”本质,将精细助人与促境美好相结合,在关注服务对象个人的基础上,对其身边的环境乃至更大的社会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工作走精细化道路是一种必然趋势,价值理念正确则方向正确。精细助人彰显着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中国特征,为本土社会工作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芳,何雪松,童小军,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J].中国社会工作,2017( 25):12-13
  [2]袁光亮傳统道德在本土社会工作价值观中的融入[J].理论界,2015 (9):71-76
  [3]蔡鑫,仲婧然博爱之谓仁——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资源探索[J]原道,2016(3):160-171
  [4]赵婧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面临的困境与出路[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0
  [5]常立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契合及伦理困境[D].西安:西北大学,2013
  [6]王俊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专业价值判定和情境困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1):147-148
  [7]陈斯娜社会工作理念引入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3):37-41
  [8]戴彩云,戴雅芬社会工作理念下的辅导员工作创新[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8(3):64-68
  [9]胡培慈善与社会工作之助人自助的特点比较与价值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 (2):33-35,137
  [10]李芳,何雪松,童小军,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总体趋势[J].中国社会工作,2018(4):12-13
  [11]濮敏雅,郑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重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10):293-294
  [1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3]周永新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J].社会福利,2002 (4):4-9 [14]李斌.中国社会工作的问题域及理念[J].社会工作,2013(2):20-25
  [15]范燕宁.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与基础价值理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94-100
  [16]任文启.利他使群:社会工作本质的中国表述[J].社会建设,2016(1):52-59
  [17]顾东辉.“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解读[J].中国社会导刊,2007( 24):31
  [18]安秋玲.社会工作知识本土建构:基于实践场域的进路与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6):111-117, 167
  [19]刘明君,刘天旭精细化管理与基层政府治理创新——以桃园模式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0( 4):250-252
  [20]王卫国,姚士洪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10(4):37-40
  [21]王小明.小组工作精细化——“此时此地”技术下对关系的察觉[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 (6):36-40作者简介:郭锦蒙( 1995- ),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福利政策、社会工作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6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