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激励教育是一种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外在的鼓励,以此来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激励教育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心。针对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几种使用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使用的建议。
  【关键词】激励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来源于激励,并且决定了动机的强弱。如果一个人能够得到充足的激励,那么他可能发挥出80~90个百分比的能力;如果没有得到激励,那么可能只有20%~30%。小学教育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只有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后期的教育做良好的铺垫。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积极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情感。激励教育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来选择不同的积极模式,获取有效的表现。在教师进行激励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一、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语言激励。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往往会非常想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教师的适当鼓励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性的发展。小学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语言行为来积极鼓励学生,为学生进行赞美。在小学语文教师赞美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参与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密切注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需求,使学生想要得到關注的心理没满足,能够表现出学生的内心愿望。比如,在进行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你真棒”“你学习能力真厉害”等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在批改作业时,也可以对学生使用“这个词语真恰当”“这一个笔画写的非常标准”等语言,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带给他的鼓励,以此来不断推动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2.目标激励。在心理学的教育中目标又称之为“诱因”,就是可以让人知足的外在物。目标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就小学生而言,短期的目标更加适合用来激励小学生完成。按照学生的个性化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为适合自己的目标而进行努力,教师应该按照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来进行相应的鼓励,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使得所有学生能够实现整体进步,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惩戒激励。激励的方式看可以氛围“授权、关怀、尊重、文化、惩戒”等激励方式。在这些激励中惩戒激励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惩戒,不是为了对其进行教育,而是要让其他学生引以为戒,经过适当的施加压力,让学生产生规避的心理。惩戒激励是一种反面的激励方式,但是确实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怀柔政策”是不可以解决全部问题的,教师过分的亲和有时候并没有意义,应该适当地通过惩戒来阐明教师的立场,但是一定要注重时机和方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激励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1.保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通常会比较喜欢语文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的夸赞,对于语文学习成绩普通是学生往往都是忽视,这样容易导致这些学生对教师产生误解,加剧师生关系恶劣。而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激励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激励教育,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教师的鼓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和教师能够互相进行沟通和交流,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2.保证激励的持续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激励教育的长期有效,不能三分钟热度,在给予学生积极鼓励以后就停止鼓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持续下降。如果教师可以有序的和有目的性的给予学生鼓励,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肯定,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这样就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的发挥努力来获取教师的肯定。但是,在激励教育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适量,不能太过频繁,要有一定的间歇性,让学生产生只有经过不断努力,就会获得教师的认可的想法,避免学生对激励教育产生麻木,促进教师的激励教育能够收获更多的效果。
  3.关注激励模式的个性化。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鼓励,使激励教育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在面对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时,老师可以在课堂表扬其优点,对其进行肯定,使其产生自信心;面对不爱表现的学生时,老师可以不断鼓励学生勇敢的表现;对于那些高傲的学生,教师应该为其指出不足,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改正。
  三、结论
  综上所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必须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激励教育,才能收获想要的教育效果。并且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整体发展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够具有建设性的贡献,不断地提升课堂学习氛围,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童兴.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9,(06) :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0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