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民歌的艺术特色与传承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宜昌民歌是宜昌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曲调优美,音乐旋律丰富,感情真挚。本文主要论述了宜昌民歌的艺术风格,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归纳了宜昌民歌的传承现状。
关键词 宜昌民歌 艺术特色 传承现状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宜昌地处湖北西部,分布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三个民族,多年来各族人民相融合使得这地区的民歌种类异常丰富,其曲调独特优美,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点,其民歌在传承中逐渐呈现自己的艺术特色。但是就目前来看,其传承现状还是不容乐观,需要大力改善其生存环境。
1宜昌民歌的艺术特色
1.1宜昌民歌的民族特色
宜昌民歌地域性特点明显,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例如宜昌土家族的《采茶歌》就包含了土家族生存、发展、劳动创造等内容,是土家族生活发展的史诗。歌曲曲调上非常的激越,气贯长虹,很好地将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天文地理、生老病死进行尽情的展示。比如在庄严浑厚的土家族祭祖歌曲演唱中,人们在起舞中吃喝伴唱,将怀古与颂今做到了有机地结合,将湖北宜昌文化显露无疑。
1.2宜昌民歌的曲调特色
宜昌民歌的曲调在创作上比较丰富多彩,重复变化是宜昌民歌曲调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宜昌民歌的曲调都是一段体编创,比较好唱,山歌与号子就属于这种编创手法。
宜昌民歌在歌曲创作上还有一些独特的手法,例如逗把、栽把、扯长、压紧等音乐手法的运用。所谓逗把指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宜昌民歌的内容,根据歌曲叙事情况在民歌的乐句中增添一些新的音乐元素。栽把和音乐旋律密切相关,指的是在一些民歌的乐段、乐句中根据实際的演唱需要进行音乐旋律增设。扯长指的是对音乐旋律的扁平化,将音乐旋律刻意拉长。压紧指的是对音乐旋律一种适当的压缩。正是基于多种多样音乐旋律的运用使得宜昌民歌在表现手法上更为的多样,不断彰显宜昌民歌的魅力。
1.3宜昌民歌的语言特征
由于宜昌的语言属于西南的官话,为此卷舌音在宜昌方言中运用地十分的频繁,与此同时“儿化音”在宜昌民歌中也多有体现。例如“姐儿”、“哥儿”等,正是这种宜昌方言和民歌唱腔的结合,如《手拿花籽撒满园》中就使用了“姐儿”“花儿”等儿化音,儿化音的使用,使得宜昌民歌别具特色,有着鲜明的本土音乐的味道。
宜昌民歌另一个语言特征就是大量的使用衬词,尤其是“哟”“喂”在宜昌民歌中运用的十分频繁,虽然这些衬词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是其和曲调完美的结合以后,却可以极大的提升民歌的表现力,使得词曲更为的协调,以便更好地给人们营造出优美的旋律。
2宜昌民歌的发展现状
2.1宜昌民歌的传播“圈子”减少
随着湖北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宜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受到改变。人们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商品经济的发展之上,这使得宜昌民歌的歌唱环境正在逐渐的缩小。根据最新的调查资料显示,宜昌民歌传播者主要是一些少数的民间艺人和老者,虽然也有一些中年传唱者,但人数不是很多,尤其是青年人参与演出的不多。与过去相比,宜昌民歌传播的“圈子”减少了许多 。宜昌民歌的发展与传承主要依靠民众基础,如今这种基础正在逐步消失,这极不利于宜昌民歌的发展。
2.2宜昌民歌的数量正在逐渐的减少
宜昌人口不是很多,因此可以传承与发展宜昌民歌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再加上现有的传承者都年事已高,大多都在60岁左右,也有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这使得宜昌民歌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这种传统的文化也将随着这些老年人的逝去,陷入一种停顿,因此宜昌民歌在发展上也进入了一种颓势。社会对于宜昌民歌的关注和理解不够,在传承上有些孤立无援,而且仅仅依靠民间艺人去传宜昌民歌也并不是长久之计。
2.3传承的意识不强烈
从目前来看,宜昌民歌在继承与发展上还不够足够的重视。对于宜昌民歌的传承,许多的人对其还缺乏了解,不懂得宜昌民歌丰富的内涵,在一些民众的观念里,认为宜昌民歌是落后与老土的代名词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此有一些人抱着围观和漠视的态度,甚至在某些地区的文化部门内,有些工作人员也存在这种想法。在他们认为,发展社会经济的价值要高于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此其对于宜昌民歌发展支持不够,重视不够,极大地制约了宜昌民歌的发展。我们期待着宜昌民歌在今后能够引起地方政府和大众的重视,能有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其传承和保护。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编号:17Q120。
参考文献
[1] 欧秋耘.文化走出去倡议下的湖北民歌歌词翻译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11).
[2] 汤芸.湖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共性与差异[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
[3] 刘正维.湖北民歌特性分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03).
[4] 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