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旋律悠长舒缓,结构独具特色,歌词蕴涵哲理,内容极为丰富。蒙古族民歌的内在品质也大都饱含苍凉、孤独、悲壮的艺术之美。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科尔沁原生态民歌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其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科尔沁蒙古族繁衍生息的足迹,草原上的人们用最原始的歌唱形式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
关键词:科尔沁 原生态民歌 传承 保护
科尔沁草原是一片广袤神奇而充满生机的沃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能歌善舞。只要踏进科尔沁这片辽阔而充满神秘色彩的草原,就会听到百灵般的优美歌声,如天籁之音,他们歌唱蓝天、白云,歌唱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天堂般的草原。
科尔沁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亢嘹亮还是低沉回荡,都充分表现出了科尔沁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一、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特点和内容
科尔沁蒙古族民歌以短调民歌和长调民歌并存、抒情和叙事并重的特色在蒙古民歌中独树一帜,成为草原文化的瑰宝。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以声音宏亮、清脆、曲调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的、描写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出科尔沁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马背民歌
蒙古族也可称为马背民族,在科尔沁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与马建立了不可分割的情感。蒙古族的历史是马背上的传奇,关于人马间情感的故事到处传扬。在科尔沁草原上,人们有时候借赞美骏马来歌唱草原、赞美生活,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俊美的白马》等,曲调悠扬豪放。有时候借马来表述对家乡和亲人的绵绵思念,如《诺恩吉雅》等,旋律凄美动人,让人思绪万千。“马背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是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勤劳和智慧的生动表述。以前,由于科尔沁蒙古族在辽远的草原上游牧生活,生活的艰辛让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几乎都隐含了丝丝悲凉的艺术氛围,借此把独特的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思想隐蔽地衬托出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使马的自然特征和人的社会特征社会化、人格化了。
2.赞美英雄
科尔沁草原的大地上曾经书写了许多英雄豪杰的传奇,赞美英雄的歌曲其内容主要是歌颂蒙古族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率领铁骑征战沙场。几百年以后,草原上仍留着英雄的足迹,《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以其紧凑的节奏歌颂了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又如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卫家乡、保卫科尔沁草原,与压迫者进行了浴血奋战,将热血洒在了科尔沁大地。蓝天白云衬托着英雄的鲜血,人们在阳光下似乎看到英雄的鲜血在草原上升腾。科尔沁人民与英雄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定格,一曲短调民歌、旋律起伏较小的《嘎达梅林》抒发了科尔沁人对英雄的敬仰与感怀。《陶克套乎》《乌力吉吉日嘎拉》等很多民歌,也都歌唱了主人公为了家乡、为了草原英勇奋斗的英雄事迹,塑造了英雄们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同人民共患难的崇高形象,表达了蒙古民族崇尚勇敢、坚强的审美意识。
3.思乡曲
思乡曲是在蒙古族民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在蒙古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民歌是以赞美家乡、思念父母亲为内容的。如民歌《吐尔基山》这首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歌曲,每每听到,热爱故乡、赞美故乡的情感油然而生。《故乡吐尔伯特》《洮儿河》《诺恩吉亚》等,有的赞美家乡的山岭、江河、草木,有的赞美蒙古民族浓浓的亲情,这些民歌都体现了蒙古人民热爱故乡的审美意识。思乡曲的艺术性较高,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舒展、结构严谨,调式运用丰富而大胆,转调、离调手法很多。
4.敖包相会
“敖包”亦叫“鄂博”,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石头堆”。由于蒙古民族对天、地和诸神的敬畏,将敖包作为诸神的象征而被祭祀,每年4月和5月各举行一次祭敖包活动。在举行传统的祭礼仪式后,人们还要进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以示庆祝。青年男女借此机会登山玩耍、谈情说爱。著名的民歌《敖包相会》就是对这一盛会的生动写照。
蒙古民族追求壮美、追求阳刚之气、追求生命的永恒,科尔沁蒙古族的民歌艺术所表现出的蒙古人民潜在的审美意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草原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和保护
科尔沁蒙古族草原的民歌也是劳动人民艺术的结晶,是蒙古族民族历史、精神、文化和音乐的重要传承方式。科尔沁蒙古族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都能够投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
