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推进食品生产行业转型升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食品产业作为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生命产业,堪称全球工业第一大产业和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在我国,食品产业是最大的“民生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食品产业由过去的“数量驱动”逐渐转化为“价值驱动”。居民消费中,一般性、温饱性的支出比例在逐渐减少,而体现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消费支出比例则在逐年增加。饮食从“吃得多”向“吃得好”转换,健康性、功能性、有机性食品成为消费主旋律。
大连市食品产业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挥产业特色和优势,提升产业规模,实现转型升级,完成跨越式发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此,以大连市食品生产行业为对象进行初步探讨研究。
一、大连市食品生产行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数量及产品类别
大连市目前有食品生产企业1573家(不含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涉及食品类别29种(含食品添加剂),其中生产企业数量位于前列的分别为水产加工品、速冻食品、调味品、糕点、饮料、肉制品,具体情况见表1。
(二)企业规模及区域分布
1573家食品生产企业中,产值超亿元的46家,其中产值达5亿元以上量级的加工型龙头企业8家,分别是大成食品(大连)有限公司10.4亿、中粮米业(大连)有限公司8.1亿、中粮可口可乐辽宁(南)饮料有限公司8亿、大连东霖食品股份有限公司8亿、华润雪花啤酒(大连)有限公司7亿,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6亿,大连晓芹食品有限公司6亿,大连棒棰岛海产股份有限公司5.3亿。
从企业类型看,小微型企业1523家,占比企业总数的96%,有出口贸易企业157家,占比企业总数的10%。从企业区域分布看,企业数量在第一梯队的区域分别是金普新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三区企业占比总数65%;第二梯队为庄河市、普兰店市、瓦房店市,三区企业占比总数的25%。区域分布具体情况见图1。
(三)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饮食的营养、健康、安全要求日益提高,国家对食品行业的规范日益严格,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引领作用下,部分食品生产企业适时做出调整,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强对新品种的研发,调整产品类型和发展方向。就我市而言,近年通过政府大力推动,获得各类认证的食品生产企业数量逐年有所增加,品牌建设得到推进,精深加工企业发展脚步逐渐加快,产业链条有所延伸。
目前,全市已取各类认证的企业232家(其中有出口贸易企业110家,2019年新取得认证18家),约占企业总数的15%,其中取得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HACCP)企业103家,取得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01家,取得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32家,取得良好生产规范(GMP)认证企业6家,另有54家企业各类体系认证工作正在推进中,有23家食品生产企业拥有驰名商标,有136家食品生产企业建有原料基地。新技术新工艺在食品生产企业中也逐渐有了推广和应用,形成了一批创新型食品企业。
(四)地产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一方面,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一方面,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意识跟随社会发展程度逐年有所提高。近年来,地产食品抽查合格率逐年有所上升,全市无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发生,地产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向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层次不高,集约化程度低
我市地产食品地方特色浓厚,水产加工品和速冻水产品占据半壁江山,此类产品特点是以初级加工为主,科技含量少,对人工依赖性强。所以,我市地产食品整体产业层次偏低,精深加工产品少,技术力量弱,机械装备水平偏低。从企业规模看,小微型企业占多数,骨干企业少,产值破10亿的企业全市仅有一家,企业大多仍处于散漫粗放的低组织程度,产业的集中度不足,没有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食品企业,龙头带动作用乏力。
(二)经营模式滞后,品牌效应不强
传统经营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企业不善于运用互联网营销手段,没有充分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計算等进行信息传播、品牌策划推广和渠道拓展,电商公共平台效应也没能得到有效发挥。多数生产企业对投入资金培育品牌、创新开发新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有畏难情绪。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建设能力不足,品牌管理普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定位不准、品牌形象不鲜明、品牌维护力弱的现象。虽然部分企业拥有驰名商标,也有企业曾经获评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但消费者广为知晓且信赖的品牌不多,缺少诸如青岛啤酒、伊利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三)创新驱动不足,发展后劲偏弱
大部分企业食品产业管理人员仍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在食品产业技术、管理信息化、工业智能化、产品需求趋势及产业链控制上缺乏系统性认识,致使企业在发展战略、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及服务定位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研发应用投入不够,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导致产品单一,抗风险差,附加值低,利润空间狭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四)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偏低
食品行业关系民生,多数食品加工工艺简单,市场准入资金成本和技术门槛要求不高,如糕点、豆制品、肉制品等,对从业者个人素质均没有过高要求。从大连市食品生产行业情况来看,低素质人才占比重较大,高素质人才缺乏,特别是管理、开发及技术人才比较稀缺。企业管理上,取得各类体系认证的企业占比较小,且仍以出口企业为主,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一些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也不利产业的转型升级。
(五)产业链延伸差,产业附加值低
目前,国内外经济竞争主要是通过产业来体现,产业竞争不是简单地看产业的规模和数量,更主要是看一个地方产业链整体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我市建有原料基地的食品生产企业多是以初级加工为主的水产品企业,产业链上游半成品居多,由于食品产业的附加值主要集中在下游环节,产业链过短导致产业附加值偏低,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六)企业分布不均,监管力量失衡
地方整体食品安全状况是影响本地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地方特色食品,例如我市的水产品,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受地理、政策、交通、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食品生产企业区域分布不均情况十分突出,仅金普新区、甘井子区两个区域企业数量就占据全市总数的一半强,而监管力量呈区域均匀分布状态,导致监管任务偏重区域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一)培育龙头企业,实施示范工程
大力推进食品企业龙头促进工作,确定重点培育对象,一方面要严格管理,加强指导;另一方面要给予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将政府引导资金重点投入到运行良好的大企业,用于支持企业开展设备升级、工艺革新、管理提升等建设,强化市场竞争力;组织中小企业观摩学习龙头骨干企业运行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升级管理运行理念,打造先进产业集群。
(二)推进品牌建设,抢占消费市场
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瞄准人民群众的新需要和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广泛开展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创建工程,鼓励企业成立品牌管理中心,强化对品牌的监管和保护。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和市内外各类食品博览会平台,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鼓励企业利用国内涌现出的多方位、多层次、创新型的品牌运营平台,开展品牌研究、品牌设计、品牌定位和品牌推广。
(三)加强规范管理,引导对标先进
利用市场、行政、法律手段,规范行业管理,优化市场秩序,打造良性竞争环境。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严格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支持企业对标国际先进,通过对标、达标发力食品精深加工领域,下功夫进一步扩大产品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引导食品企业开展包括食品行业ISO系列(质量认证)、TQM(全面质量管理)、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等工作。
(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发展空间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坚持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原则,引导有条件的食品企业建立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及配套设施,延伸产业链条。深化食品产业链的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通过对原料获取、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终端消费等环节的全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最大程度上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营销模式,倡导平台合作
借助成熟的供应链企业帮助食品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引导我市企业加入供应链体系,加强与京东生鲜、网易严选、天猫、亚马逊、中粮我买等互联网平台合作,打造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追溯信息链条完整管理为重点,整合商务、畜牧、农业等部门相关资源,实现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鼓励企业借助各类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六)推动科技创新,加强院所协作
支持食品企业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充分运用信息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融资担保、网上办理等服务。鼓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和科技服务,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支持企业积极與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创立产业创新联盟。以质量检验部门为抓手,通过产品质量检验,发现产品质量缺陷,联合地方食品科技院校、机构,制定针对性的企业技术升级解决方案。
(七)发挥协会作用,促进行业发展
以大连海参协会、水产品协会、饮品协会等为基础,引导企业抱团取暖,自发成立行业协会组织,做好行业的标准修订、培训认证、行业统计、制定行规行约等,加强行业自律,实现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八)加大人才培养,完善人才体系
积极推动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根据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与学校、科研院所相结合,建立专业人才培训中心,完善全市食品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政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加强人才培训的重要性,通过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的各方面素质。
(九)破解监管难题,提高监管效能
积极探索新型监管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等措施,破解监督力量不足的难题,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监管水平,在对食品生产企业监管上持续发力,不间断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点问题、重点区域、重点产品整顿活动。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切实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07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