科尔沁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民歌是长调。长调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口头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旋律悠长舒缓,结构独具特色,歌词蕴涵哲理,内容极为丰富,是蒙古族民族精神、文化和音乐的重要传承方式,堪称蒙古族音乐的“活化石”。正是长调的这种特点,使得蒙古族长调民歌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心中。科尔沁蒙古族草原曾经是蒙古族文化的富集区,同时也是历史上长调民歌最为流行的地区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长调也要有新的发展。由于原生态人文环境的变化,这门口头传承了上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急需探索蒙古族长调民歌科学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其中对长调传承人的关注与保护问题尤为突出。在内蒙古民间,演唱长调的人越来越少,只有极少数的老人和专门研究人员略知一二。
如今,尽管科尔沁蒙古族民歌得到初步的整理、保护和传播,尤其是在长调演唱家们不断努力下,长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在演唱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但是,其进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长调传承、发展以及演唱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需要,长调需要形成一个明确、系统、科学的演唱方法和理论体系。所以,研究和推广长调就成为新一代蒙古族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
短调民歌也是原生态民歌一种形式。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不仅科尔沁蒙古族喜欢唱,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曲,如著名的《嘎达梅林》就是短调民歌,它叙述了英雄嘎达梅林为了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达尔罕王和反动军阀斗争的故事。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科尔沁蒙古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使其独特的草原风格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三、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科尔沁蒙古族民歌是一种靠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因地域的不同和演唱者的差异,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所以,科尔沁蒙古族民歌常“附着”在传承人的身上。可近十几年来,随着一些演唱艺人相继离世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特别是长调诞生的原生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长调这一千年绝唱及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方法濒临失传。
从整体上看,目前的科尔沁蒙古族民歌正面临着十分复杂而严峻的问题:大量曲目已经失传,传承人队伍严重缩减,民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和民俗、生活语境正在消失,科尔沁蒙古族地区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十分紧迫,急需更多的民族音乐工作者在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有效的工作,这对于科尔沁蒙古族民歌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保护与传承发展的意义
科尔沁蒙古族地区悠扬的民歌是伴随草原游牧文明的诞生而诞生的,当今天游牧这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淡出草原时,原生态民歌也面临着要从其萦绕千年的草原上消逝的危险,这种原生态民歌具有“口传身授”的特性,传承人的逝世有可能导致长调民歌传承链条的断裂。一些演唱原生态民歌的艺人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相继离世,一旦师承关系得不到延续,其独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时传承,必然危及民歌的保护与发展。
总之,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之后,在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在文献调查、研究和整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建议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牧区实地调查,科学采集科尔沁蒙古族民歌资料,寻找和保护科尔沁蒙古族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人,调动民间艺人保护、传承科尔沁蒙古族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积极性,培养专门人才,建立民族音乐队伍,实现培养方式的现代转化及教学体系的建设,坚持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这一民族音乐的瑰宝。
(注:本文为内蒙古民族大学2009年度校级计划项目《科尔沁原生态民歌演唱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批准号:MDX2009004)
参考文献:
[1]王兴斌.科尔沁地区蒙古族长调民族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2]李殊.从科尔沁民歌看科尔沁蒙古族的审美意识[DB/OL].魅力科尔沁,2009.
[3]潮鲁.蒙古族科尔沁地方民歌牧歌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4]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说唱文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4.
[5]杨玉成.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6]呼日勒沙.科尔沁民歌的历史根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9(2).
[7]斯琴图雅.论科尔沁民歌中的诙谐形象[J].蒙语文文学,2002.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054.htm